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企在德投資何以升溫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15/100401192_all.html

這個最新統計讓很多人吃了一驚:2011年中國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數最多的國家,超過美國,首次排名第一。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數據,2011年,中國在德國投資項目累計達158個,美國為110個。

  「原以為在德投資不受當地社會歡迎,但這一看法已被顛覆。」一位中國企業家告訴財新記者。

  不過,中國企業在德投資的總金額仍不高。據德國中央銀行2012年4月公佈的最新數據,2010年中國企業在德累計直投金額為7.75億歐元, 佔外國在德投資金額的0.14%。機械製造和汽車工業是中國企業最青睞的領域,佔總投資項目的四分之一,可再生能源項目佔13%,消費品和食品也佔到 13%,其餘為電子元件、商業服務、化工和保健、金屬和材料、紡織等。

  2012年4月底,三一重工以3.24億歐元完成了對德國的機械製造業巨頭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的收購,再次改寫了中企在德國投資的紀錄。

歐元區砥柱

  在歐債危機中,德國盡顯其財政自律性和強大的競爭力。

  德國經濟2010年增長率達3.7%,2011年達3%。德國聯邦議會經濟委員會主席Ernst Hinsken說,「德國聯邦政府預計2012年價格調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0.7%,仍然大大地超過歐洲的平均水平。」Ernst Hinsken總結德國從危機中迅速恢復的三大原因:其一,汽車補貼,如補貼舊車置換新車,意在穩定國家重點工業;其二,拿出200億歐元資助中小企業,因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其三,通過短時工作制讓130萬工人有工作。短時工作制就是縮短工人工作時間。

  「結構性改革使德國整個社會變得更有競爭力,員工成本下降,經濟競爭力上升,生產力提高。這個改革實行起來並不容易,尤其要削減勞動者一部分收入難度是很大的。」他說。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今年年初訪華時明確表示,歡迎中國到德國投資。6月12日,德國經濟部長Philipp Rösler表示,「我們希望消除那些認為直接投資是有害的偏見。」

  Ernst Hinsken解釋說,德國並沒有希望中國成為危機援助者。歐洲是一個非常有購買力和經濟活力的市場,對中國而言,亦有巨大利益所在。

經濟互補

  三一重工、華為、中興通訊等在德投資公司的高管們表示,德國吸引他們的還有成熟的技術工人、機械製造業的領先技術、有競爭力的投資政策等。

  安永公司6月13日調查報告顯示,在400家被問詢的大型中國公司中,德國成為在歐洲最受中國歡迎的投資地。已在歐洲投資的企業中,63%的中國企業選擇了德國作為投資地。

  在德國企業眼裡,中國企業是值得忌憚的競爭對手,尤其在成本優勢和交貨週期優勢上。

  FAM亞太區的總裁洪建國表示,中國企業參加的競標,他們一般不參加,因為中國企業成本核算方式和勞動力價格不同,報價較低;而且中國企業一旦 需要緊急交貨,可以連續加班,德國企業比較難做到。但德國企業的產品質量高,例如安裝調試週期很短,可在競爭中立足。FAM是德國三大物料輸送設備製造商 之一,擁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年營業額逾2億歐元。

  中國企業投資德國,可離歐洲市場更近。生產無菌包裝材料的紛美包裝有限責任公司在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的哈勒市建立生產線,時任紛美包裝內蒙古 公司廠長的劉寶忠被調往德國指導新廠前期的建設和設備運營。他介紹說,在歐洲建廠能縮短交貨期,原材料採購和運輸成本都會有所降低。

  「有部分原材料是歐洲當地供應的;包裝原紙從美國運到歐洲,比從美國運到中國要近,能縮短一半路程。原材料供貨週期縮短了,後面的交貨期也會縮短。」劉寶忠告訴財新記者。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首席執行官 Michael Pfeiffer說,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曾來德國考察太陽能行業,發現部分市場在德國已被中國企業佔據,因此改為考察德國風能企業。

投資補貼

  在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公關部資深經理曹奕接觸的客戶中,中國投資者第一個問題往往是,「有沒有稅收減免?」曹奕回答說,德國的稅法對所有企業都一視同仁,即便地方政府很想引進投資,也不會拿稅收做優惠,但德國有投資補貼。

  德國對企業的稅負在全球排名中等,為22.83%到29.83%之間,美國紐約為39.62%。據一些中國企業家表示,他們在中國開辦企業所要繳納的各類稅費高達40%。

  紛美包裝在德投資建廠的5000萬歐元得到了近2000萬歐元的補貼。「做市場調查花200多萬歐元,但幫我們省了2000萬歐元。」紛美包裝總裁畢樺說。

  曹奕說,如果申請企業符合政策並且能夠操作好,德國的投資補貼最高會達到投資額的50%。但如果在投資之後再申請,就失去良機。

  為什麼要來德國投資,是紛美包裝融資上市時,引起投資者質疑最多的問題之一。「投資者問,中國之大,還裝不下一個紛美嗎?你們也沒有海外投資的經驗。但實際上,是客戶和市場拽著我們來的。在未到德建廠前,客戶先下了10億包的訂單表達誠意。」畢樺說。

  畢樺說:「工廠在不產生收入前,德國政府不收取任何費用。另外,在德國當地購買土地也比想像中便宜。」德國各州政府的貿易投資促進局,免費向各國企業提供服務,幫助企業理順前期的註冊登記、租房、僱傭工人、聘請法律和財務稅收諮詢服務等流程。

  薩克森-安哈特州科技與經濟部部長Birgitta Wolff告訴財新記者,該州有一些家族企業資產狀況良好,但因其下一代不願接手企業而希望出售。薩克森-安哈特州的汽車零配件、機械製造和食品行業都較為成熟。

就業是核心

  能帶來多少勞動就業機會是德國政府最為看重的。「中國企業給薩克森-安哈特州帶來了500多個就業崗位。」 Birgitta Wolff非常自豪地說。

  但是中資企業需要量力而行,做好投資評估和生產銷售戰略研究。曹奕說,以前TCL收購了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德彩電,當時對收購前景缺乏準確的預估,因此承諾全員接下所有員工,可是此後運作乏力,導致要拆掉施耐德生產線等設備運回中國,在當地引發爭議。

  曹奕認為,中國企業併購德國企業之後,更為合適的做法是與德國管理層、工會之間建立信任,並使用德國人治理本地公司。

  2004年,瀋陽機床廠收購了虧損中的德國Schiess(希斯)公司,這家工廠不僅成為瀋陽機床廠的研發大本營,而且德國工廠生產的新品牌 ASCHERSLEBEN已成為中國市場上高端技術的產品。在希斯公司的廠區,綠地上飄揚著五星紅旗,但高管和工人基本都是德國人,只有一位中國翻譯也是 從德國大學畢業後直接被招聘來的。

  在併購項目中,如何與德國公司強大的工會合作發展是中國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曹奕表示,應辯證看待德國工會數百年的發展和其價值所在,如北京第 一機床廠在併購瓦德里希·科堡公司的時候,就說服該公司工會同意免費延長一小時工作時間來一起渡過併購初期的經營難關。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高精度重型機 床製造商,有93年歷史,工會力量較為強大,但也實現了和中國企業的合作,前提是北京第一機床廠保證了其維持原有經營運營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