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譚新強:羅馬假期中 閒談貿易戰

1 : GS(14)@2018-03-12 02:04:54

【明報專訊】繼續歐洲之旅,周三來到「永恒之城」羅馬。1953年,漂亮的柯德莉夏萍憑經典電影《羅馬假期》一炮而紅,當上奧斯卡影后。我姐姐是她粉絲,打算在此行重溫電影每幕場景,包括Piazza di Spagna、Trevi Fountain和最可愛難忘的Mouth of Truth。前天傍晚更在迷人Tiber河畔散步,然後在最漂亮的Piazza Navona晚飯為她慶生。

今年奧斯卡沒爆冷,《忘形水》(The Shape of Water)順利贏得最佳電影,Gary Oldman首當影帝,Frances McDormand第二次做影后。McDormand演技精湛,得獎實至名歸,但論外貌和氣質(我明白這說法政治不正確,抱歉),跟柯德莉夏萍比較簡直是來自兩個不同星球。早前我已指出過傳統荷李活電影業受串流技術挑戰,以及中國電影審查制度令全球主流電影創作空間縮小,正邁向衰落。去年美國上電影院的人次竟是25年來新低!

意政局前景未明 或衝擊歐盟全球化

電影中的羅馬永遠是最羅曼蒂克的,現實中的則永遠是混亂的,尤其政治。上周末意大利大選沒得出明確結果,最大贏家是由只得31歲的迪馬約(Luigi di Maio)領導的民粹黨派五星運動,但未能拿到大多數議席;中間偏右聯盟贏得總席位較多,得票最多是由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領導的反移民政黨聯盟黨,得票比力量黨還多,所以醜聞永遠纏身的81歲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可能回不了朝。仍未知最後誰能成功組成聯合政府,成為下任總理。暫時薩爾維尼答應繼續探討成立中間偏右聯合政府,但不少人認為聯盟黨的政治理念其實跟五星運動更接近,所以改變結盟陣線的機會也不低。意大利是歐盟第三大國,如新政府代表民粹主義,那麼歐盟支持的全球化(globalist)理念將又再面臨衝擊。

無論如何,下一任將是意大利戰後的第66任政府,很多人覺得很奇怪,意大利轉換政府的頻率那麼快,整個國家怎能運作?首先意大利是一個成熟的發達國家,有專業的政府運作機制和架構(professional bureaucracy),是一個法治而非人治的國家。所以就算平均政府壽命很短,只有1年多,但國家的日常運作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意大利固然有不少經濟問題,失業率長期高企、稅率太高、GDP增長緩慢(仍低於歐債危機前約5%)、人口老化,但這些都幾乎是所有西方成熟國家面對的問題,不見得執政較長的政府就能解決到。成熟西方民主國家的好處在於政策不會長期走向極左或極右,具有經選舉而來的自我修正能力。就算近年冒起的民粹主意,再過幾年,若未能為人民帶來足夠經濟和民生利益,加上過分荼毒年輕人的做人態度,西方選民也必再次改變政治方向,唾棄民粹,所以不用過度擔心。

特朗普當上總統後的美國也不幸逐漸走上民粹主義之路。美國的情况比較值得憂慮,因為它仍是全球經濟和軍事上的大阿哥,特朗普手握全球最多核武,亦即是掌控世界末日的生殺大權!想落都睡不着覺。

特朗普在保護主義問題上忍了1年多,終於回復到選舉時的反貿易強硬立場。貿易戰第一槍無聊地射向早已毫無重要性的鋼鐵和鋁業,特朗普思維仍停留在19世紀,堅持金屬原材料對國家安全非常重要,但其實最大進口來源是最親密鄰國加拿大,何來威脅?本來最想針對的中國只排第11位。况且鋼鐵只佔美國貿易2%,加了25%關稅後,就算成功減少進口,亦對整體貿易平衡幫助極小。

鋼鋁僅佔貿易2% 從中國進口少

關稅另一目的是迫使加拿大和墨西哥重啟NAFTA談判,最新發展是華盛頓似乎答應暫時豁免加拿大和墨西哥,但如NAFTA談判失敗,則重新再加關稅。以這種粗暴的威嚇式外交手段對待敵國如朝鮮可能還有點用(但也非常危險),但用來對付北美、歐洲和澳洲等盟友,則是最愚蠢的行為。除傷害貿易外(歐盟和中國已表明將採取報復行動),亦嚴重損害戰略合作關係——中國能否漁人得利?

貿易保護主義在經濟理論上完全站不住腳,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已老早證明自由貿易能把整個經濟蛋糕做大,每個國家應按相對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來決定專注的行業。美國的相對優勢怎可能仍是鋼鐵這種古老的重工業?美國的相對優勢明顯在矽谷和西雅圖的互聯網、人工智能、半導體、航天等高科技行業,和紐約的華爾街。

貿易固然對全球經濟仍非常重要,約等於全球GDP的60%,但在約4年前已見頂。我認為「戲肉」是美國最新挑起的稅務戰,美國減稅1萬億美元,財赤也擴大至GDP的6%。中國也企圖減1000多億美元稅,但同時又打算減低財赤至GDP的2.6%,這個平衡不容易且有點矛盾。整體來說,減稅後美國對全球投資者仍有很大吸引力。

稅務戰才是「戲肉」 料美吸引全球投資者

對美國而言,貿易只佔GDP的27%,說到底,龐大的內銷市場才是最重要的,跟較小國家如德國不一樣(貿易高佔GDP的80%)。中國內銷市場亦不斷增長,貿易佔比亦已跌至GDP的37%。美國亦只是全球貿易體的第三名,排在中國和歐盟之後。貿易赤字是否一定是壞事是另一個爭拗點。如果是小國家,沒有投資者願意信任的貨幣,即不能用自己貨幣來借貸,那麼長期大量貿易和經常帳赤字肯定是未來經濟災難的先兆。但美國是老大,美元更是全球儲備貨幣首選,佔比超過一半,所以能夠以非常低的利率來發行大量國債,現金部分更是零息口(主要在非法之徒手中),何樂而不為?就算有一天市場真的擔心美國負債率太高(遠遠未到),債主臨門(最大是中國),你又能做到甚麼呢?

美國軍事和外交力量龐大,總不能如一戰後,勝利盟國強迫德國割地賠款吧;此舉當然也種下二戰的禍根。1944年的《布列頓森林協定》正是企圖把全球貨幣匯率連在一起,奠定了美元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再以黄金作為美元後盾。但到了1971年,金本位制度已不再適用於急速發展的全球經濟,包括債務(比特幣有同樣缺點),所以尼克遜政府取消金本位,美元正式變成「代幣」(fiat currency), 但美元的超然儲備貨幣地位仍能保持至今。

不少經濟學家更認為,發行儲備貨幣的國家必須有龐大貿易赤字,這是儲備貨幣榮耀和權利的反面責任。中國人民幣雖成功加入了SDR,但尚未成為主要儲備貨幣,貿易順差太大可能是其中一個主要理由(資本帳太封閉是另一個理由)。儲備貨幣地位有多重要也備受爭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就認為不是太重要,他指出澳元並非主要儲備貨幣,且澳洲的貿易赤字問題比美國更長久,但不見得產生很大經濟問題,澳洲仍能以澳元在金融市場借貸。無論如何,中國仍是非常看重儲備貨幣所賦予的話語權。

美國白宮官員如車輪轉,連市場較信任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Gary Cohn)都因貿易保護主義問題而辭職(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及白宮幕僚長凱利也隨時走),但暫時市場反應溫和。科恩既是註冊民主黨員,亦是猶太裔,本來在弗州小鎮夏洛茨維爾種族紛爭事件時就該離去,但勉強忍辱負重留下來完成稅改,可算功成身退。剩下來的是貿易和外交鷹派的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和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我下周可能在華盛頓跟他們會面),以及年輕高級顧問米勒(Stephen Miller)等。據聞他們下一個對象將直接是中國,特別針對智識產權和高科技投資、轉移和盜竊等問題。

Micron股價見18年高 估值仍超低

近日Micron股價的突破,升至54美元的18年高位並非偶然,在近日極波動的市况下有如此表現就更難得和值得關注。過去1年多業績愈來愈好,但估值仍然超低,今年預計PE只有約5倍,為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最低。本來很多人擔心記憶體仍未能擺脫大宗商品的周期性,以為今年見頂,變回供過於求,尤其手機市場接近飽和,價格將大跌。但今年NAND價格跌幅遠比預期小,DRAM價錢更堅挺,下半年前景仍不錯。有些分析師仍擔心明年DRAM和NAND產能增加,中國NAND也開始投產,但在如今保護主義高昂環境下,中國在提升半導體技術所面對的難度已變得更高。

Micron在新CEO梅羅特拉(Sanjay Mehrotra)領導下,技術上有突破,成功製造比三星面積小的64層NAND閃存,下一目標為96層。商業策略亦盡量走高端「提供問題解決系統」(solutions provider)路線,脫離大宗商品定位。除Micron外,Western Digital可能也值得再留意。經東芝一役後,雖未能爭贏,但合作關係得以確保,估值仍便宜,標普指數內排尾三。近日連韓國供應商如三星和海力士也大力反彈了不少,但仍有極大上升空間。數據中心對記憶體和邏輯芯片(尤其Nvidia的GPU)需求增長仍非常大,跟手機端完全是兩回事。新的用戶(client)端killer apps不容易發掘出來,但監控系統和智能汽車和家居等應用仍在逐漸發展和普及化,數量上雖不可跟手機相比,但也變得日漸重要。

在此擱筆,與家人繼續享受「羅馬假期」。

(中環資產持有Micron、Nvidia、Western Digital、三星、海力士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80&issue=201803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6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