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理財 光明女樂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15.html
敝教育中心搞理財班,林本利博士看不過眼我吊兒郎當,捉我來上課。三個月下來,發現學理財如學做人。
林Sir問同學,想知甚麼。年輕的說,如何買樓;年長的問,儲多少錢才夠退休。
目標清晰,老師好辦。林Sir說,買樓的關鍵是:不要儲花剩的,只花儲剩的。
大學畢業生,首十年平均工資萬多二萬元,消費前,先儲起三成,連4%投資回報,三十出頭應有60至100萬積蓄,可以負擔一個小單位的首期。
上了車,拿來出租。他日結婚,賣了屋,拿升值賺回來的,付新房的首期,公一份婆一份,合住合供。
退休,更簡單。把估計退休後的每月開支乘以300,就是所需資產值。例如每月開支2萬,儲夠600萬,按每年投資回報約4%,一年就有24萬利息,剛好每月2萬。
錢會貶值,所以資產組合要有對沖通脹的元素,例如樓宇、股票、黃金。通脹時,靠它們保值。通縮了,花現金。那麼,不管壽命多長,長花長有。
每上一課,我就愈發明白,林Sir一直跑贏大市,靠的,其實不只理財智慧,而是紀律。學理論不難,堅持實踐,最難。林Sir少年老成,由掙第一塊錢起便鎖定目標,堅毅前行,輸不到哪裡。
態度,決定高度。技巧只是輔助,例如令你擅選投資組合,或者擁有不貪心的穩定回報。
我崇尚自由,賴皮卻樂天,比較同意林Sir的另一翻分享:財富是祝福,不是咒詛。如果理財搞到失眠,就不理算了。萬大事,都不要跳樓,股災最多一、兩年,捱得過又是一條好漢。財富是相對的,一個大浪捲過來,窮人輸很少,有錢人輸得最多,我們跟李嘉誠,又拉近了一點距離。做人,不必太悲觀。
林Sir,這方面,我深得你真傳,算不算滿師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