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應開闢新稅源 應對收支缺口
1 :
GS(14)@2016-12-18 10:26:12【明報專訊】經濟下行,不僅企業、百姓的日子難過,政府也要過「緊」日子。以往內地經濟每年增長雙位數時,國庫動輒擴容一到兩成。如今經濟增速下滑,財政收入只能保持個位數增長,但支出卻仍以雙位數增長。
1至11月,包括中央和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內,政府財政收入14825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7%,財政支出165839億元、同比增長10.2%。兩者相抵,收支缺口17589億元。支出規模超過1萬億元的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增速都超過一成。
首11月財政缺口達1.7萬億
如今,內地裝備製造等支柱行業發展放緩,煙草、探礦等傳統稅源縮減,電商等新稅源尚未具備足夠的稅收增長帶動力。除了增速乏力,各地還面臨分化壓力。新動能、優勢產能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西部和東北地區產能落後,導致稅源向東部地區集中,西部、東北地區稅源縮減,部分結構單一的資源型省份稅收降幅較大。
與此同時,內地正在推行的營業稅改徵增值稅(營改增),在減輕企業負擔、刺激新動能發展的同時,也在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分配。
地方不合作 稅改事倍功半
改革前,作為主體稅種的營業稅,大部分收入歸地方政府所有,增值稅由中央和地方按照75:25分成。改革後,營業稅取消,增值稅由中央與地方按照50:50分成,這一分成比例從2016年5月1日起暫定實施2到3年。期滿後,再決定是否調整。增值稅成為絕對主力稅種,11月佔全部稅收的比重上升至45%。
營改增直接涉及地方政府切身利益,甚至涉及地方對中央的離心力還是向心力問題。每當涉及自身利益,地方政府都會用五花八門的手段、方法,影響、左右企業,讓中央防不勝防。地方政府對企業施加的影響,可能會與中央的目標形成合力,也可能形成分力。
如果地方與中央齊心協力,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時,面對的氛圍就會有利地多。反之,如果地方因自身利益受損與中央產生分力,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廢。
房產稅消費稅 或應運而生
內地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協調的難度、阻力加大,一些阻力看不見、摸不着,不知道究竟來自哪裏,但就是推不動。在一些具體改革措施上,地方沒有發揮其積極性。偌大一個國家要想改革成功,沒有各地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想像的。
近年來,雖然中央不斷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但各地尤其是西部、東北地區面臨的支出壓力仍無法緩解。今年前三季度,一些市縣(區)財政收入負增長或零增長。
一些地方的收支缺口愈來愈大,舉債上限被中央「封頂」、縣級「土地財政」收入下降後,應相機推出房產稅、消費稅等可能為地方潛在稅源的稅制改革,為地方財政開闢稅源。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249&issue=201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