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退稅救出口 救不了台灣競爭力


2012-8-6  TCW




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累計比去年同期衰退四‧七%,是亞洲主要國家裡,唯一出口負成長的國家(見下圖)。為了救出口,經濟部日前有意推動全面出口退稅,來協助出口廠商度過難關,但此舉恐怕效果不彰。

只暫時提高供應商議價力

首先,根據經濟部規畫,這次出口全面退稅,也就是擴大將關稅稅率四‧三%以下的一千六百九十八項貨品列入退稅範圍,預估廠商每年退稅利益不到新台幣五億元,以去年總出口金額三千多億美元來說,占比連一%都不到,對廠商獲利並沒有決定性影響。

再者,出口退稅並無法實質提高競爭力。根據競爭策略大師、哈佛教授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的五力分析來看,影響競爭力因素包括:新加入者的威脅、替代性產品或勞務的威脅、購買者的議價力、供應商的議價力、現有廠商的競爭強 度,出口退稅充其量只能提高供應商議價力,卻解不了燃眉之急。

以台灣出口結構來看,其中有七成八是原料、半成品等中間財,一八%是資本財,僅四%是消費財。在中間財部分,台廠面臨的是「現有廠商的競爭強度」加劇,尤 其是中國廠商的大規模擴產,從紡織、塑化中間原料到太陽能電池、液晶面板,無一不快速搶食台廠訂單﹔加上中國經濟放緩﹑投資緊縮,各大廠不惜虧損,積極去 化庫存,導致產品價格崩盤,跌幅遠大於出口退稅補貼。

至於消費財部分,台灣科技業過度集中在個人電腦供應鏈,因此當蘋果(Apple)推出一系列iPhone、iPad等產品後,在消費者預算排擠效應下,台灣業者頓時失去優勢,即便宏達電推智慧型手機跟進,仍面臨新加入者——南韓三星的威脅。

因此,台灣出口競爭力的問題不是出在「價格」上,而是出在「價值」上。經濟部推動出口退稅,並無法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台灣出口困境也不會就此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