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曉佳:香港品牌為何沒落

1 : GS(14)@2017-12-03 18:13:39

【明報專訊】近期日本連環爆出多宗企業造假新聞,不過即使如此,身邊不少朋友仍然對「日本製造」四字充滿信心。筆者近期正在「煲」的一齣日劇《陸王》,故事正正是描述日本的小廠商掙扎求存的故事,雖然電視劇少不免美化及戲劇化,但日本製造商對質素的追求及求變精神,或許仍值得中港廠商借鏡。

《陸王》是以一家傳統足袋生產商「小鉤屋」為主題,足袋外形類似中國人的襪,特點是將大拇趾與其他腳趾分開,是日本人的傳統衣物,如果讀者曾在日本旅遊試穿和服,便一定試過穿著足袋,不過隨著時代進步,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時間愈來愈少,令足袋的需求亦急劇減少,《陸王》便是講述主角小鉤屋第四代老闆宮澤紘一,因為公司產品逐漸沒落轉而發展跑鞋,中間遇到大大小小不同障礙的故事。

其實《陸王》是改編自日本作家池井戶潤的小說,說起池井戶潤,最為人知的一定是講述銀行商戰的小說《半澤直樹》,改編成日劇後更風靡一時。他的小說大部分是圍繞銀行及營商,據說《陸王》的故事更是改編自真實例子,日本琦玉足袋生產商「杵屋」轉型發展跑鞋「無敵(muteki)」,最終暢銷全國的經歷。

從日劇《陸王》看見日本企業轉型

考慮到這是一個經濟版專欄,筆者盡快進入正題,其實參考《陸王》的故事,可以知道傳統廠商面對轉型的困難,例如足袋商雖然擁有出色的縫紉技術,但發展跑鞋,還需要尋找適合的鞋面和鞋底材料,洽商專利和技術、尋找適合的技術人員、洽商運動員贊助合約、如何推廣等,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說服銀行支持提供貸款。

全世界過去10年都面臨大潮流上的轉變,《陸王》裏小企業面對的問題,香港其實亦有不少公司同樣遇到,要說珠三角一帶的港商對讀者可能距離太遠,更直接的例子可能是香港一眾珠寶金行、化妝品和藥房,大概年多前內地自由行「退潮」,一眾老闆們叫苦連天的樣子,筆者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阿信屋變得太快 策略欠一致

自由行政策由2003年開始,為香港眾多零售商帶來不計其數的利潤,但其實早在2016年退潮之前,已有不少迹象顯示自由行「黃金年代」即將告終,但企業不進取求變,寧願一直「食老本」,結果周大福(1929)、莎莎(0178)等上市公司只是盈利大跌已是萬幸,更多非上市的藥房、金舖卻是以倒閉告終。事實上,即使至今日,不少企業仍是抱「搵快錢」心態,未有太大改變。

其實筆者不是說求變就一定好,畢竟近年企業求變未竟全功,阿信屋就是一個好例子。阿信屋母公司CEC(0759)是傳統線圈製造廠商,老闆林偉駿在2010年毅然發展零售成立阿信屋,曾經惹來市場好評,銀行更「自動送上門」借錢予阿信屋瘋狂擴張,高峰期分店數目達到281間,比麥當勞還要多。但林老闆變動太過頻繁,由零食定位,到擴展快餐店、電器店、化妝品店等等,欠缺一致的經營策略,令近年阿信屋發展陷入停滯。

伯恩光學不守舊 轉型食正手機盛世

但要說企業成功轉型例子亦非沒有,筆者就想到近年穩踞香港富豪榜前列的伯恩光學創辦人楊建文。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楊建文,1985年創立伯恩光學,起初公司主要是生產手表表面玻璃,客戶包括不少頂級名表廠如Franck Muller、Christian Dior、Gucci、Tag Heuer等,不過伯恩光學未有因為手上一批大客而不思進取,開始研發智能手機機面玻璃,2003年開始收到Motorola手機玻璃訂單,數年後更迎來由蘋果iPhone掀起的智能手機盛世,伯恩光學即使沒有上市,楊建文亦穩踞富豪榜前列。

日本品牌的成功是建基於不少企業家認真求進的精神,香港過去亦不乏具影響的企業家,但近年市場上卻變成金錢為王,大部分企業上市只為賣殼,或許是時候想想何謂「香港品牌」了。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082&issue=201711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6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