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題籽】唱到意國邊端 港女歌聲成就世界公民夢

1 : GS(14)@2017-11-05 17:38:14

李愷怡數年前發起「Heidi Canta In Tutti I Dialetti」(Heidi唱盡所有地方方言)計劃,唱到意國邊端。

【專題籽:胚芽故事】當香港捨粵逐普、抑獨尚統時,港女李愷怡卻看到地域性文化之美、方言之貴,數年前發起了一個叫「Heidi Canta In Tutti I Dialetti」(Heidi唱盡所有地方方言)的音樂計劃,遊走意國各城各鎮,以方言唱民謠,自拍放上網,讓世人見識同一片土壤上,花開各異的精采。短片漸漸泛起漣漪,計劃得到當地報章報道之餘,更把這港女的歌聲送到意國總統耳邊。


上環嘉咸街依舊混雜,兩旁排檔販賣地道瓜菜,露天街市的盡頭是咖啡室、舶來雜貨店。不同膚色的臉孔穿梭在檔與檔、店與店之間。一個穿着翠綠飄逸紗裙、黑髮及腰的東方女子,腳步碎碎,逆人潮而至。她是李愷怡。這些年,她一直如此行色匆匆,無法久停一個地方,當下才從意國西南部的撒丁島回港。撒丁島是「Heidi Canta In Tutti I Dialetti」其中一站,她興奮地回憶這趟經歷。「撒丁島是個cultural identity很強的地方,其方言像拉丁文多於意大利文,當地人為自己的文化感到很自豪,很熱情地向我介紹家鄉。」蒙島民關照,李愷怡有幸穿上一套祖母年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服飾,跟當地的男合唱團演唱民謠。濃郁的人情、繽紛的地區文化,其實不獨撒丁島專美。數年來遊走意國,李愷怡發現區區皆如此多嬌,「意大利只是統一了百多年,所以有強烈的地區identity。兩條相隔10公里的村落也可能出現很不同的口音。」

渴望走出香港 努力考上加拿大學校

對異地文化的好奇心,萌芽自小時候。31歲的李愷怡是土生土長的港女,自小居於沙田,在本地學校讀書。10歲時,父母帶她到美國旅遊,眼界從此不一樣。「走出香港,所有東西都變得有趣起來,由那時開始,一直渴望走出世界。」中學讀聖母無玷聖心書院,是所地區英中,多數人遵從主流思維上進──讀好書,考好試。當同學在會考拚得死去活來,正要升級戰高考時,此姝的眼界早已超越試場,甚至香港。會考21分,升讀預科無難度,但她的心早已溜走,「我想留學,但學費昂貴,父母並不很支持。我不忿氣,所以很努力找機會。」李愷怡找上了聯合世界書院。這是一所不問身份財力、只以才華論英雄的國際學校,且還向所有入讀者提供獎學金。李愷怡終考上該書院的加拿大分校,「我媽送機時哭,但我卻開心得大叫出來。」成就此姝世界夢的正是本土文化。父母及外婆都是粵劇愛好者,所以自出娘胎,李愷怡已聽盡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歌聲,久而久之,也愛上唱戲。11歲時,豆丁挑戰大人,憑一曲《趙子龍攔江截斗》,勝出一個大台主辦的粵曲比賽。戲曲造詣正中這所重視文化交流的學校的下懷。畢業後,李愷怡留學英法,修讀政治和國際關係,本期望有天去聯合國工作。誰知戀愛大過天,七年前,隨男朋友去意國生活。異地戀終結不出花果,卻播下了音樂種子。李愷怡定居中部城市佩魯賈(Perugia),當地商業活動並不蓬勃,發展事業的機會不多。她在一家建築公司當文職,朝九晚五,但大部份時間空閒得頴腳趾。凡事一體兩面,淡然無味工作的另一面是悠閒的生活。「因為太得閒,便想培養一些興趣。」這個OL開始鑽研音樂,三、四年前,以意大利文創作了一首有關單戀的歌。室友忽發奇想,把歌詞改成佩魯賈方言,將慘歌變成搞笑歌,還拍了段惡搞短片。短片一出,大受歡迎,李愷怡索性發大來做,邊遊歷邊唱方言民謠,「Heidi Canta In Tutti I Dialetti」大計誕生了。一個東方女子唱意國民謠,吸引力好比鬼佬唱大戲,這計劃終讓李愷怡得到注視,去年獲邀出席佛羅倫斯一個文化節,並在意國總統前演唱。

愛上爵士樂 眾籌三萬出500張唱片

音樂興致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李愷怡的家附近有個jazz club,放工沒事幹便流連其中,跟一班爵士樂同好結緣,加上當地每年舉辦爵士樂節,音樂氣氛極濃厚,她漸漸投入其中,「爵士樂最精采的是,它令音樂變成語言。每個表演者,無論歌手還是樂手都可以發聲,表現自己。音樂人表演時會對望、交流,像是透過音樂展開對話。我一直很喜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爵士樂正正能體現這種精神。」她熱愛得把這門興趣變做事業,當起唱作歌手來,還在Siena Jazz University修讀音樂學位課程,「這是我對職業的一種尊重。在爵士樂圈,歌手地位比不上樂手,甚至有偏見認為歌手都缺乏音樂涵養。我唔想俾人睇死。」她瘋狂聽音樂,像塊海綿般吸受養份,「像是要追回以前的時間」,美國音樂人Esperanza Spalding是她其中一個至愛,「她懂大提琴,也會唱歌,創作的音樂很多變。」去年李愷怡透過眾籌,集資三萬多港元,出版首張唱片,共發行了500張。乏公司支援,事事親力親為,一手包辦曲詞編唱監製自不用說,連封面設計、宣傳也沒有假手於人。唯一借助外力的是,一班樂手仗義演奏,靠友情譜出一張結合funk、rock、騷靈、爵士等元素的唱片。唱片叫《Third Culture Kid》,名字來自碟中同名歌曲,旨在夫子自道,「Third Culture Kid指在父母文化以外成長的孩子。雖然我長大後才離開香港,但也在不同文化環境下長期生活。」17歲起,長居歐洲,至今14年,每次回港,逗留的時間都不超過一星期,「可以的話,我甚至想只逗留一個周末便離開。」探索世界的熱情很熾熱。「我會形容自己是global citizen。」目前她正忙於準備文化表演外,還要撰寫畢業論文,內容蓋及粵曲與爵士樂的共通點。無論走到哪裏,對於孕育自己的文化根源,到底莫失莫忘。


李愷怡的一班音樂朋友仗義幫手演奏,譜出唱片。夢想也是一種共同語言。

去年出版首張唱片《Third Culture Kid》,一手包辦曲詞編唱監製。

今夏李愷怡去了撒丁島,穿上當地傳統服飾跟全男班合唱團表演民謠。


李愷怡憑粵曲才藝及對世界的好奇心考進聯合世界書院加拿大分校。圖中穿白色旗袍的是少女李愷怡。

李愷怡一直在本地學校讀書,17歲前是地地道道沙田友。

在意國生活七年,李愷怡愛上爵士樂,希望成為一個唱作俱佳的音樂人。


李愷怡爸爸是退休校長,一直讓女兒自由探索興趣。

她在英國華威大學讀政治及國際關係,曾夢想去聯合國工作。



查詢:https://heidilimusic.bandcamp.com/releases採訪:周燕攝影:黃健峰、何其達鳴謝:Itali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 Macao場地提供:Noc Coffee& Roaster、Feather& Bone、K11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3/202023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