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尋找中國的Y Combinator

http://magazine.cyzone.cn/articles/201205/2525.html

在快創營的開放辦公區,目前進駐了兩個創業團隊。正式「開園」在一個月後,「將入駐的團隊已經排滿了」。聯合創始人李軍說。

這是個被賦予十足「美式」創業風格的孵化機構:對那些坐在開放區,將Idea變成DEMO版的團隊按人收租位費,每位500元一月;保證他們都有固 定的桌椅,但是每天不能在桌子上留下東西,創造一種拎包入駐的氛圍;地上還有一個神奇的高科技機器,可以通過wifi遠程協作來行走和對話,身在硅谷的李 軍有時會「分身」在這裡「轉一轉」。

快創營的四個聯合創始人各司其職,曾在美國創辦過四家公司的天使投資人李軍負責面對LP,為快創營募集天使投資基金;DeNA中國區總裁王勇與易保 網絡有限公司聯合創建人和董事總經理王奕涵負責尋找項目、溝通VC與營地的主要運營;四人之中在國內「名氣最響」的一個,前程無憂聯合創始人、目前也從事 天使投資的鳳允雷從北京方面找來項目,輔助進行人際網絡的建設。快創營落戶上海市楊浦區創智天地,背靠區政府,便於幫他們註冊公司。

對於這些有錢有人脈的天使投資人,搭建一個孵化器並沒有那麼難。創新工場、起點創業營、天使灣、聯想之星孵化器、快創營……我們可以暫且將這些雨後 春筍般冒出來的組織稱作「天使+孵化」模式,為創業企業提供附加價值,投資、入股並伴隨創業者一段旅程。不管它們的偶像是以這個領域的規則制定者「Y Combinator」(下簡稱「YC」),還是追隨國內排頭兵創新工場而來,甚至脫胎於各地政府園區,它們所帶來的價值,都是單純的天使投資,與園區孵 化無法比擬的。

況且,在中國各地,「天使+孵化」的數量正在以我們無法忽視的速度悄然增加。

另一種「天使」?

李軍曾經在日本創業,又到美國創辦了四家公司,其中有的賣掉有的上市。荷包漸鼓之後,這個對創業很有一套辦法的連續創業者從2001年開始陸續進行 天使投資。2009年,他加入了硅谷一個天使投資俱樂部,如今全職做天使,定期看項目,也熱衷於去YC、500startups等組織挑選好「苗子」。

去孵化器找項目本來就是他的習慣。「對我這樣的天使投資人來說,做孵化器其實是個更好的投資模式:自己在外面跑案子也跑不出那麼多,如果做孵化器,每期推出幾十家,更容易看到項目;另外也能節省效率,例如自己的投資效率、創業者的開發效率,以及對他們的幫助效率。」

外界看來,它們的任務都是「孵化」,其實它們對自己的定位其實很明確:對於一些只有創業點子的團隊是「孵化器」,對於已經做出DEMO版本的則被稱 為「加速器」;除了會選擇一些(或全部)項目投資之外,其他配置如提供辦公地點進駐(有些甚至並不要求進駐),路演日(即DEMO Day),請業界大牛、投資人過來培訓,或對企業進行一對一指點。

遠在大洋彼岸的YC並非「天使+孵化」領域的鼻祖,但投資收益是最燦爛的一個:YC創辦於2005年,以投入很少的資金(1.8萬美元),得到同樣 不多的股權(約6%)的方式進行「批量化」孵化,扶持了幾百家初創企業,如旅遊房屋租賃網站AirBnB,云存儲公司Dropbox,出品過「Draw Something」並被Zynga收購的遊戲公司OMGPOP都是YC的傑作。

對於同個領域的中國試水者來收,作為投資人挑選項目的標準,與作為孵化器經營者選擇企業的標準交織在一起。道理很簡單:他們自己就是「買主」。

例如對行業的選擇。創新工場等組織較為青睞的企業往往都是移動互聯網應用、遊戲、社交LBS等熱門領域;快創營甚至只聚焦於一點:移動互聯網,因為這是這幾位有國外背景的天使投資人心目中,在中國最值得投資的領域,「中外無時差嘛!」李軍說。

由於可以將「孵化」中的團隊與「加速」的團隊劃分開,它們的投資階段也隨之劃分。創新工場在提供了「加速」計劃與「助跑」計劃,投資金額與持股比例 分別不同;快創營目前的做法是,有個被認為靠譜的想法,可以先帶著團隊在開放區孵化三個月,等到出了DEMO版會考慮投資3萬到5萬美元,再讓VC接手。

而且,這種模式最直觀的結果是,可以輕鬆地完成批量化投資。早一步借鑑YC模式的杭州「天使灣」創投從2011年8月開始進行第一期「聚變」,目前 第二期正在進行中,創始人龐小偉將天使投資階段切成兩塊:「種子投資」是20萬元佔股8%,「天使投資」是50萬到600萬元之間,佔股不超過25%。

「從來沒創過業的,來聚變的可以拿種子投資,不願意參加聚變,也可以申請天使投資。天使投資這件事是有概率問題的,投下的案子會死掉一大批,所以數量很重要。」龐小偉說,截至今年3月,他已經投資了40個項目。

目前來看,國內的「天使+孵化」背後都擁有自己的基金,李軍認為,這是孵化器最核心的地方。美國早期的孵化組織往往是幾個人合夥人創辦,發現不錯的 公司,大家各出些錢投進去,每期孵化的企業數量、需要投資的企業數量都非常靈活。但是幾年後若沒有看到回報,很多組織的孵化企業就越來越少,甚至完全不做 了。「通過背後的基金來推動管理,可以讓它們從無效的、散亂的投資,變成系統化的、有時間限制的投資組織。」

由於要全力打造快創營,李軍認真研究了YC的歷史,發現了YC成名的一大秘訣:YC早期不夠知名,後來創始人與兩位硅谷金牌天使投資人達成一個協 議,由兩位天使放一筆錢在YC,所有進入YC的公司都會在路演後投資15萬美元。於是,曝光後的項目已經拿到15萬美元,對待VC也不再那麼「慇勤」,反 而會去挑選VC。

「YC」項目的身價被無形地「哄抬」起來,再加上這裡「出品」的幾家公司輪番上市或被巨額併購,硅谷投資人開始爭相參加YC的「DEMO Day」,認為缺席就意味著失去機會,「上次回國後,先去了趟日本,再回美國時就沒趕上YC的『DEMO Day',發現我喜歡的公司都被投掉了,還得『求著』一些項目見面」;而YC本身也得到了不菲的收益,YC自己投資對方1.8美元萬佔8%,而VC介入時 的估值往往能飆升五六十倍。

「YC已經做出了品牌,把買賣順序顛倒過來了,甚至改變了天使投資界的秩序。我們也希望走品牌化路線,目前正在找國內的投資機構合作,嘗試YC的方式。但我現在還不知道中國VC是否接受這樣的玩法。」李軍說。

除了投資,還能帶來什麼?

天使投資人做孵化,創業者最關心的話題是,它們究竟能夠為創業公司帶來什麼優勢?

「別的先不談,我覺得這些孵化出來的公司賣相都很好,很適合拿風險投資或者在國外上市。」一位持續觀望的創業者評價。換句話說,相比一些遠離資本市場的創業團隊,「孵化器」中的公司早已被潛移默化地灌輸了資本的概念。

「創業團隊在前三個月當中做好充分準備,產品提升了一個台階,就應當準備去融資了。中國市場大,很難靠自己滾動出來的現金流來發展,我鼓勵它們借助 資本市場,我希望這些團隊能夠迅速在6個月、12個月當中融到錢,融到錢也說明,團隊或產品得到了除了我們以外的,其他第三方的認可。」起點創業營創始人 查立說。

「幫助我們自己投資或者參與『聚變』的公司,為它們之後的融資鋪路,這是我們絕對會去做的,做投資的人誰不認識幾十家VC?在最後的『DEMO Day'會請他們來觀摩;同時,天使灣會做一個好股東,我們有合夥人心態,對股權的佔有比較克制,假使未來VC覺得我們的價值不再重要,我們也會考慮迅速 讓出股份。」天使灣創始人龐小偉說。

在尋找VC接盤方面,業績最顯著的算是創新工場,兩年半的時間,有18個孵化項目拿到A輪融資。「從投資機構的角度,我不會拒絕來自孵化器的項目,只要股權比例處理得當,」君聯投資董事總經理劉二海說,「從孵化器出來的很多公司,在質量方面的確有一定的保證。」

孵化器還是個具備集聚效益的平台,「你和五、六個團隊一起開發,雖然做的事兒都不一樣,但是互相是有激勵作用的,早期團隊間也願意互相請教;我在美 國的孵化器觀察到,好的團隊都喜歡湊在一起,被孤立的往往最後會被淘汰掉,這可能跟在學校一樣,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扎堆,如果你孤獨了,可能說明會有些問 題。」李軍說。

此外,這些天使樂於也最善於的是通過人脈為企業尋求指導。「我在2000年時就做過孵化器,有過失敗,如今做『起點創業營』,有些方面我會更明白一 些:空間、設施都是比較粗淺的價值,創業者需要在孵化器得到的是更多的交流,他們需要思想、策略上的幫助。」查立說,「所以我們非常重視做各種活動。」

目前起點創業營將 「創業公開課」、定期培訓作為重點,其中包括一句話講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投融資陷阱、某個細分行業新機會等頗為實戰的課程,且頻率很高。

快創營的做法是拉來客座「教練」,在投資之後,快創營會按照每家企業的特點為其配備一位「教練」,教練也將少量持股。「面包圈」是快創營的第一個項目,創始人韓曉光是被李軍在日本碰到並「拽回中國」的,他為他們指派的教練是「寶寶樹」的創始人王懷南。

「寶寶樹的業務社區、問答、 照片分享,其中社區和問答是與我們有重疊的,王懷南對這方面很瞭解,」韓曉光說,「快創營的教練往往做過高管,曾經創業,與VC有一定的關係,在融資方面也能幫忙,起碼越過投資經理那一關,能直接推薦給合夥人。」

「國內外的孵化器都會主打一個領軍人,比如YC的Paul Graham,創新工場的李開復老師。你看我們網站,一堆教練的頭像,我希望大家覺得快創營是一群人的力量,當然前提是我們擁有足夠的人脈。」李軍說。他 甚至拉來了500startups作為快創營的LP之一,邀請500startups創始人做教練,這個中外合併的孵化器還會提供很多國際化信息,「如果 創業者想要去硅谷試試,做集中性開發或交流,我們也會全力支持,我希望對我們扶植的企業來說,在美國這邊有一個虛擬的根據地。」

但一直以來存在另一個聲音:好公司是能夠被孵化出來的麼?目前國內這一批「天使+孵化」模式中,還沒有IPO成功企業,它們究竟是不是溫室花朵?它們的承受力有多強?

「我把『起點創業營』起名叫『營』,希望我們這邊培養的創業者都是會獨立打仗的,而且我們不會號召免費,房子也是免費的、設備也是免費的、人員也是免費的,那種創業不真實,越早進入戰場越好。」查立說。

另一個「營」的「營長」李軍認為,「在孵化器、加速器裡面創業,不代表沒有面對市場上的競爭。我覺得很多人還是有些心理作用。」

曾經在創新工場擔任技術總監,如今在創新工場創立「安全寶」的馬傑表示,在創新工場時,他的任務主要是為企業做技術方面的答疑性指導。「創新工場會 提供法務文件的模板和好的律師,不必再去出去找;財務會輔助管理賬務並進行審核,起碼提前察覺到一些異常情況。但這些並不是為創業公司包辦的,真正的目的 是更正規化,例如做好海外架構為以後上市做準備。」馬傑說,「我覺得創新工場的宗旨是,創業公司不要在這些事情上浪費時間,或者因為沒有經驗而死掉,避免 它們無心地留下一些污點,使得以後上市帶來困難。」

高成本生意?

除了由天使投資人驅動的「天使+孵化」,也有從「孵化」或「培訓」摸索到天使投資的機構。2001年啟迪控股(當時還叫清華科技園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就確立了「孵化器+種子期投資」的發展模式,投資了多家清華科技園所孵化的企業,並收益頗豐。

聯想控股和中科院在2008年打造了「聯想之星」創業培訓,第二年,當時負責培訓的陸剛去找VC,為培訓的企業談融資,那時中國的「天使投資」風氣遠不及現在,對方的反應是,企業處於早期,不敢投資,聯想之星就帶著「做好人好事」(陸剛語)的心態做起了天使投資的業務。

當年,這支專注於培訓的團隊開始分化為兩隊人馬:培訓由周自強負責,陸剛的工作則更偏重於天使投資,但彼此都參與對方的業務。「這種搭檔的形式可能是柳總(柳傳志)和唐總(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唐旭東)刻意安排的,」陸剛說,「現在看我們的打法,培訓和天使投資的結合不是一般的緊密,做天使投資可以瞭解企業情況,在培訓這一塊講課就能更加深入;兩者結合,我們希望追求創業企業背後一些共性化的東西。」

園區體制的孵化器也在形成新的「天使+孵化」勢力,這幾乎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孵化器」,它們做天使投資的思路是「為什麼不投」。 近期成都天府軟件園孵化園將開始對目前在孵化的企業進行天使投資,「我們坐在辦公室接待一批批VC,創新工場也在我們這裡投資了『移花互動』,說實話,幾 年前我就認為我們自己也應該來做天使投資。這些創業者就在我們身邊,不能和家人抱怨的工作問題都會告訴我們,為什麼不投?」孵化園負責人周江說。

但對於「天使+孵化」這種模式,持將信將疑態度的人並不在少數。在面對《創業邦》記者採訪的時候,李開復提出,創新工場的服務器其實是可以擴張的, 旁邊的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王肇輝補充道,「大家看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個螃蟹看起來還挺好吃,但是我不覺得到了一個大家都跑來吃螃蟹的時候。你究竟 用什麼方式來保持可持續的長期的運營經費?」

不差錢者如各地園區與聯想控股,「聯想之星投的是聯想自己的錢,我們一直把這件事當成公益行為。天使投資領域包括TMT、醫療健康和先進製造,後兩者是模式比較固定,『能見度』相對強的,有時天使投資能夠達到1500萬。」陸剛說。

但陸剛也認為,其他機構在經營方面會面對很大壓力。「我覺得想把『天使+孵化』這件事真正做得非常踏實、非常有質量,只用管理費一般是覆蓋不住的。 你得請專業的人,出高質量的主意;投資的金額又比較小,所以為什麼VC、PE都喜歡干大項目,投入精力差不多,但是能夠帶來的絕對收益是不一樣的。」陸剛 說。

「美國的這些孵化器,你說它們掙到錢了麼?用『紙上富貴』這個詞形容是最恰當的。孵化是偏向公益的,投資是偏商業的,『天使+孵化』這種模式成本不 低但收益比較慢,和天使投資的道理很像。我覺得我們是在做意義的事情,發掘到了很多產品和公司,只要出來一個超級明星我們就掙錢了,但是我們也在找到自己 的商業模式。這件事有多大的危險係數?最壞的結果是,投資的公司全都死掉了,所以我們現在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我們可以容忍的範圍內。有一些朋友想做我們 的LP,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些錢扔掉你會有多心疼?如果你會心疼,那這個錢我不要。」李軍說。

「我覺得大家不要太急功近利了,創新工場才兩歲,也是一個創業公司,只是在聚光燈下。大家應當給它們一點時間,它們自己大概也會有一些試錯、有一些找方向的過程,一個創業公司通常沒有5、6年根本還看不出來,創新工場這種孵化器還要給更長時間,因為基金的壽命是10年、12年。」查立說。

查立從YC的角度去分析,「YC是美國土生土長的,它能夠聚集幾百個非常有經驗的天使投資人,有一撥人,而不是Paul Graham一個人,中國沒有這麼多成功的二次創業者或者說天使投資人;美國這個國家對於新的東西、新的技術有一種屬於基因上的喜愛,中國則是短平快,美 國的『騰訊』會收購你而不是山寨你;Paul Graham的太太也是YC的合夥人,她是記者,幾十年採訪了無數的創業者,他們在創業群體裡的根是很深的。」

「從我的角度,中國所有的『天使+孵化』都應當是合作關係,與其他VC也應當建立合作。這個氛圍需要我們一起去形成,當然這需要更多時間。」李軍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