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做了微軟谷歌在做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128/154003.shtml

導讀 : 從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兄弟吳冰和吳潔覺得雲端辦公是趨勢,他們共同創業,想用技術提高文檔編輯者的辦公效率。

i黑馬 吳丹 1月27日報道

微信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交渠道。官方披露,微信公眾號已突破1000萬,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而每一個公眾號背後,都有一個修改文檔到吐血的編輯團隊。

據石墨文檔CEO吳潔介紹,編輯們通常的工作流程是,把word文檔丟到微信里,下一位編輯修改,再丟回來,有人發現文中一個bug,再通知排版編輯修改……在多次人力來回編輯中,往往還會出現文字和段落的錯亂——這是一個典型的“非雲端”協作情景。Google很早就看到其中的機會,2006年推出Google Docs,做雲端編輯軟件,挑戰PC時代辦公老大Office的地位。微軟在四年之後推出了Office 365,也要做雲端編輯。

從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兄弟吳冰和吳潔覺得雲端辦公是趨勢,在產品開發上,他們也想做出更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辦公軟件,於是決定共同創業,想用技術提高文檔編輯者的辦公效率。

雙胞胎兄弟的長相和履歷都很像,如果不對號入座,你很可能會把他們二人弄混。吳冰和吳潔兩人分別就讀於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之後都去了美國留學,受過矽谷創業文化很深的影響,加上父母有創辦企業的成功經驗。沒有多想,2014年6月他們回國創業了。

雖然有多年海外求學背景,但他們最終做出來的卻是一款非常中國風,帶有水墨之感的產品“石墨文檔”,色彩簡單到只有黑白,微信整個界面一共也只有4個鏈接入口。他們也想通過產品傳遞一些價值觀,“做減法,簡潔易用。”吳潔這麽說。在產品功能上,吳潔把它稱為“團隊版的印象筆記”,指定成員可以對同一文檔進行編輯,雲端實時保存,同時留有每次修改記錄,支持各種移動設備使用。

和各種“互聯網+”,O2O相比,這不是一個性感的創業項目,但公司成立半年、入住某孵化器3個月之後就拿到明勢資本黃明明、百度七劍客之一王嘯和洪亦修等三家共計800 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是當時12個項目中獲最大投資額的創業團隊,體現了資本方對他們的肯定。“黃明明投我們主要是對這個方向看好。”吳潔告訴i黑馬。之後項目繼續發展,2015年4月微信端上線,同年9月IOS端上線,團隊也擴充到現在27人。

吳冰說目前的商業模式和Google Docs一樣,向用戶收費,來源主要是中小創業團隊。“在美國,大家用Google Docs很普遍,但在中國,大部分人對文檔協作認識還不足。這需要一個過程。”吳冰說,他們的種子用戶也是對Google Docs比較了解的一群人。

從項目開啟到現在,他們也做過幾次產品策略上的調整。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在中國做在線文檔產品,離不開微信這個平臺。”吳潔覺得,大多數中國人會把生活和工作都放在微信平臺上處理,這和美國人很不一樣,“美國人工作會用工作軟件,但在中國,大家都是混在一起用。”為此,他們將產品入口接到微信,雲端結構也變成“Web+微信+APP。”2015年12月,石墨文檔上線一個類似“雲端Excel”功能,吳冰說這麽做的主要原因是,用戶也有寫表格的協作需求。

一些入口級的知名軟件方最近在和他們聯系。“釘釘最近在和我們談,看能不能接到他們的入口,給釘釘用戶提供文檔服務。未來怎麽做,還得繼續看。”吳潔介紹。

PC時代傳統軟件沒落,基於移動互聯網的SaaS創業在中國興起,其中最為知名的是銷售管理類軟件紛享銷客,2015年一年就融了3輪資,同年7月完成D輪融資1億美金。上個月CEO羅旭在媒體發聲,說“企業級軟件是下一個風口”。羅旭的判斷是否正確,2016年SaaS創業會迎來新變化嗎?

盡管面臨用用戶認知、公司剛起步等問題,但自認為有Geek屬性的吳潔對這一風向毫不遲疑,“雲端辦公一定是未來”。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武漢初心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吳冰、吳潔

項目方向:協同辦公

融資情況:800萬天使輪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866

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做了微軟谷歌在做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128/154003.shtml

導讀 : 從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兄弟吳冰和吳潔覺得雲端辦公是趨勢,他們共同創業,想用技術提高文檔編輯者的辦公效率。

i黑馬 吳丹 1月27日報道

微信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交渠道。官方披露,微信公眾號已突破1000萬,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而每一個公眾號背後,都有一個修改文檔到吐血的編輯團隊。

據石墨文檔CEO吳潔介紹,編輯們通常的工作流程是,把word文檔丟到微信里,下一位編輯修改,再丟回來,有人發現文中一個bug,再通知排版編輯修改……在多次人力來回編輯中,往往還會出現文字和段落的錯亂——這是一個典型的“非雲端”協作情景。Google很早就看到其中的機會,2006年推出Google Docs,做雲端編輯軟件,挑戰PC時代辦公老大Office的地位。微軟在四年之後推出了Office 365,也要做雲端編輯。

從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兄弟吳冰和吳潔覺得雲端辦公是趨勢,在產品開發上,他們也想做出更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辦公軟件,於是決定共同創業,想用技術提高文檔編輯者的辦公效率。

雙胞胎兄弟的長相和履歷都很像,如果不對號入座,你很可能會把他們二人弄混。吳冰和吳潔兩人分別就讀於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之後都去了美國留學,受過矽谷創業文化很深的影響,加上父母有創辦企業的成功經驗。沒有多想,2014年6月他們回國創業了。

雖然有多年海外求學背景,但他們最終做出來的卻是一款非常中國風,帶有水墨之感的產品“石墨文檔”,色彩簡單到只有黑白,微信整個界面一共也只有4個鏈接入口。他們也想通過產品傳遞一些價值觀,“做減法,簡潔易用。”吳潔這麽說。在產品功能上,吳潔把它稱為“團隊版的印象筆記”,指定成員可以對同一文檔進行編輯,雲端實時保存,同時留有每次修改記錄,支持各種移動設備使用。

和各種“互聯網+”,O2O相比,這不是一個性感的創業項目,但公司成立半年、入住某孵化器3個月之後就拿到明勢資本黃明明、百度七劍客之一王嘯和洪亦修等三家共計800 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是當時12個項目中獲最大投資額的創業團隊,體現了資本方對他們的肯定。“黃明明投我們主要是對這個方向看好。”吳潔告訴i黑馬。之後項目繼續發展,2015年4月微信端上線,同年9月IOS端上線,團隊也擴充到現在27人。

吳冰說目前的商業模式和Google Docs一樣,向用戶收費,來源主要是中小創業團隊。“在美國,大家用Google Docs很普遍,但在中國,大部分人對文檔協作認識還不足。這需要一個過程。”吳冰說,他們的種子用戶也是對Google Docs比較了解的一群人。

從項目開啟到現在,他們也做過幾次產品策略上的調整。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在中國做在線文檔產品,離不開微信這個平臺。”吳潔覺得,大多數中國人會把生活和工作都放在微信平臺上處理,這和美國人很不一樣,“美國人工作會用工作軟件,但在中國,大家都是混在一起用。”為此,他們將產品入口接到微信,雲端結構也變成“Web+微信+APP。”2015年12月,石墨文檔上線一個類似“雲端Excel”功能,吳冰說這麽做的主要原因是,用戶也有寫表格的協作需求。

一些入口級的知名軟件方最近在和他們聯系。“釘釘最近在和我們談,看能不能接到他們的入口,給釘釘用戶提供文檔服務。未來怎麽做,還得繼續看。”吳潔介紹。

PC時代傳統軟件沒落,基於移動互聯網的SaaS創業在中國興起,其中最為知名的是銷售管理類軟件紛享銷客,2015年一年就融了3輪資,同年7月完成D輪融資1億美金。上個月CEO羅旭在媒體發聲,說“企業級軟件是下一個風口”。羅旭的判斷是否正確,2016年SaaS創業會迎來新變化嗎?

盡管面臨用用戶認知、公司剛起步等問題,但自認為有Geek屬性的吳潔對這一風向毫不遲疑,“雲端辦公一定是未來”。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武漢初心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吳冰、吳潔

項目方向:協同辦公

融資情況:800萬天使輪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867

不止中國,其實谷歌在全球多個地方都遭到阻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18/154306.shtml

導讀 : 強龍難壓地頭蛇

六年前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市場,輿論一片嘩然。

六年來有關谷歌重新入華的消息此起彼伏,不久前某網站撰文分析谷歌退出後對中國搜索市場的影響,再次把六年前的舊事推向高潮。以“不作惡”著稱的谷歌在全球積累了無數的粉絲,對於谷歌在中國市場的失敗,很多人更是在情感上歸因於外界因素。

但事實上,令谷歌失意的不只是中國市場,看似萬能的谷歌已經在世界各地頻繁遭遇阻擊

內憂外患,谷歌國際化遇到的三個泥潭

谷歌是一個偉大的公司,它的偉大甚至不亞於喬布斯時代的蘋果,但偉大不等於沒有挫折,至少從全球市場的現狀來看,谷歌在搜索市場一家獨大卻也內憂外患。

內憂:據Yahoo Finance報道,谷歌在2015年末的時候市場份額已經下跌至64%,而在2014年的時候,谷歌的市場份額還維持在67%。與之相反的是,微軟和雅虎2014年在搜索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9.5%和10.3%,comScore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二者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21%和12.5%。而就在不久前,谷歌和蘋果達成一項合作協議,谷歌通過向蘋果支付數十億美元為代價,使其成為iPad和iPhone中Safari瀏覽器的默認搜索引擎。可即便如此,谷歌搜索市場份額的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

外患:或許谷歌可以自豪的宣布,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用戶都可以使用谷歌來獲取信息。誠然,谷歌已經成為很多地區市場份額最大的搜索引擎,但這一成績卻僅限於英文搜索。6年前谷歌退出中國,在一定程度上輸給了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百度,除此之外,谷歌搜索在捷克敗給了本土首家搜索網站Seznam,在俄羅斯敗給了本地搜索引擎Yandex,在韓國市場不敵韓文搜索服務Naver,在日本則敗給了孫正義創辦的雅虎。也就是說,谷歌的強項在英文搜索上,很多本土崛起的搜索公司正在憑借本土語言搜索上的技術優勢蠶食谷歌的市場份額。

危機:專欄作者傑羅姆在分析谷歌的壟斷問題時,曾有過這樣的描述:“技術的鐵蹄正在自然而然地、名正言順地踐踏全球市場,正在剝奪全球各地人們的技術自由”。從2010年開始,歐盟和谷歌已經在壟斷問題上交戰了幾個回合,不管是搜索、安卓還是稅收問題,谷歌屢屢挑逗著歐盟各國政府的神經。2015年9月,谷歌搜索份額高達97%的印度開始對谷歌進行反壟斷指控。以新聞集團為首的媒體們也紛紛指責谷歌的侵權,爭議也在一次次較量中不斷擴大。如今的谷歌已經成為歐盟公敵,並“傳染”到了印度市場,如果未來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指責谷歌,無疑是致命一擊。

細思極恐,看似強大神聖的谷歌,似乎經不起推敲分析,當我們斥責、贊美抑或者追捧谷歌的同時,不得不思考的是,巨人谷歌遭遇滑鐵盧是命運使然還是外界因素在作怪?不妨一起來分析下谷歌在海外市場為何展現出了如此多的弱點。

水土不服,谷歌四面楚歌的病因

谷歌並沒有錯,它的企業文化、它的創新能力在全世界的科技公司中都是無出其右的。可當它走出美國的大門,邁出英語系世界的時候,卻不可避免的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首先,谷歌是一家英語系搜索服務商,無論是搜索速度還是內容覆蓋,谷歌都是最優秀的英文搜索引擎。舉個例子來說,谷歌能夠細讀全球最大的Usenet消息存檔,所提供的帖子超過10億個,時間可以追溯到1981年。可在其他語言的搜索服務上,谷歌卻遭遇到了挑戰。對於英語、法語、德語等均起源於羅馬文的語種,再加上歐洲各國複雜的政治關系,谷歌在英語識別技術上的優勢可以運用到同類語言的搜索引擎上。而對於中文、日文等象形文字,谷歌需要從0開始學習,甚至核心的搜索算法都需要重新編寫。在這些地區,谷歌擁有品牌和口碑上的優勢,卻難有技術優勢可言。這就不難理解,在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印度市場,谷歌輕松取得了97%的市場份額,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谷歌的成績似乎很難用及格來形容。

其次,本土搜索服務緊逼谷歌。除了語言上的難題,谷歌還面臨著文化上的壁壘,這也是很多本土搜索引擎得以戰勝谷歌的關鍵所在。就拿中國市場來說,在谷歌退出之前,有百度、搜狗、搜搜等搜索引擎同臺競技,相比之下對中國用戶更加了解的百度似乎更容易理解國內用戶的搜索需求和情感需求。回到今天來看,搜索已不再是簡單的輸入查詢,大數據、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情感識別等已經成為搜索引擎的主流技術,本土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比谷歌更能察覺本土市場需求。即便政治上的原因成了谷歌在華敗給百度的借口,Naver和Yandex等在本土市場的勝利,依然暴露了谷歌水土不服的弊病。

最後,不作惡的谷歌開始讓人忌憚。不管是被冠以高尚的帽子,還是屢屢提及“不作惡”的企業文化,谷歌在本質上都是家商業公司,很多行為都是源於利益驅動的。就拿壟斷問題來說,谷歌在一些國家利用其市場霸主的地位,捆綁銷售自家的軟件,侵占新聞和圖書版權,實際上是在破壞網絡的公平性,歐盟就曾因此對谷歌起訴。從另一方面來講,谷歌的主體仍是一家美國公司,斯諾登事件後,谷歌、蘋果等相繼傳出了為美國政府提供服務的醜聞。如今在全球範圍內,網絡安全成為很多政府的棘手問題,他國出於這點考慮,不可避免的對谷歌進行限制。不過,雅虎和Uber倒是為谷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以Uber中國為例,除了在中國市場進行獨立核算、獨立運營,同時吸引中國資本的參與,並宣稱將作為單獨實體在國內上市。當然,這也是遵從當地法律和遊戲規則的表現。谷歌並不缺少本土化運營的基因,只是在價值觀和商業法則上谷歌還需要做到因地制宜。

可以看出,谷歌的問題仍在於水土不服,盡管它已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國際性互聯網巨頭。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即便谷歌最大可能的“入鄉隨俗”,它在全球多個地區遭遇阻擊的命運似乎是意料之中的。

如今懷念谷歌的人,很大程度上把谷歌神聖化了。谷歌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無往不利,也會遇到阻礙和失敗。痛失中國市場絕不是個案,未來還將有更多的案例上演。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件、O2O、手機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812

谷歌在中國舉辦2016開發者大會 還帶來了專屬中國開發者的網頁

北京時間12月8日,2016 Google開發者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Google大中華區總裁石博盟(Scott Beaumont)、Google全球開發者產品總監Ben Galbraith等嘉賓,與在場2000多位科技行業人士及開發者分享交流Google的創新科技、共同探討如何構建更好的應用並參與全球移動創新。

Ben Galbraith在大會上宣布,為了給中國開發者提供更好的服務,Google已將三個全球開發者網站落地中國域名,並對部分內容進行漢化。同時,Google還推出了專門的中國開發者網頁。通過這些網站,開發者可以方便地學習到最新的技術開發資訊,包括Android、Firebase等。此外,自2017年開始,Google Developers Agency Program也將向中國軟件開發代理商開放。通過這些措施,Google得以幫助中國開發者更便捷地掌握最新的技術和資源,從而更高效地進行創新應用開發。

他表示,“其實我們在中國特別關註的就是本地的創新。比如說,我們也不知道微信以後會產生什麽樣的創新,但是我們知道中國的規模、中國的計算機這個量的大小,計算能力等等是非常宏大的。在中國,他們讓創新更符合中國。而這種中國特色的創新,反過來又會影響全球的創新。機器學習、機器智慧是全球的現象,中國開發者會怎麽利用機器學習、機器智慧這個技術,在什麽樣的領域會產生巨大的效用,這種效用最後怎樣影響全球的開發者社區,我想,用一個詞來描述的話,中國在未來5年的關鍵詞就是創新。創新也是Google的熱忱,也是讓開發者沸騰的一種精神。我們在中國想做的事情,第一個,就是讓開發者的想法變成現實,第二個,就是把這個想法帶到全球,發揮到全球。

石博盟表示,Google一直致力於鼓勵移動創新並支持開發者創業成長。在完善一個健康、開放的移動生態的同時,Google也在通過創新的技術以及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幫助中國的開發者開發高品質應用,揚帆出海,將移動創新和品牌呈現給全球用戶。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開發者已成為全球開發者社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en Galbraith表示,Google也在不遺余力地為開發者提供多樣化的創新技術平臺,包括Firebase、Daydream平臺的推出以及開源機器學習平臺TensorFlow 的更新,也在幫助中國開發者把握移動機遇、贏在移動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01

亞馬遜、谷歌在監視,蘋果在觀望,這些“叛亂者”正在試圖掌控醫療行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0/161793.shtml

亞馬遜、谷歌在監視,蘋果在觀望,這些“叛亂者”正在試圖掌控醫療行業
動脈網 動脈網

亞馬遜、谷歌在監視,蘋果在觀望,這些“叛亂者”正在試圖掌控醫療行業

科技企業數年來對醫療的數字化改進終於不再是徒勞。

本文由動脈網(微信ID: vcbeat)授權i黑馬發布,編譯劉露詩。

《經濟學人》最近明顯加強了對科技+醫療的關註,文章中對科技對醫療的影響進行了大膽的預測,並把革新醫療的期望放在了醫療以外的科技巨頭上,如谷歌、亞馬遜、蘋果等。事實上,IBM、微軟兩大巨頭對醫療的投入也很兇猛——在科技醫療逐漸發展壯大的中國,這篇文章顯得頗有參考意義。在此,動脈網(微信:vcbeat)將其論述和觀點進行了詳細整理。

科技企業數年來對醫療的數字化改進終於不再是徒勞。傳統醫療玩家的寶座坐得舒舒服服,卻突然發現其掌控地位即將不保。

常識告訴我們,拯救心臟驟停的患者,要點在於爭分奪秒。亞馬遜的Alexa語音助手能夠背誦心臟複蘇術,這是與之合作的美國心臟病協會教給她的。作為一個健康助理,Alexa還在積累其他的醫護技術,包括陪伴老年人、回答兒童的疾病治療方法等。在不久的將來,她可能還會幫助醫生在騰不出手時做語音記錄或者提醒患者及時吃藥。

亞馬遜Alexa只是數字信息化開發程度較低的醫療行業中的一個嘗試。由於過嚴的監管、較高的醫療創新成本,科技行業在醫療上的嘗試幾乎是一篇宏大的失敗史。不過就是在不知不覺中,醫療的數字化進程開始加速,此方面的投資也在飆升。

3ca9b7b851d0c84952d4071bf69863a7

醫療加速數字化的一大原因,是潛在的成本節約。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許多國家都面臨著醫療衛生花費增長的壓力,而很大一部分花費其實是由低效率造成,完全可以避免。對同樣的病,不同的治療方法會產生天差地別的醫療消費。在富裕國家,約有五分之一的醫療花費都是浪費之舉,如錯誤或不必要的治療方法。消除這部分做法,將帶來潛在的巨大收益。

消費者對數字醫療的態度明顯比前幾年更開放,包括遠程醫療、移動醫療APP,以及用數字模型來進行醫療成果預測的分析方法等,都得到了更廣的應用。測血壓等指標時,也更多用到了自動診斷、可穿戴傳感器等。

局面顛覆,三類玩家爭權奪利

如果把醫療的數字化定義為一場改革,那麽這其中一定會誕生贏家和輸家。數字醫療觀察者Andy Richards認為,目前行業內有三類玩家正在為“醫療價值鏈”的掌控權而戰。

第一類玩家是“傳統型創新者”,即制藥公司、醫院、醫療科技公司,比如通用醫療、西門子、美敦力和飛利浦;第二類是“在位者”,包括醫療保險商、藥品福利管理機構,以及像英國NHS(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這樣的醫療單一支付體系;第三類是“叛亂者”,如谷歌、蘋果、亞馬遜等瘋狂制造醫療保健相關APP、預測診斷系統和新型醫療設備的科技企業,正從醫療的數字化過渡中逐漸獲利。

“傳統型創新者”面臨的威脅是,醫療記錄即將全面電子化,新的患者信息將會從基因測序、傳感器甚至社交網絡中獲取。而政府、保險商將更清楚哪些治療方式是有效的,並向醫療結果導向的報銷模式靠攏,這意味著“傳統創新者”生產的產品即使再高科技,療效不好就不會被購買。

數字醫療投資顧問Marc Sluijs說,接下來的大問題就是藥企是否會成為這場改革中的最大輸家。越來越全面的數據會讓藥物市場進一步透明化,告訴人們哪些藥物是沒有效用的,哪些治療根本就用不著服藥。

數字化之下,傳統選手紅利消失

投資管理公司Polar Capital合夥人Dan Mahony認為,醫療數字化給藥企帶來的挑戰中,糖尿病藥物首當其沖。證據表明,體育鍛煉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情,甚至防止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患病,對此,新的醫療服務也將出現。比如,美國大型保險公司UnitedHealthcare(聯合健康集團)就開展了一個新項目,讓特殊教練幫助糖尿病前期人群通過鍛煉來預防病情惡化。

對於保險商來說,給客戶發放能讓他們每天多運動一會的可穿戴設備,可比經年累月的醫藥費便宜多了。盡管人們經常戲稱,像Fitbit這樣的運動可穿戴設備最終的結局都是在抽屜角落里自生自滅,但在一些與保險商合作的項目中,它們能有效幫助人們增加運動量。數據顯示,Pokémon Go這款行動遊戲自去年上市以來,全世界的玩家們已經走了近90億公里。

由谷歌醫療資本、谷歌Verily、法國藥企賽諾菲於去年聯合創辦的Onduo公司,就是誕生於上述的背景。Onduo公司會幫助糖尿病患者謹慎用藥、改變生活習慣,後續還會輔助有糖尿病風險者控制病情。對於賽諾菲來說,Onduo是一個很好的對沖投資項目——2015年,賽諾菲失去其重磅糖尿病註射產品Lantus的專利權,面臨著銷售下滑的局面。

這種思想轉變對藥企來說很不容易。數字創新意味著產品銷售將更加結果導向,如果藥企繼續以銷量為中心,而非以患者為中心,它們將面臨出局的危險。

有的大型醫院既是“在位者”又是“傳統型創新者”,同樣也會受到數字醫療潮流的影響。遠程醫療形式的興起、疾病的預防早診都會導致入院率的下降,尤其是在商業化醫療體系中,最賺錢的急診營收將會大幅減少。病情最嚴重的患者將接受專科服務,比如Evolution Health公司,就在美國15個州照護了200萬重癥患者。它聲稱能減少20%的急診病例、40%的住院病例。

醫療科技爆發,科技巨頭將發揮強影響力

不過醫院也將迎來好消息:更多機器學習的項目能從掃描影像和化驗結果中作出診斷。近期,倫敦皇家自由醫院的醫護人員開始使用一種可以實時分析醫療數據的APP,它出自谷歌的人工智能子公司DeepMind之手,能夠識別出有急性腎衰竭風險的患者。醫院方表示,這款APP已經為護士們省下了不少時間。

而為醫院提供這些便利的醫療科技企業們,還有更大膽的設想。它們說,醫療照護將很快進入家庭,心臟病、腦震蕩、皮膚癌、耳部感染的診斷和檢測都可以通過APP和傳感器來完成。去年,FDA通過的醫療健康APP和設備多達36種。

對於一些醫療數據監管不太嚴密、上醫院看病又困難重重的發展中國家,數字醫療科技的增長更加顯著。比如中國,2016年最大的風險投資就進入了其數字醫療領域,即平安好醫生的5億美金融資。

從短期來看,有定位功能的醫療APP將爆發式增長,遠程問診服務會迅速增長。而從長期來看,科技巨頭公司會產生最大的影響力。亞馬遜、谷歌都在密切註視著醫療行業,而蘋果則在決定要進入哪個醫療領域。

巨大的改變已經不可避免。投資者希望出現十億美元級別的醫療科技獨角獸,醫療支付者著眼能大量省錢的科技。當然,這其中最大的贏家還是患者,他們通過醫療科技獲得更好的治療,或者因為數字醫療的技術而根本不會成為患者。

原文來源:經濟學人

作者:Christian Assad-Kottner,介入心臟病學家、職業醫療科技極客。

醫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