📖 ZKIZ Archives


城市化背後的增長邏輯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2/100446281.html
 將傳統農業中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生產率更高的工業和服務業中去,從而實現生產率的成倍提升,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奇蹟背後的基本邏輯。

劉易斯拐點還未到來

  有觀點認為中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差不多轉移殆盡,人口紅利消失,因而潛在增長率已經明顯下降。從數據上來看,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停止 增長,個別年份甚至出現了微弱下降。但如果據此就認為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明顯下降是站不住腳的。基於增長核算的量化研究結果表明,相對於勞動力數量增 加的貢獻,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才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過去30年勞動力數量增長對中國平均10%的GDP增長貢獻約為1個百分點左右,而勞動生產 率貢獻約9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背後,勞動力由生產率低下的農業轉移到城市現代工業和服務業而實現生產率成倍提升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

  已知單位勞動產出有三個主要來源,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按貢獻大小依次為:實物資本、全要素生產率及教育。這三者之中,全要素生產率潛力最 大,也是實物資本投入之外的最重要貢獻因素。而城市化過去30年顯然是拉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最主要力量。不僅如此,未來十年,城市化仍將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的主要拉動力量。主要理由有兩方面:

  一是包括未持有非農業城鎮戶口的農民工在內,中國城市化率去年為51%,而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一旦踏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除非有重大政策失誤,此過程可以到80%以上。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就要止步於50%或者60%。

  二是中國目前農業和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差距仍很大,推動勞動力轉移的市場力量巨大。目前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的產出相差近5倍。如果農業 人均產出能夠達到非農產業平均水平,則在目前農業總產出水平下,將產生2.1億剩餘勞動力。如果以非農勞動產出的一半水平為目標,則將產生超過1.5 億剩餘勞動力。這些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進入城市製造業和服務業可能還需要 10年-15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中國的整體勞動生產率將隨著這些勞動力進入生產率更高的部門而繼續上升。

  從勞動力的數量供應角度來說,農村富餘勞動力供給仍充足且廉價。今年7月IMF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將在2020年前繼續受益於過剩勞動力 供給。我們估計每年仍將有新增1000萬農民工進入城市,給定其中80%擁有初中文化水平。就業方向上,據統計有47%從事低端服務業,36%進入製造業 企業,餘下17%加入建築業。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製造業生產率最高而服務業最低,因此,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進工廠,而不是洗腳端盤子,才是經濟持續 增長的正道。

增加投資的潛力仍然很大

  過去30年,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後,推動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實物資本的增加。投資能改善勞動者使用的勞動工具從而提升生產率,但 資本存量高到一定程度後投資邊際效應會遞減。人們對2009年萬億的基建投資刺激仍記憶猶新,而實物資本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也因而在過去三年有所回升,越 來越多的人開始擔憂高投資支持下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可持續性。實際上不必過慮。因為中國勞動力人均資本存量仍低,因而資本積累空間仍然充裕。我們的估算 顯示,中國勞動力人均資本存量僅為美國的6%,韓國的16%,遠未達到資本邊際收益遞減的水平。總資本存量也僅為美國的30%。增加投資的潛力仍然很大。 且不說將超過2億尚未融入城市生活的農民工,真正城市化所催生的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需求已經超過十萬億。僅從近幾年已經大大加快的鐵路建設來看,中 國的鐵路網密度仍遠遠落後於歐美,甚至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公路建設也是一樣。而城市軌道交通、供水排水等公共基礎設施方面差距明顯,空間巨大。同時也 要強調一點,必須通過深化金融財政改革以提高投資效率,減少重複建設和浪費。

  通過增加教育投資提升人力資本積累對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非常重要,也可以部分替代勞動人口增速下降的影響。在看到近年在增加教育領域投入方面有 所進展的同時,也應看到差距和空間仍然很大。我們認為,應將九年義務教育在全國範圍,尤其是邊遠地區落到實處。側重加大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此外應提高 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通過稅收抵扣等措施鼓勵企業為員工提供培訓,並為個人參加成人教育課程提供工薪稅豁免。高等教育領域,亦應通過加強對內對外開放以 提升質量。

  綜合對勞動生產率增長動力、勞動人口變化和其他因素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潛在增長率在「十二五」期間為9%-9.5%,比前十年10.5%的 平均實際增長率下降1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潛在增長率會降至8%-9%。歸根結底,中長期經濟增長潛力主要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城市化潛力巨大, 與之相伴隨的人力資本提升、人均資本存量增加、勞動力轉移、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深化改革這幾大因素仍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保持8%-9%的增長。 ■

  作者屈宏斌為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曉萍為匯豐中國宏觀分析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