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變股神 起因於內向

2012-10-01  TCW



個性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內向或外向量表上的落點。內向或外向,正如一位科學家所形容的,是一種「南轅北轍的特性」。

我們究竟是內向還是外向,決定了我們對朋友和伴侶的選擇、說話的方式、如何解決差異問題以及表達情感的方式,也影響我們的職業選擇,以及我們是否能在職場 有成就。偏內向或外向決定我們是否喜愛運動健身,是否會有外遇,能否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照常運作,能否從錯誤中學習,是否會在股市豪賭,會不會「急著吃掉 眼前的棉花糖」,是不是成功的領導者,以及會不會顧慮「凡事總有萬一」等。

但是今日社會裡我們只接受少數幾種人格特性。我們相信大膽才是好事,要開心就得擅於社交。我們自詡為外向的國家,這樣也就意味著我們忘了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

很多內向者甚至不願意面對自己,這是有原因的。我們生活在一種我稱之為「外向理想」的價值系統中,也就是大家都認為理想的自我形象是合群、有主導能力,並 且在聚光燈之下如魚得水的。最典型的外向人格強調行動而不愛三思,好冒險不喜照料他人,自信且不自疑;他們喜歡當機立斷,即使有可能出錯也不在乎。外向的 人擅長團體工作,在社交圈裡如魚得水。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崇尚多元價值的人,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只欣賞一種人,也就是對於成為檯面上人物感到很自在的人。

內向者活在「外向理想」的價值體系裡,就很像女人在男人稱霸的世界裡打拚,總是因為自己本身的特性而被打了折扣。外向的確是相當吸引人的人格形態,但是我們已經把外向變成一種壓迫性的標準,讓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應該外向才好。

我們想也不想就吹捧外向,其實是犯了嚴重的錯誤。人類一些最偉大的思想和發明,從演化論到梵谷的(向日葵)乃至個人電腦,都出自沉默寡言又聰明過人的人。這些人深知要如何傾聽自己的內心世界,也知道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可以找到寶物。沒有內向的人,這個世界就不會有:

萬有引力、相對論、葉慈的《二度降臨》、蕭邦的(夜曲)、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小飛俠》、歐威爾的《1984》和《動物農場》、《魔法靈貓》、查理.布朗、《辛德勒的名單》、《E.T.》以及《第三類接觸》、Google、《哈利波特》。

外向者較易導致「瘋忙」

心理學家所稱的「回報敏感性」(reward sensitivity),回報敏感的人會非常積極尋求回報,像是升職、中樂透頭獎或是和朋友共度開心的夜晚。回報敏感性會讓我們產生動力,積極追求目標 如性愛、金錢、社會地位、影響力等,讓我們想要爬上階梯,伸手搆著最遠的枝條,擷取生命中最美好的果實。

但有時候我們對回報實在太敏感了,過度發揮回報敏感性的話,會讓人陷入各式各樣的麻煩。有時我們可能獲得豐厚的獎賞,比方像是在股市裡大賺一票,這時會太興奮了,導致我們甘冒極大的風險,而忽略了明顯的警告信號。

金融史上充滿了這樣的例子。投資者經常在應該踩煞車的時候反而催足油門暴衝。行為經濟學家長久以來都觀察到,在購併公司的案子中,主事者可能會因為想要擊敗對手而變得太一頭熱,結果忽略了他出價過高的跡象,這樣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

珍妮絲.朵恩博士說,要了解為什麼內向者和外向者面對回報的時候會有不同的反應,就必須稍微認識一下大腦構造。大腦的邊緣系統,人類這部分的構造和大部分 原始哺乳類是相同的,朵恩稱之為「舊大腦」,這個系統很情緒化,又很有直覺性,包括了許多不同的構造,其中就有杏仁核,而且邊緣系統和伏隔核有非常緊密的 聯繫,有人把伏隔核稱為大腦的「愉悅中樞」。

舊大腦不斷告訴我們:「對對對!吃多一點,喝多一點,多一點性愛,盡量冒險,盡全力追求你愛好的一切,最重要的是:別再考慮了!」朵恩相信,就是舊大腦中追求回報、喜愛享樂的那個區塊,促使某些人把他一生的積蓄當成賭場籌碼一樣揮霍。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舊大腦。不過,外向者的舊大腦對追求回報的渴望比內向者強烈,這種情況正如同高度反應者的杏仁核對新事物比一般人敏感一樣。事實上有 一些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一種可能性,認為「回報敏感性」不僅僅是外向性格中一個有趣的特質,更是讓外向者變得外向的關鍵之處。也就是說,分辨外向者的條件 就是他們對追求回報的傾向,這些回報包括爬上領導大位、性愛快感,以及大把鈔票。研究發現,外向者在經濟、政治及享樂的野心都比內向者強烈。

這些追求回報的行為代表了什麼?關鍵似乎是正面情緒。英國新堡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奈透寫過一本相當有啟發性的著作探討個性,說到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容易 感到愉悅和興奮,而這些愉悅或興奮的情緒之所以會被觸發,原因是「為了追求或捕捉某些珍貴的資源。眼看著珍貴的資源即將被掌握在手中,這種期待感就會引發 興奮,而資源到手之後就會引起歡愉。」也就是說,外向者經常發現自己處在某種情緒狀態中,或許我們可稱之為「瘋忙」──這是一股強烈的感覺,充滿活力和幹 勁,我們都知道這種感覺,也喜歡這種感覺,但是每個人感受的程度和頻率並不一定相同。

內向者追求回報驅動較低

「瘋忙」的根源出在哪裡?似乎是在大腦裡面的一塊構造網絡(通常稱為「回饋系統」)產生了高度的活動力。這一塊構造網絡包括前額腦區底部、伏隔核以及杏仁 核。回饋系統的工作就是要讓我們對潛在的好處感到興奮。實驗中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可知,不管是任何形式的好事,都可以激發回饋系統,例如期待大賺一筆,或 是看到型男正妹的照片。

大腦回饋網絡中的神經元在傳遞訊息的時候,有一部分的運作須透過神經傳導素在腦細胞之間傳遞訊息,這是一種叫作多巴胺的化學物質,人體接收到預期的歡愉時 就會釋放出多巴胺這種「回饋化學物」。有些科學家相信,一個人的大腦對多巴胺的反應越強烈,或者說釋放出的多巴胺濃度越高,這個人就越有可能去追求回報。 科學家在實驗中不斷:刺激老鼠中腦的多巴胺活動,老鼠就會在空籠子裡超級興奮,四處亂跑,最後筋疲力盡而死。

外向者的多巴胺傳導途徑顯然比內向者的還要活躍,雖然目前還沒有決定性的理論說明外向性格、多巴胺和大腦回饋系統這三者之間的確切關係,初步的研究結果卻 讓人很困惑。有項實驗是由康乃爾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理查.德普主持,德普分別請一群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施打了能夠激發多巴胺系統的安非他命,結果發現外向 者的反應比較強烈。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外向者贏得賭局的時候,大腦中回報敏感的區域活動比贏得賭局的內向者還要活躍。還有另外一項研究則是從醫學解剖的角度 來看,前額皮質是大腦中驅動多巴胺的回饋系統中很關鍵的部位,而外向者的前額皮質會比內向者大。

相比之下,內向者的回饋系統「反應比較小,所以比較不會為了追求(回報的)可能性就忘我,」心理學家丹尼爾.奈透形容:「他們也跟其他人一樣,經常會受到 性愛、玩樂派對,和社會地位的吸引,但是他們感受到的驅動力相對比較小,所以不會拚了命想得到這些東西。」簡單來說,內向者就是比較不容易「瘋忙」。

華倫.巴菲特是金融投資界的傳奇人物,也是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正是利用我們在這個章節探討的這些特質,包括擇善固執、審慎思考,以及能夠看到警告信號 並據此行動,因此為自己和波克夏公司的股東賺進上億美元。大家都知道,巴菲特在周遭的人衝動昏頭時還能謹慎思考,他曾經說:「成功投資和智商沒有相關,只 要你有一般人的智商即可。你需要的是能夠控制衝動的性格,其他人在投資上會出問題都是因為衝動。」(本文摘錄自前言、第七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