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表示,公司正就年內斥資1億美元收購若干物流公司的股份展開談判。同一天,國家郵政局公佈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FedEx)和優比速包裹有限公司(UPS)獲批經營國內快遞業務。
這是一個混亂又激烈的市場:月薪過萬的快遞員雖然鳳毛麟角,但是薪酬上漲卻是不爭事實,汽油、倉儲等成本不斷上漲也使得盈利空間越來越小。相繼因為資金問題破產的民營快遞CCES與星晨急便讓國內快遞公司們心有餘悸。
阿里巴巴的舉動將擠壓依靠淘寶崛起的國內快遞的生存空間。在Top10的B2C電商中,除了平台屬性的天貓和QQ商城,只有噹噹還在堅持第三方物流。京東也剛剛在6月申請到電商界的首張快遞牌照,可以承接外部業務。
2010年入股的星辰急便雖然以破產告終,但是阿里巴巴仍表示為了發展物流業務計劃建設6到8個區域性倉儲中心,目前已在天津、上海和廣州買入三塊地,用於建設大型倉儲設施。
2011年,淘寶網和天貓商城每天的包裹量逾800萬,佔整個快遞業總包裹量的近六成。隨著電商們自建物流的完善,快遞企業正在為逐漸失去的業務來源而發愁。
外資快遞瞄準的是另外一塊市場。
快遞牌照意味著外資快遞們的國內業務獲得合法身份,雖然聯邦快遞於2007年5月便開始在中國開展國內遞送業務。
聯邦在國內有100多個網點,但是獲批的城市僅為8個;UPS獲批的城市僅為5個。相較國內企業,它們沒有網點優勢,運營範圍小、相對而言成本高、費用高。
但聯邦快遞和UPS的經營模式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主要業務也不侷限於網購,物流能力依靠其成熟的運力支撐,在大宗貨物運送上遠遠勝過國內快遞公司,而且規範化的物流規則也能吸引真正的高端客戶。
獲得中國國內快遞牌照後,它們輕易地就可以把國際業務與國內業務整合起來獲得高效收益。
不過,國內快遞企業也在想方設法尋求更多盈利點。順豐、申通等快遞企業高調宣佈涉足電商領域,比如順豐的「順豐優選」,圓通的「新農網」;申通快遞的
「久久票務網」(後更名「鐵友網」);順豐甚至在珠三角重要城市開出多家「順豐」統一招牌的便利店。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快遞做電商是圍繞增
加自己快遞業務量這個核心業務,業務延伸上,「再怎麼延伸,到一定階段之後就會知道,進到什麼程度不能再進了,這是有經濟規律的。」
利用在物流鏈、站點等方面優勢跨界進入電商或者便利店等其他領域,還是專心完善快遞業務,才是國內快遞企業需要好好思量的問題。
聯邦快遞和UPS
聯邦快遞
營業收入約420億美元,公司旗下擁有30多萬名員工,有688架飛機,超過9萬輛遞送車,快件日處理量超過900萬件。首批獲准經營的地區包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大連、鄭州、成都8個城市。
UPS
每天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遞送的包裹超過1480萬個,甚至還將其業務範圍擴大到了物流和其他與運輸相關的領域,例如為耐克提供倉儲服務和對東芝提供維修支援服務。首批獲准經營的地區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西安5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