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年抱兩 蔡東豪

2012-2-23 NM

提起對沖基金,普羅投資者一定聯想到智商爆棚,懂得在混亂資訊中找到致勝之道的賺錢之神,即時聯想到例如索羅斯的大鱷,專門乘人之危,在別人痛苦中 賺錢。總之,對沖基金擁有能人所不能的賺錢本領。法例規定,對沖基金只售予專業投資者,是有錢人玩意,普羅投資者沒資格參與,因此這篇文章是寫給小撮人 看,其他人請隨便抱着幸災樂禍的心態來看。


對沖基金是多麼合理的一回事,我從事對沖基金的朋友一語中的:明知股市 將會跌,傳統基金經理最多只能增持公用股,儘量減低損失;不可能這麼戇居吧,明知跌的話,基金經理應沽空賺錢。對沖基金跟傳統基金最大分別,是可以沽空, 而沽空的原意是對沖風險,當市場逆轉,沽空可減低損失。 相比傳統基金,對沖基金的優勢不只可以沽空,還可以借貸,大部分對沖基金不設投資類別限制,可以買賣股票、債券、外匯,總之賺到錢就可以參與。對沖基金最 常強調這一點,是他們為投資者創造的回報,不是自動跟隨指數起跌,因為他們曉得對沖,及捕捉到別人忽略的投資機會。 對沖基金最受爭議是收費標準,其收費高於傳統基金,行內稱「2 and 20」,即收取每年2%管理費和表現獎金,表現獎金等於基金升值部分的20%。近年投資環境欠佳,不少對沖基金割價求售,降價至「1.5 and 15」,甚至「1 and 10」。 我曾經是對沖基金的信徒,我的分析是,對沖基金極吸引的收費標準,吸引一小撮頂尖基金經理投身這行業,在多勞多得和重賞下必有勇夫的雙重心理驅動下,對沖 基金有足夠推動力做出佳績,投資者多給費用又何妨,總之扣除費用後賺得滿意便可以。不自動跟隨大市上落這一點對我特別具吸引力,對我來說,股市升的時候不 用升到盡,但股市跌的時候可以不跌或跌幅較小,這是對沖基金最強而有力的賣點。 2008年我第一次遇到失望,金融海嘯引發全球股災,除了極少數如「沽神」保爾森,看準美國次按市場泡沫而大賺,對沖基金差不多無一倖免地齊跌,他們的解 釋是,金融海嘯太特殊,引發系統性失靈,出現所有投資類別崩潰的現象,是百年一遇的個別事件,因此對沖基金在2008年失手是情有可原。我都傾向相信金融 海嘯太兇猛,對沖基金表現的好與壞,不能以當年的成績作準,輸錢屬非戰之罪。


2009年對沖基金普遍表現不 俗,2010年則個別發展,但金融海嘯的記憶猶新之際,2011年對沖基金再次集體失利,大大小小對沖基金差不多全都錄得虧損。四年之內,兩度遇到百年一 遇事故,我感到困惑。最近摩根大通前對沖基金部主管Simon Lack出版《The Hedge Fund Mirage》,我急不及待看了,這本書對對沖基金的打擊甚大。作者寫這本書的背景是Poacher turned gamekeeper,他過去十年在摩根大通的工作,是投資在有潛質基金經理身上,由摩根大通打本協助他們成立對沖基金,因此作者對對沖基金瞭如指掌。 作者計算出一個數據,看後我差不多暈低,對沖基金在2008年錄得的虧損等於過去十年錄得盈利的總和,即是一年輸掉十年賺來的錢。這點很重要,基金規模很 大而輸錢,會輸得好傷,因為金額大,跟基金規模小的時候所輸的不一樣。即是說,有得揀的話,對沖基金應該揀在起步初期輸錢,然後一直贏下去。現在的情況相 反,初期賺錢,賺到具規模後一鋪清袋。作者還未計算2011年的損失,相信情況會變得更醜陋。 另一個數據更嚇人,從1998年至2010年,對沖基金共賺取四千五百億美元利潤,但經過「2 and 20」收費標準,86%落入基金經理口袋裡,投資者只分到16%。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假設的確實現,但對沖基金只照顧自己,投資者的信任換不到合理回報。 作者的結論是,對沖基金客戶不是普羅投資者,應具備分析能力,輸錢與人無尤。他甚至責怪對沖基金客戶寵壞了這些以為戰無不勝的基金經理,沒有加設限制,給 予對沖基金過大自由度。這本書的副題是「The Illusion of Big Money and Why It's Too Good to Be True」,太好的故事很少有好結局。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