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很多人在探討A股IPO是否需要審批。下到@簡直 @學經濟家 上到郭樹清都在探討這問題。
我無意過於深入參與探討行不行的問題。我想略微探討下IPO不審批的時間點和其後對市場的影響。
這裡不探討是否需要審核,文章假設的IPO不審批將是一個趨勢,類似05年的股權分置和早期的認購證改革。所有其後的思考和探討都是基於這個趨勢。假設不認同這個趨勢請不必閱讀一下文字。
這裡分兩部分探討
1.假設不審批或者假設在審批制度上放鬆管制會在什麼時間點上?
2.如果放鬆後對那些公司是利多對那些公司利空
1.假設不審批或者假設在審批制度上放鬆管制會在什麼時間點上?
(以下文字很多基於記憶時間可能差錯就不一一google請見諒大致邏輯不會錯)
探
討時間點我們不得不回顧一下中國近20年證券史上每次變革的歷程,這裡推薦@學經濟家
的文章。他的倒逼邏輯我是非常認同。話說中國近20年證券史就是一部股價見底倒逼體制進步的歷程。從老八股開始到05年的股權分置。每次矛盾的焦點經歷若
干年都會被小小的推動。如果用倒序描述
05年股權分置
市值配售
327
配售
深圳認購證
認購證
老八股
應該還有一些我就不一一詳述。這一切都是驗證@學經濟家 說的倒逼機制。
從最近的05年股權分置改革看,矛盾到最高點應該04年的國有股減持和德隆案。然後經過一年的輿論準備最後開弓沒有回頭箭。
但是這時候也有一個時代背景即2003年的所謂「胡溫新政」開始
換句話說按照歷史看需要1年的輿論準備+政策背景
那麼現在的所謂發審改革無論大改小改大約不會在2012年實施。
可預見的最早日子會是2013年年初。大局初定,然後新官上任三把火。現在沒人會為發審改革拍板的,畢竟這個時刻老大門的心思肯定不在這些小事上。沒人拍板我是不相信會有重大變動,一切按部就班多多探討方案才是正道。大家對於發審改革的短期幻想可以放一下。
2.如果放鬆後對那些公司是利多對那些公司利空
放鬆管制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就是無限供應。
於是很簡單可以推導出原來以來管制的所有公司都會減值。
1.殼公司價值減小
2.PE Pre-IPO公司價值減小(原來通過突擊入股用上市審核權RS的玩法會玩完)
3.因為管制導致的高P/E為特徵的中國特色會降低,早前的矛盾是過剩的國內資金和有限的投資標的之間的(這裡不探討外匯管制)因為這個矛盾導致A股P/E偏高。
那麼會對什麼公司有利呢?
1.被逼遠走海外的中概,這裡公司特徵是A.IT/互聯網 B.外資的VC/PE參股 C.虧本上市.這些公司都有願望和衝動回歸A股。簡單的例子是台灣大部分電子企業都是本土上市極少遠走美國。
2.民營中小企業。原本有機會上市因為上市管制而無法上市。無法利用資本市場的溢價。
3.證券公司。這樣大規模的供應一定會導致交易活躍。這和05年中信漲20倍差不多意思。
綜上所述 二個重要結論1.2013年年初才會有改革實施可能性。2.買入中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