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億美元收購里昂證券的消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轟動。
7月23日,中信證券發佈這次收購公告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其A股和H股分別下跌4%和7%,市場似乎並沒有因這一消息而顯示出特別的興奮。
兩者整合過程中的經營風險,以及里昂證券自身的財務情況,被看成這起併購案最大的隱憂。
摩根大通的分析表示,里昂證券的企業經營文化相對獨立,國資背景的中信證券能否處理好雙方整合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是關鍵。目前,這家機構維持中信證券「中性」評?級。
2011年全年,里昂證券利潤大幅下挫95%至460萬美元,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1000萬美元。相比5.62億美元的最新資產淨值,中信證券報出的12.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似乎難免有出價過高的嫌疑。
但熟悉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虧損1000萬美元是因為只計算了其在亞太區(不包括日本)的業績,而日本和美國的兩部分業務是以其控股方「東方匯理銀行」的法人身份進行操作的。
中信證券和里昂證券達成的協議中也表明,東方匯理銀行必須促成在紐約新成立一家股本金不低於7500萬美元的新的全資附屬公司,將這家新公司的股本和此前里昂在美國的業務一併轉讓新里昂證券。
這筆股本金也因此被算在了收購成本之中。另外中信還希望依託里昂的全球清算平台,以及東方匯理銀行現有的國際客戶群拓展業務範圍。按照知情者的分析,
如果單純按12.5億美元除以5.62億美元,得出的市淨率(PB)大概是2.2倍;但若綜合上述三方面因素,內部計算出的市淨率為1.6倍,被認為是
「合理的價格」。
這不是中信證券第一次針對海外市場的謀劃。早在2007年,中信證券就曾計劃通過換股的方式,與原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合資在香港成立新公司,來整合雙方在亞洲的業務。但當年年末次貸危機爆發,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最終被摩根大通收購。
對里昂證券的收購直接體現了中信「全球網絡」的戰略。其董事長王東明表示,希望借助彼此平台,協助國際客戶進入中國市場。
里昂證券的前身是Winfull Laing & Cruickshank的證券公司,之後因法國里昂信貸銀行控股而更名。
從2010年5月,中信首次公佈擬與東方匯理銀行的合作以來,併購方案几經調整。包括組建一間雙方各佔50%股權的合資公司、或者收購同屬東方匯理旗下的里昂及盛富證券各19.9%的股權等。
最終全盤收購里昂、放棄盛富,表明中信對於海外業務的擴張規模仍然有些謹慎。
相比主要在歐洲開展業務的盛富,里昂的業務重心在亞太地區。收購里昂更有利於中信整合雙方在香港的經紀業務。另外,在由《華爾街日報》發起的「2011年中國內地十佳分析師」評選中,里昂證券旗下有四名分析師入圍,顯示出其不錯的研究能力—這也正是中信證券所急需的。
中信證券的其他國際化舉動1.與南美最大的獨立投行—巴西百達(BTG
Pactua)合作。(時間未知,2011年8月中信國際董事長德地立人採訪時說,已經合作)2.
2011年10月,H股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並開始交易,籌集資金用於海外業務平台的構建,包括建立或擇機收購海外研究、銷售及交易網絡等。
3. 2012年2月,被爆已向美國監管部門申請證券業務牌照,計劃開展股票及債券承銷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