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庫克那個時代,英國水手遠航因為維生素缺乏會得敗血症。而同期的荷蘭水手得敗血症的就要少得多,庫克發現了其中差別—荷蘭人喜歡泡菜,偏巧泡菜裡有
維生素C。庫克不知道維生素這回事,只希望讓英國人喜歡上泡菜,但他又不能直說,因為水手們如果知道庫克把他們陷於危險之中要靠吃泡菜才能解脫,可能會嘩
變,然後把他捆起來扔到海裡去。庫克怎麼辦呢,他的做法是在船出港的前幾天,嚴格規定只有管理層可以吃酸泡菜,一般水手只有在特殊日子才可以吃,英國水手
改變了對酸泡菜的看法,吃酸泡菜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庫克船長的泡菜兜售法被以後的奢侈品商學會了。他們利用了「限量版」,雖然那些賣5萬塊的包比100塊錢的貨沒有多一點使用價值,但是還有那麼多人願意排隊去購買,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些人真是歇斯底里。
既然人們會繼續喜歡奢侈品,並且人們以後會更加有錢——特別是中國人——那麼在網上賣奢侈品會是個好生意麼?
先比較一下,一般商品和一般網商,奢侈品和奢侈品網商這兩類關係差別在於,一般的網商和一般商品它們的追求是一致的,它們都希望多快好省的把產品賣給
消費者。而奢侈品和奢侈品網商之間就有些矛盾—網商的目的是提高資本週轉率(因為網上消費會讓消費更容易),並且以更低的剛性成本(比如減少存貨成本)來
銷售商品。這種理性的商業形式卻一點也不符合奢侈品「歇斯底里」的要求,奢侈品商會人為提高製造成本(如果他們所說的高品質不是在撒謊的話,用手工代替機
械根本就是反社會的),也會人為地提高銷售成本,以此來獲得高的毛利。在這種矛盾裡誰會更有優勢呢?當然是奢侈品商,他只要不讓那些網商賣自己的貨就行
了。
這也印證了奢侈品網商一個普遍問題產生的原因,那就是貨源。對這問題,中國的一些奢侈品網商採用了投機取巧的辦法,用這些辦法他們可能在短時間內賺到
一些錢,但不太可能長久,最後他們很可能退化成一般商品的網商或者乾脆倒閉算了。美國奢侈品網商GILT的做法是,讓那些關注他們的小白領們以低價格來搶
購幾件奢侈品,以此帶動人氣,然後兜售給消費者其他的「設計」產品,這做法有點像家樂福發送低價花生油的促銷—他們比家樂福強的地方就是不用叫保安控制場
面—開始能吸引些人,後來效果會變得越來越普通。而那些設計品的作者們也只有在經濟很差的時候找到這個網站。
第三方在網上賣奢侈品,不是太好的生意,他們可能僥倖地在短期內賺到錢,如果投資者因股價便宜而投資他們,也要保持十二分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