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家到底是一頭怎樣的「豬」?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569
 「企業家」這個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初的法語。1815年,法國哲學家薩伊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中嘗試對企業家進行定義:「將所有生產資料集中在一起,並對他所利用的全部資本、所支付的工資價值、利息和租金,以及屬於他自己的利潤進行重新安排。」


  在其後的100多年裡,薩伊的定義被一再地引用。到了1942年,在哈佛大學任教的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又在薩伊的定義上添了精巧的一筆。在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他提出企業家的工作就是「創造性破壞」。熊彼特斷言,如果不進行創新和變革,就不會再成長,企業家必須讓資源在破壞 中獲得新的移動。


  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伊斯雷爾·柯茨納便把企業家看成是「穀倉前空場上的一頭豬」。他說,這頭豬是一個「機會的偵察員」,它能夠搜索出其他動物看不到的穀物的屑粒。


  當然,也有人拿企業家與其他的職業人相比較。美國風險投資家戴維·西爾弗在《企業家—美國的新英雄》一書中便把企業家與藝術家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對比: 「企業家與藝術家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是問題解決者。藝術家通過畫布而企業家通過自己的公司來表達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兩種人都是個人主義者,他們異常敏 感,富有想像力,熱情洋溢,複雜,充滿活力而且富有創造性。他們另一個相似的地方是,他們都不期望從他們的努力中獲得樂趣。」


  企業家的能力被描述為「把社會的需要轉變為企業的盈利機會」。日本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常喜歡用鞋子推銷員的故事講述企業家的發現和創造精神:


  兩個鞋子推銷員來到非洲的一個未曾開發的小島部落,發現當地的土著都不穿鞋。一個推銷員向總部發了這樣一封電報:「這裡的人都不穿鞋,沒有一點銷售前 景。」而另一個推銷員則發回了完全不同的電報:「這兒沒有一個人穿鞋,我們可以佔領整個市場。請將所有的存貨通通運過來。」


  沒有一個故事比它更能生動地展現企業家發現機遇和創造需求的能力。而另一個同樣頗為有趣的問題是,如果是一個哲學家和推銷員一起去小島又會發生什麼事情?也許下面的假設是可能發生的:


  哲學家將花一個月思考為什麼土著人不用穿鞋;第二個月他將論證把鞋子推銷給土著人的必要性;當推銷員用鞋子換走一船一船的寶石和礦物的時候,哲學家又將證明這是對等和道德的,還是一種掠奪的行為。


  這樣的對比儘管十分空泛,但卻耐人尋味。無論怎樣的定義、描述或比較,企業家都至少擁有如下的特質:


  他對資源的集中、移動,或者破壞,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獲得額外的那一部分;他改造世界的前提,是這種行為必須能夠為自己贏取超額的利潤;他只做確定的、承擔有限責任的、可以被量化衡定的工作。


  企業家總是那麼實際,他們不對現實以外的任何東西存留幻象,他們往往能不受誘惑地透過事物表層而直達問題的核心,而這幾乎是職業的本能。


  1970年代美國最傳奇的企業家,工人出身的李·艾柯卡在危難之際出任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他孤身到工會與憤怒的、要求增加薪水的工人們談判。當有 人質問他,作為勞苦工人的後裔,他為什麼不滿足大家要求多放幾個子兒的微薄條件?艾柯卡簡單地告訴他們:「我決定著你們的命運,我每小時17美元資助全公 司所有的工人上班,但在每小時20美元時,我不會僱傭一個人。因此,你們最好達成一致意見。」


  延用伊斯雷爾·柯茨納式的比喻,李·艾柯卡不僅是一頭善於發現機會的「豬」,而且還有著其他的特徵:冷血、量化、促進生產力的提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