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慧型手機能靈敏的感應手指滑動,關鍵就是玻璃面板上那薄薄的一層透明導電膜。要鍍上這層厚度僅約十奈米的膜,必須在完全真空的腔體內進行。 這種精密真空腔體和鍍膜技術,過去全掌握在美商應用材料這類「半導體軍火商」手上,現在,卻有台灣黑手工廠,開始在光電設備嶄露頭角。 它,就是北儒精密,這個原本是銑床、車床的黑手工廠,靠著近十年為日本和美國大廠代工的經驗練功,進軍鍍膜系統;甚至當營收只有近四億元時,就大膽拿出, 相當於全年營收的資金投資擴產。二○一○年終於大翻身,將鍍膜設備直接賣給中國太陽能業者,營收一年內翻五倍,獲利也從前一年金融海嘯虧損八千萬,變成淨 賺逾三億元;需要真空鍍膜技術的薄膜太陽能和觸控面板業的擴產需求,也讓北儒去年營收和淨利雙雙續創新高。 獲利數字雖不驚人,但卻是一家台灣黑手小工廠,大膽成功轉型翻身的故事。 北儒創辦人曾盛烘原本經營的是一家幫紡織業製造軸心和傳動機體設備的黑手工廠。一九九五年,當台灣半導體設備維修、更新需求起飛時,其他機械加工同業紛紛投入半導體周邊管線等零件備品件生產,曾盛烘決定挑有遠景、但也最難走的路——從真空腔體做起。 挑難的做!國防等級技術,零退貨 一般台灣小工廠,做的半導體管線這類零備件單價都只有數千元,但一個真空腔體,售價就要近千萬元,不僅製作難度高,更是半導體前段關鍵的鍍膜、氣相沉積製程的關鍵設備。 真空腔體,等於要把板金折彎、焊接後,再把氣體抽出,除了要兼顧腔體的強度和尺寸精度,還要做到完全真空,焊接的技巧就是最重要的關鍵。北儒多年來承作國防等級防爆門,累積了氣密焊接的經驗,讓北儒有先天的利基,後天又得到工研院協助,輔導其生產真空腔體設備。 「(那時)上千個腔體出廠,從來沒有回過娘家(退貨),」讓曾盛烘越來越有信心。之後,二○○○年,當擴產的面板業,為了節省採購成本而砍設備價格,使得 外國設備大廠開始尋找在地夥伴時,布局真空腔體技術的北儒,終於等到機會,打入美商應材子公司和日本半導體設備大廠。 做到國內真空腔體龍頭,曾盛烘並不滿足,因為光電業前段設備中最有價值的是真空腔體內的鍍膜系統。以一條價值兩千萬美元的觸控面板產線為例,其中鍍膜設備價值就占了近四成。而以一條價值四千萬美元的太陽能薄膜電池產線來說,真空鍍膜設備價值更高達六成。 曾盛烘決定再挑戰鍍膜系統,但這需要更多的資金,以及人才。像製作大型真空腔體的五軸加工機,要價高達上億元,加上員工訓練,從裝機到量產至少要兩年的學 習時間。由於相信北儒製作大型腔體的能力,不僅曾盛烘自己把過去賺的錢,全部投入設備擴產,像是國泰人壽旗下創投基金,也只考慮二、三個月,就成為曾盛烘 的金主。 有了資金,北儒又大舉挖來工業技術研究院前副院長林敏雄、電子所前副所長吳清沂和光電所薄膜元件部前課長黃導陽等大將。○五年起,資金和人才都到位,加上代工累積出知名度,北儒已經準備好跨入鍍膜系統。 搭上商機!賭身家,等到觸控大熱 只是在這個蹲馬步時期,北儒這個「應材小老弟」的成績單還不顯著。雖然○七年起就開始小量出貨自有品牌觸控面板設備給群創和正達等面板廠,但北儒還得先忍受新設備微調期的虧損,即使○八年剛開始小賺,○九年卻又受到金融海嘯餘波的影響而虧損。 不過,隨著觸控面板、薄膜太陽能逐漸成為投資新寵,市調機構Solarbuzz預估,CIGS薄膜太陽能二○一五年的產能,預計較今年成長六成;而全球中 小尺寸觸控面板出貨量,二○一三年預估將達十二億六千萬片,年複合成長率也超過一八%。這個趨勢,讓北儒營收、獲利從二○一○、一一年連續兩年大成長。 「近十年,面板和太陽能產業陸續出現,設備也開始分成小面積半導體晶圓濺鍍和大面積面板和薄膜電池鍍膜,前者就是應材專長,後者就是北儒主攻的領域,」工研院電子所前副所長、現任北儒總顧問吳清沂分析。 北儒搭上了觸控面板和薄膜太陽能業者持續投入設備的商機,但從○五到○八年這段期間,為了切進這塊商機,曾盛烘可是把全部身家賭上,甚至在一○年即將步上軌道前,華威投資的基金要清算出場,他還向銀行貸款,總共拿出兩億元,把華威持股吃下來。 但當時歐債風暴,影響到全球太陽能設備資本支出,曾盛烘自己買下華威股權,堪稱再次賭上自己身家。 賭這麼大,換來近兩年獲利連續創新高,曾盛烘除了看好光電設備前景,也反映台灣中小企業發展過程的壓力與心聲,「做企業,沒法停止,只能不斷擴大,」曾盛烘從黑手出發,敢賭、肯堅持,才有如今從黑手工廠跨入光電重裝設備的轉型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