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花生:廉航競爭優勢 不宜只集中「廉」字
1 :
GS(14)@2017-10-08 21:51:56【明報專訊】「如果可以再選擇,你仍然會選廉航嗎?」
「工作或重要的旅行都不會選廉航。」
「當初選廉航是因為價錢便宜,日後仍會選擇!」
香港快運(HK Express)於國慶長假前夕,突然取消航班事件,連日來受到政府及傳媒的窮追猛打;無獨有偶,有關廉航醜聞近日在地球另一端亦成為熱話。愛爾蘭廉航瑞安航空(Ryanair)早前取消了10月底前多班航班後,上月底再宣布取消今年11月至明年3月涉及多條航線的多個航班,再次引起市場對廉航營運的關注。
機場資源爭奪處下風
不少人喜歡搭廉航,在網上按幾個鍵就輕鬆買到數百港元,甚至是一元的機票,但這與廉航面對的挑戰相比,則恍如雲泥之別。廉航規模較小,在營運時與大型航空公司交手,經常處於被動。跑道容量有限,航空公司申請升降時間時往往要「拗手瓜」。以香港為例,據了解,管理當局往往會將繁忙時間優先讓給大公司,廉航能競爭的多數是俗稱「紅眼時間」(Red Eye Hour)的凌晨時段。大公司需求大,可以理解,也不能說有關當局「大細超」,但廉航處於下風亦是事實。
客人「no show」對廉航衝擊大
廉航一直給人印象是常超賣機位,事實上,廉航流動資金比大公司少,不穩定因素較多。客人「no show」對一般航空公司可能影響較小,反正客人已付了費;但對廉航而言,客人「no show」,即表示連帶產生的行李託運費、機艙商品銷售、飛機餐等收入全部泡湯。加上廉航邊際利潤低,單靠票價根本難以回本,如果有約10個以上乘客「no show」,該航班便很有可能「白花油」。大公司則因為本身票價已包含所有配套費用,但即使如此,他們也會出現超賣,非廉航獨有。
香港快運載客增長不失禮
綜合以上種種,去年關於香港快運欲於今年初上市籌集資金的傳聞,自然是空穴來風。平心而論,香港快運自2013年10月轉型為廉航以來,交出的成績其實並不失禮。根據公司網頁數字顯示,香港快運每年的載客人數,由2014年的120多萬人次,增長至2015年的220多萬人次,至2016年更直逼300萬人次。
廉航始終有一定市場,不少草根階層亦是靠廉航享受往外地度假之樂;有競爭才有進步,廉航的出現打破了大型航空公司對市場的壟斷,為市民提供更多選擇。當然,廉航公司也不能忽視外界的負評,改善管理更是當務之急,所以香港快運能否從谷底反彈,全在於管理層一念之間。
明報記者 周佩施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46&issue=2017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