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幣計價可行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21/100440656_al

 在跨境人民幣結算迅猛發展的當下,登錄各政府部門的網站,從商務部、財政部、統計局到人民銀行,各種涉外相關的統計數據,包括進出口統計、直接投資統計、國際收支平衡表,在貨幣單位欄中清一色標註「美元」。

  2012年7月,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發生了1683億元、758億元、12億元、142億元。

  一位接近央行人士指出,中國政府部門也應像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一樣,用本幣計價。過去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用外幣計價可以理解,「現在人民幣正在國際化,開始在國際上使用,我們就要建立本幣優先的概念」。

  外管局的一位司長告訴財新記者,「計價單位早就該從美元改成人民幣。按照本幣優先原則應是慣例,比如日本公佈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是日元計價。除了美元化程度很高的國家用美元計價折算外,美元化程度不高的國家都是用本幣計價折算,即便國際收支賬戶也用本幣折算。」

  計價貨幣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規定用來計算和清償彼此債權債務的貨幣,一般與結算貨幣相同,如果雙方在合同中只規定了計價貨幣,沒有規定結算貨幣,則計價貨幣就是結算貨幣。交易雙方也可以規定計價貨幣是一種貨幣,結算貨幣為另一種貨幣。

  受訪專家們普遍認為,在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今天,如果政府部門開始採用人民幣計價,將對民間的對外經濟活動樹立很好的引導作用。

  一位外管局官員表示,如要轉化為以人民幣計價,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涉及很多統計方式和系統的改變。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高級經濟師曾丹爍告訴財新記者,新加坡和香港有其行業優勢和當地特點,歷史上就是亞洲的金融交易中心,貨幣可自由兌換,這在中國內地目前還達不到。

  不過,按照剛剛公佈的金融「十二五」規劃,逐步實現人民幣自由可兌換已經列入日程。

政府垂範

  「涉外經濟活動都用美元計價,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導向。首先要從政府部門開始使用(人民幣計價)。」前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目前,中國各級政府的涉外管理和審批,包括海關、發改委、商務部的審批,只要涉外,都是以美元作為計價貨幣。這往往落人口實,企業對外談判時,對方就會說,「中國自己都是美元計價,為什麼要與我方談用人民幣做結算?」

  翻開國家統計局編寫的《2011國家統計年鑑》,在「對外經濟貿易」下有22個子欄目,分別是對外貿易基本情況、人民幣匯率、貨物進出口總額、外商投資企業年底註冊登記情況等。而這22個子欄目中所有的單位欄都標註「美元」。

  打開國家商務部的網站,點進「統計數據」欄目,其中有全國利用外資情況、全國進出口情況、國外經濟合作情況等一系列統計數據,所有的計價單位依然是「美元」。打開國家財政部國際司的「項目動態」欄目,其中列舉了許多國際合作的貸款和投資項目,計價單位是「美元」。

  而在新加坡對外經濟活動統計中,以進出口統計為例,計價單位並不是美元,而是「以當前匯率計算的新加坡元」(SGD at Current Prices)。

  打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網頁,在進出口貿易計算中,也都使用「以當前市場價格計算的港幣」(HKD at current market prices)。

  「大部分國家都做了,只有中國這個大國一直沒做。早就覺得應該用人民幣計價,包括說,現在外匯管理政策是用限額管理,都是用外幣來計價。比如說 個人購匯,年度總額5萬美元,我當時就說:你們就直接告訴個人購匯者,按當時匯價折成人民幣,在人民幣升值時,鼓勵多用匯,但人民幣貶值了,自然就有一個 約束少用人民幣。」前述外管局司長表示。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政府部門用美元計價是出於現實的考慮,因為涉及到涉外項目的標的物就是外匯,當然是用外匯計價。而外匯從早期發展至今,主要就是美元,大部分的支付結算主要是以美元為標價貨幣。,因此也是很自然演變而來的過程。

  連平表示,現在人民幣在對外支付中已經能作為外匯使用,甚至在沒有中方參與的時候也可以作為第三方貨幣使用,人民幣已經具有了外匯的概念。再加上人民幣是中國的本幣,因此各種統計和審批按照外匯的概念,既然可以用美元,當然也可以用人民幣。

  前述接近央行人士指出,例如涉外管理的審批可以考慮用人民幣計價,括號內用美元。

  連平對此表示認同:「不一定用人民幣結算,但可以用人民幣計價。在人民幣價格後面打上括號,寫折合多少美元,我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如果純粹用人民幣計價,將來匯率改變,兌換出來的美元是不一樣的,會產生誤解。」

現實困難

  儘管業界認為政府在對外活動計價中使用人民幣有諸多好處,但到實際落實,還是有很多困難因素。

  對外商而言,如果要從商務部獲得用人民幣投資中國大陸項目的批文,程序上要比美元批文複雜很多。

  財新記者從商務部外資司瞭解到,正常投資項目的批文都是用美元,現在也可以用人民幣投資,但就要求註明人民幣的來源,合法性等。一旦拿到人民幣投資的批件,就必須用人民幣投資,否則要重新申請批文。

  另一位商務部人士也指出,如果目前匯率非常穩定,實行的可能性較大,但近期匯率的波動比較頻繁,實施的環境並不具備。

  他認為,一個計價單位有統一的標準和口徑,一旦改換,就必須從行政到企業全部遵循統一標準,否則就無可執行性。而全部改換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不只是流程改變,還涉及行政過程中對企業的財務制度和結算方式的改變。

  「對於當期的匯率如何來結算,是按照合同即期日,還是按結匯日,都要做出相應的標準。時點這個問題在外貿口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在計價單位改換中無法做到全部統一,就會很麻煩。」商務部人士表示。

  前述接近央行人士指出,過去的涉外經濟活動都使用美元計價,現在開始使用人民幣,但規模依然較小,許多單位就認為多餘,覺得美元用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改用人民幣?基層工作人員操作也是對美元較為熟悉,人民幣反而成了新鮮事物。

  前述外管局官員表示,中國和外界打交道時,都使用銀行結算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碼。它是一套用於全世界各銀行間信息傳遞和調撥資金的系統,而這個系統使用的貨幣就是美元,所以最後到賬面上也是美元。

  「常用來做統計監測的還有直投系統和外債系統,外商投資進來時,這些系統會抓取其中的數字直接進行錄入,所以要換算成人民幣,就要對系統整個加以改造。」這位官員稱。

  前述外管局司長則認為,技術上的問題不是障礙,外管局每個月發佈一次內部折算匯率,讓大家把所有的貨幣折算成美元,理論上摺算成人民幣也可以。

  他解釋說:「應該是可以調,只要把折算率一報,設置一改,所有匯率都折算成某種匯率,再把它邏輯關係建立以後,系統都可以折算,不是很難的事。當然肯定要改造系統,就是告訴大家所有的匯率全都折算成美元。但這就是一次性的投入,沒有費事。」

  又如,一家外商投資企業計劃從海外進口一台設備,公司有進口免稅額度,該設備也屬於鼓勵類商品,想和境外供應商簽訂人民幣計價採購合同,不知道能否辦理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貨物征免稅證明》,於是諮詢當地海關。

  海關的答覆是,從海關管理角度,允許使用人民幣計價方式。但因為減免稅及付匯涉及到外匯管理局、外經貿等多個部門,建議在辦理上述業務之前,先行諮詢外管局和外經貿部門的意見,再進行相關的操作。

潛移默化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表示,「有時人腦的信息存在潛移默化,如果一個國家涉外經濟活動都用人民幣計算,會有一種示範效用。人的潛意識裡就會有認知:人民幣是很穩定的,企業簽合約的時候也會覺得人民幣很方便。」

  陝西芳曼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豔平已經參加過12屆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李豔平拿出一本2011年的《廣交會通訊》,上面的各項成交額統計都是以美元為單位。李豔平表示:「每次帶到廣交會的報價單都是美元,最終也都是以美元或歐元結算。」

  然而,由於近期人民幣呈升值態勢,用美元做生意也讓企業受到不少匯率損失。李豔平告訴財新記者,通常公司先核算出貨品的人民幣價格,再按當時的匯率折算出美元價格。然而,從報價到收錢最快也要經過幾個月時間,最後收回美元,再兌換成人民幣,早已達不到當年報價的數字。

  「當然希望客戶和我們用人民幣計價結算,但當其他供貨商都用美元結算,我們如果非要用人民幣結算,客戶肯定就不選擇我們了。」李豔平道。

  商務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由於使用美元計價,在匯率波動過程中,貿易即期利潤和遠期效益的測算,以及貨物的價格都受到了影響。除此之外,美元計價也使中方在外貿過程中的地位得不到體現。

  不僅在對外貿易中如此,在直接投資中,長期使用美元計價也給工作人員和投資者形成了許多不便。

  去年10月,商務部正式印發了《關於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用合法獲得的境外人民幣,依法在中國境內開展直接投資活動。

  「現在可以用人民幣直接投資了,但原來涉外管理部門都是用美元來管理的,所以即使用人民幣投資,還得把它折成等值的美元,增加了很多麻煩。」前述外管局司長表示。

  一位外資投資公司人士表示,「我們一直用美元投資,不知道可以用人民幣,當然手裡也沒有人民幣。但用美元投資其實很麻煩。外匯進入中國不能立刻兌換,而是一筆一筆專款專用,例如要買一批設備,就拿著購買合同去外管局申請兌出相應的人民幣,否則資金就拿不出來。」

  一家西部省會城市開發區管委會招商中心負責人表示,他從未經手過外商用人民幣投資的項目。「我們統計外商直投都是用美元,不知道可以用人民幣投資,也沒見過外商用人民幣投資。」

  從國家經濟實力的角度,連平認為,用什麼貨幣結算一方面是習慣問題,另一方面也要看貨幣的定價能力。如果定價能力弱,貨幣在選擇中就處於劣勢地位,對方要求用外幣結匯,中國企業也很難抗拒。

  向松祚也表示,用人民幣計價首先是經濟實力問題,其次才是習慣問題。如果經濟實力很強,就可以話語權很強,要用人民幣做貿易,就必須用人民幣計價,「但這一點我們現在做不到。」

  但前述外管局司長對此表示不認同,他認為改變計價貨幣完全是一個習慣上、心理上的問題。用人民幣計價不會改變現在的經濟活動,關鍵是強調本幣優先,這和中國法律是一致的。■

l.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