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開家好的零售店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745
一個蘋果店的員工在被問到「Apple Store到底好在哪兒」的時候說:「之前做過的所有零售都不叫零售,只有蘋果才是真正的零售店。」他在上海南京東路上班,之前還做過不少其他行業。他的說法當然過於絕對,但蘋果在零售業的表現確實遙遙領先。


  美國零售行業分析公司RetailSails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一年Apple Store每平方英呎(約為0.09平方米)的年均銷售額位列全美160多家的零售店之最(不含餐飲業),這意味著大約兩個iPad的大小的面積每年為蘋 果貢獻了5626美元的銷售額。這個數字比全美零售店的平均水平高出了17倍,而且它還在不斷增長─截至今年4月,已經突破了6000美元。


  儘管一家零售店的最核心指標是利潤,但單位面積銷售額作為一個強度指標,更能代錶店鋪的競爭力。按照RetailSails的說法,每平方英呎年均銷 售額達到300美元的商舖才能算「有名氣」。你可以在後頁看到上榜的都是哪些公司,而它們要做的第一件事,無一例外都是選址。


  排名第二的Tiffany&Co.在零售店的選址上最為慎重:它只在最好的位置開少量的、大面積的店。法國零售設計師Hubert de Malherbe告訴《第一財經週刊》,這是Tiffany在美國品牌形象好的重要原因:「當你準備結婚,和你的未婚夫想要去買戒指的時候,你們會穿漂亮 的衣服開車或者坐火車到紐約第五大道,問雙方是否準備好了,然後走進Tiffany。這就是Tiffany帶給人們的感覺。」相比之下,卡地亞的開店策略 就要寬泛得多,你可以去珠寶店買戒指,當然你也可以去專櫃。


  Apple Store沿用了這個思路。零售店開在最好的地方對高檔珠寶首飾來說不足為奇,而電子產品卻從未這麼做過。事實上,沒有人為電子產品想過體面的銷售方式。 百思買提供了試用和專業維修,但售貨環境和普通的零售店差別不大。從這個角度說,蘋果店不僅僅在大城市裡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地帶選址,它也徹底改變了零售店 的建築風格─它們總是大量運用玻璃,哪怕你只是匆匆路過,也能看見店裡陳列的各種商品和顧客往來的熱鬧景象。蘋果中國區的公關經理黃昱娜介紹,這樣的設計 能讓路過Apple Store的顧客產生一種融入感,吸引他們到店裡來逛一逛。


  除此之外,每一家Apple Store的外觀設計和內部規劃都會和周圍的建築聯繫起來,「比如陸家嘴的Apple Store中間的玻璃圓柱和整個圓形的廣場的配合像是一氣呵成,而南京東路上的店舖則是一個寬而大的方形盒子,以配合整條街的建築風格。」黃昱娜告訴《第 一財經週刊》。


  相比零售店的外觀,店內的燈光與陳列更直接地影響到了顧客的購買行為。和店舖外觀相似的是,Apple Store的店內設計非常開闊,沒有任何遮擋。特別明亮的燈光,讓人產生乾淨優雅的感覺。Malherbe看來,燈光是零售店設計中最重要的元素,燈光並 不需要多亮,而是要確保產品的亮度要比周圍沒有產品的地方亮4倍左右。對比在零售中是最重要的,人的眼睛會被對比所吸引。「就像攝影一樣,如果光不好,這 張照片一定很糟?糕。」


  當然,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出售好產品。但即便如此,正如Malherbe所說,有時候零售商總會忘記人們走進他的店舖是為了看到產品。「最基本的規則是 人類的行為習慣。零售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回到動物、嬰兒的本性,就是想要觸摸東西,想要擁有東西。」他舉例說有些店舖錯誤地把收銀台放在入口處,這樣人們就 不會走很遠去逛店舖,他們往往拿了想要的東西就結賬;而如果一眼沒看到目標,或者不知道想要買什麼,他們根本都不會往裡走。


  曾有顧問公司建議蘋果改用貨架陳列它們的產品,而如你所見,如今Apple Store依然只用原木色大桌子做陳列,上面商品一字排開,對不同商品的排列順序也有規律可循。當一個顧客站在店舖門口的時候,店裡的商品的品類相對他的 位置由近及遠,按照受歡迎的程度擺放。最熱門的商品,比如iPad和iPhone,總是陳列在靠近門口的地方。在過去的一年裡蘋果零售店的訪客達到了 2.98億人,而平均每個人來店裡逛一圈之後會消費47美元。自2011年6月起,iPad充當了商品說明書和展示板,無形中增多了用戶使用和體驗產品的 機會。


  同樣上榜的零售商GameStop的開封陳列也是為了同樣的效果。不同於傳統的唱片店式陳列,GameStop把遊戲光盤全部拆封收在抽屜裡,包裝盒 則擺放在陳列架上。這樣一來顧客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商品的內部構造,購買之後店員會將光盤重新塑封。這種陳列方式節約了空間,還可以防盜。


  蘋果在店舖的設計上費盡心機,但店裡的員工卻對賣東西並不怎麼上心。對於蘋果來說,開零售店並不只是為了賣產品給顧客那麼簡單。它營造了一整個和蘋果 有關的空間,你可以飯後來散步,可以來上網衝浪,甚至可以來跳個舞並拍下視頻傳上網─順便還幫Apple Store做一次營銷。比起賣東西,Apple Store花更多的心思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這裡的銷售人員都是固定年薪制,個人銷售額和薪水沒有任何關係,提供服務讓顧客高興是他們的最高宗旨。他們當中不少是蘋果的粉絲,精通蘋果的各種產 品,並樂於和你侃侃而談他的使用心得。他們沒有森嚴的職位等級分別,不需要恪守嚴格的規章制度,甚至沒有固定的工作範圍。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工 作重點:做活動講解員、櫃檯收銀或是售賣配件等。但是不管自己的本職是什麼,店裡的員工都必須對顧客有求必應:就算是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要充當合格的 導引。而最近,蘋果又開設了新的自助購物渠道,iPhone用戶先使用免費的App Store應用訂購產品,當他們到達店內的時候,該應用的位置功能會在店員的iPod Touch上發出提醒─這應該是能讓大多數人感到神奇的服務。


  每逢中西節假日,Apple Store都會有相應的主題活動,六一兒童節的iPad遊戲大賽,母親節用iPhoto為媽媽製作賀卡,聖誕節用Keynote演示聖誕旅遊指南。這些活 動把零售店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公共空間供人們娛樂,但又沒有失去其本身推廣蘋果產品體驗的功能,還能創造親切的社區感。


  在這方面,加拿大運動服公司Lululemon就做得更徹底,看起來賣瑜珈服幾乎就是它的副業,各類配套服務才是正事。2008年Lululemon 在香港開了第一家叫做「陳列室」的零售店:只在每週三四五開門營業,其他的時間都用來開瑜珈班、健身研討會等等。而如此三天打漁四天曬網的營業方式反而讓 這家零售店充滿了新鮮感,因此很快獲得了粉絲。在美國曼哈頓的Bryant公園裡,Lululemon每週舉辦兩次免費的開放式瑜珈課程,每次大約有 400名女士參加。而比起店員的推銷,瑜珈班上老師穿著的瑜珈服更容易說服學員們選擇Lululemon。


  與其他的零售店相比,Lululemon的零售陳列室每年的營業時間大大縮短,但每平方英呎的年均銷售額仍然排在第四位,約為1731美元。有意思的 是,這一成績可以被七浦路隨便一家服裝店輕鬆打破:一家不到20平方米(約合209平方英呎)的小店每平方英呎的銷售額大約合2200美元,放進這張榜單 裡看的話,可以排到第三名─當然,它沒有任何品牌可言。但這個看起來倉庫一樣的地方,人氣和品牌可不能小瞧。

  你總得有一點不一樣的概念。Whole Foods Market是一間把有機食品賣成了生活方式的超市。就大眾商品而言,Whole Foods Market的商品比同類商品貴了許多,但它出售大量有機產品,因此擁有一批熱衷綠色食品、追求高質量生活的中產階級粉絲。這並非只針對出售商品的質量, 這群顧客願意為Whole Foods間接聲援當地的個體小農,支持有機農耕,這會讓他們感覺不僅僅在消費,而是在做慈善。


  當然,蘋果已經成了一種宗教。消費研究公司WSL Strategic Retail總裁坎迪斯·科萊特(Candace Corlett)認為,除了每平方英呎年均銷售額之外,品牌知名度也是蘋果零售店成功的標誌之一。它營造出了其他零售店所沒有的社區感和愉悅感,在這一點 上也沒有其他零售店可以與之相媲美。「Apple信仰創新和改變。Apple Store不是零售店,人們是去那裡朝拜創新的。」Malherbe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