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齊 東平副教授的這本書講述了他的一整套投資方法——大數投資,以概率抽樣方法選擇少數必要數量的上市公司構建投資組合擬合投資全部上市公司的投資方法。
在書的自序中,齊教授對大數投資的基本邏輯進行了總結:
1、
2、
3、
4、
5、
6、
7、
有很多人不敢或不屑投資股票市場,他們或多或少地對股市存在一些偏見,這些人應該好好地讀一讀這本書。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4點,齊教授認為,上市公司再融資能夠為長期投資者創造外生價值,「新加入上市公司的股東購買新股份所支付的價格高於原有股份的淨資產……新股份較高的淨資產將部分無償地確認為現有股東的權益。」這與一些傳統觀點相悖,很多投資者是非常痛恨上市公司「圈錢」的。
齊教授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喜愛還體現在具體的投資策略中。
在絕對勝算投資策略中,所給出的中小企業的估值數值高於大企業的估值數值,並不是出於中小企業股票更容易被市場推高,也不是由於中小企業盈利能力高於大企業,其根本原因是中小上市公司再融資所產生的外在價值遠高於大型上市公司。[2]
齊教授的上述觀點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以往,我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時採取定向增發方式總是感到不滿,認為這種方式對中小投資者不公平。現在,我覺得只要公司的發展確實需要資金,而公司又能保證募集資金能夠產生令人滿意的效益,則定向增發也無不可。畢竟,公開增發失敗的風險更大些,而一旦失敗,公司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不過,我還是覺得花更高的價錢買中小企業的股票心中沒譜,或許,要等對相關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後我才會接受齊教授這一觀點在投資策略中的應用。
我感到困惑的是,按上述邏輯,大體來說,投資上市公司顯然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為什麼在齊教授的交易法則中將構建投資組合投入的資金佔現有投資餘額的比例上限邊界定為2/3?我認為這個上限有過低之嫌。在投資中,倉位管理確實很重要,但一向以謹慎著稱的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建議投資者持普通股的資金比率也只是不高於75%而已。
齊教授還整理出一張根據企業相關指標對投資價值進行評價的表格,為我們應用凱利公式提供了一個範本。
在剛看這本書時,我以為這是一本主要為業餘投資者寫的書,專業投資者不會對擬合投資全部上市公司的方法感興趣,而在書的自序中又有這樣的話:
以概率抽樣選擇企業構建投資組合是根據概率抽樣方法的客觀性選擇企業,並不要求投資人具備判斷企業優劣的特殊能力,無論是誰只要按照概率抽樣原理的具體方法選擇企業都能達到大致相同的投資結果,普通投資人都能採用這一方法。[3]
但是,看到後來,我發現複雜性出來了。
表格中所列數據並不適於所有行業,使用時需根據統計結果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國際鋼鐵行業股票市盈率長期保持在10倍左右的水平,所以鋼鐵行業股票市盈率為10倍時,標準分值為及格水平,有投資價值的概率值為65%。[4]
統計這樣的數據顯然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了,而且,如果要求再高一點,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那就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能了。
我對書中的這段話感到極度困惑。
又如,甲、乙兩家企業股票的市盈率相同,但甲企業股票的市淨率較低,則應優先選擇甲企業的股票投資[5]。
按給定的條件,甲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應該低於乙企業,這或可表明乙企業的盈利能力更強,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選擇甲企業呢?這或許是作者的筆誤?
由此想到我的新書《價值投資,從看懂財報開始》也曾辛辛苦苦地和責任編輯將全文校正過不只一遍,卻仍然有不少錯誤,心情很是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