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波爾多倒影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75009.html

大多數酒迷心目中,貝爾熱拉克(Bergerac)這個位於多爾多涅河右岸的產區,份量遠不如波爾多來得重要。雖 然從地理上來看,貝爾熱拉克毗鄰名莊林立的聖愛美濃村,西部也有蘭德斯森林的庇佑,甚至於同波爾多共享相似的海洋氣候與土壤環境,但說到當地的葡萄酒,瞭 解其精彩之處、能夠公正予以評價的人卻總是不多,這不能不說是一樁憾事。

就在不久前,也就是今年夏天最熱的那一個星期裡,我在貝爾熱拉克的美酒與美食陪伴下,度過了相當難忘的時光。說起來是一種緣分吧,七月初我原本是有 一個位於梅多克的採訪邀約,但因為當時過敏症比較厲害而未能成行。等到感覺身體差不多好利索了,碰巧貝爾熱拉克葡萄酒行業協會提供了一個前往當地觀光、采 風的機會,整個行程相對自由、透氣,不過準備時間就不多。此前,我對於當地的瞭解十分粗略,主要是從書本中獲得的關於葡萄品種與風土特徵的基本信息,至於 酒款風格究竟怎樣,實在說不出一二。

可能是事前腦子已經種下了「或許跟波爾多右岸酒差不多」的疑惑,在當地逗留期間,我儘量說服自己去尋找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結果不出所料地發現了不少有趣的酒——大體上說來,是注重結構的統一性,洗練而精緻的葡萄酒,具體到不同酒款,有的沉思,有的放歌,各有各的精彩。

其中讓我比較感動的部分是貝爾熱拉克酒的率直,一大票意志堅決、學術素養深厚的釀酒人在聊天的過程中,紛紛展露出了性情中人般的豪爽作風。對於採用 什麼葡萄品種、什麼釀造方式,如何在自己的酒中傳遞唯獨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他們其實有著獨到的見解,但若跟精明、懂得自我宣傳的波爾多人相比的話,又簡直 像原生藝術家一樣,既沒有創作者的自負,也壓根不把個人的價值取向掛在嘴上。

譬如,在小產區佩夏蒙深耕的Domaine de l'Ancienne Cure的釀酒師Christian Roche就是一個例子。由於曾經擔任過美式足球運動員、其後投身於有機種植的關係,他在當地的名氣很大,但意外的是,他會把憑藉著低產量、橡木桶陳年、 嚴謹的酒窖管理釀造出來的有機紅酒,陳列在塵土飛揚的公路旁。實地去到釀酒師的工作間進行參觀的時候,我還發現了更加深感錯愕的事實——在釀造白葡萄酒的 酒窖裡,竟然放置一整排在法國十分罕見的奧地利橡木桶。對於這一點,Christian Roche的解釋是,在奧地利桶裡進行陳年的白葡萄酒,氣質會更內斂一些。

Domaine de l'Ancienne Cure的酒不難理解,釀酒師把自產的所有酒款,除了白蘭地以外,全部分成了三個系列:先是Jour de Fruit「花之日」,接著是L' Abbaye「修道院」,最後是L'Extase「狂喜」,三個不同的名字背後隱藏著釀酒師的情感與家族羈絆。我嘗了分別來自上述系列的三款白葡萄酒,都 是長相思、賽美容和密思卡岱的混釀酒,風格差異很明顯。「花之日」聞上去是賽美容的味道,但喝上去卻是一款長相思,個性比較簡單。「修道院」中有淡淡的花 香,口感變化比較多,果味豐沛,回口略苦,這也是在奧地利橡木桶經歷18個月熟成的結果。壓軸的「狂喜」真的很讓人欣喜,Christian Roche分別採用樹齡為75年的長相思、60年的賽美容與25年的密思卡岱果實進行釀造,香氣和味道十分複雜,讓人聯想到蜂蜜、椴花、青草和佛手柑,回 口也出乎意料的好。

因為「狂喜」實在很好喝的關係,我忍不住跳過了其餘,直接喝同一名稱的2009年份與2010年份紅酒,兩款酒分別採用70%美樂與30%馬爾貝克 釀造,手工採摘、新橡木桶熟成。酒裡的花香與果香,讓人產生信步穿越英式花園的錯覺,嘗起來則是由濃密果醬味,作為大比例的美樂葡萄酒而言,酒體略重了一 些,但是風味的集中度非常好,值得幾番玩味。

說起來,由於風土條件、土壤構成極為相似,貝爾熱拉克與多爾多涅河另一邊的波爾多,在整體上的可比性實在很高。白葡萄品種就不說了,三大生力軍均是 波爾多的代表品種,而紅葡萄品種則以美樂為主,輔以赤霞珠,跟同樣重視美樂的聖愛美濃相比,增加了馬爾貝克,減少了品麗珠出場的機會。在貝爾熱拉克山坡、 蒙哈維爾和佩夏蒙等表現一貫優良的小產區,大多數釀酒人更習慣使用橡木桶陳釀紅酒,完成口感醇厚強烈、頗有右岸風範的酒款。如果一定要在盲品中進行比較的 話,略顯厚重的酒色,深紫色的影調,紅色與黑色水果夾雜的感覺,還有更為惇厚的酒體,會是指向貝爾熱拉克酒的幾個線索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9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