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樂高、三星、豐田形象差 李華華


2008-11-26  AppleDaily


 

經濟不景,就算聖誕臨近,市民都唔敢亂使錢,被迫做個精明消費者,睇住荷包做人。噚日,國際消費者組織Consumers International(下稱CI)趁聖誕購物高峰期前夕,公佈08年6間形象最差嘅國際性公司,批評佢哋唔負責任,濫用消費者權益。

六公司上榜

呢 6間公司唔少都係港人熟悉嘅名牌,包括英國零售商Tesco(樂購)、家樂士、樂高(Lego)、醫藥公司Eli Lilly、三星(Samsung)同豐田汽車。英國零售巨人Tesco被CI抨擊,話佢唔能夠接受外界絲毫批評,泰國有3個市民喺報章批評Tesco嘅 全球性擴張策略,結果惹上官司,俾Tesco大嗱嗱索償3432萬美金(2.68億港銀)。家樂士同樂高就被指唔照顧細路仔安全,合作推出嘅積木型糖果, 好易令細路混淆積木同真糖。至於三星嘞喎,俾人鬧經營副業,唔單止做電子消費產品,仲搞埋軍火。

08年最差形象公司

Tesco行業:零售連銷家樂士及樂高行業:食品及玩具Eli Lilly行業:醫藥三星行業:電子消費產品豐田行業:汽車資料來源:Consumers Internationa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3

地產商形象低落應自我反省


2010-7-29 NM





去年10月,恒地高調宣布旗下樓盤天匯以呎價7萬元「天價」售出,傳媒及政府便開始跟進天匯各單位的交易。到上月恒地宣布絕大部分交易告吹,警方高調展開調查,突然間富可敵國的地產商,由人民英雄變成人民公敵。

香 港的面積只得1,100平方公里,人口大約700萬,沒有黃金石油等珍貴天然資源,亦沒有暢銷全球的高科技產品,卻能夠出產眾多財富超過100億元,甚至 超過1,000億元的富豪,本應值得港人驕傲。只可惜過去十多年,港人目睹地產商財大氣粗的嘴臉,看盡各種巧取豪奪的營商手法,自然對他們「另眼相看」。

現 時操控香港經濟命脈的華資地產商,大多是在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冒起。二次大戰後,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本地經濟高速增長,令房地產的需求大幅增加。 5、60年代主要的華資地產商,包括許愛周、張祝珊和霍英東等人。霍英東在1953年創辦立信置業,並且首創「分期付款」和「賣樓花」兩個制度,對日後地 產市道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1967年暴動期間,地產市道陷入低潮,一批新冒起的華資地產商趁機以低價吸納大量土地。他們當中包括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和王德輝等人。這次低價吸納土地,亦為這些華資地產商日後壟斷地產市場鋪路。

1969 年,遠東證券交易所成立,打破英資香港證券交易所的壟斷。到1971年和1972年,又有金銀證券交易所和九龍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隨着幾間華資交易所的 成立,香港股市進入了一個瘋癲時期,恒指在數年間上升數倍。一眾華資地產商,亦趁機在1972年上市集資,為日後收購土地籌集資金。

 

1973年股市泡沫爆破,恒指從高位1,775點下挫至1974年底的150點,地產業再次陷入低潮。1976年香港經濟復甦後,樓價持續上升,呎價突破1,000元,直到1982年因利率颷升,香港前途出現不明朗等因素才開始大幅向下調整。

1984 年12月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限制每年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自此之後,本地樓價不斷攀升,平均樓價從1984年的低位每呎500多元回升,一 直上升至1997年的每呎6,000多元,足足上升了超過十倍。本地幾間主要華資地產公司的股票投資回報,在這12年半的過渡期亦大幅颷升,每年超過 20%,恒地甚至超過40%。

97回歸後,地產泡沫爆破,股市大跌,多間早前高價投地的地產公司瀕臨破產邊緣。首任特首董建華為了打救地產 商,不惜動用過千億元公帑入市購買藍籌股,多次暫停賣地和出售居屋,但同時容許地產商以支持八萬五房屋政策為由,以超低價,甚至免地價,增建大量私營房 屋,導致房屋供應大增,樓市從高位下挫近七成。樓市下挫,大量小業主變成負資產,但地產商依然能夠賺得豐厚利潤。

97年前地產商透過以低價收購農地及換地權益書囤積土地,將公用事業土地改變成住宅用地,獲取豐厚利潤。97年後地產商透過將土地發水,興建大量「縮水樓」去維持豐厚利潤。現時新樓的實用率,已經從6、70年代的超過九成,跌至只得六、七成。

本地的地產商從香港攞盡所有好處,但對社會的承擔卻少得可憐。難怪大部分地產商的公眾形象都十分低落,他們實應好好自我反省。

(按:本文資料參考馮邦彥《香港地產百年》、潘慧嫻《地產霸權》及謝賢程《香港房地產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4

中環在線:何超瓊為形象公眾場合唔講公司 李華華


2010-12-03 AD




 

賭王二房坐正做 信德(242)話事人後,二房大家姐、信德董事總經理何超瓊(圖)可以話正式成為女賭王!噚日連卡佛個160周年慶誌,何小姐大駕光臨,企喺台下最前方向 吳光正一家祝賀,完場嗰陣,華華上前想同佢傾兩句換張卡片咁啦,點知何小姐就唔係咁願意咁話:「我唔會同你哋喺公眾場合咁樣去傾公司問題,咁樣係關乎公司 形象問題。」個氣勢強成咁,唔怪之得以前好鍾意同傳媒傾偈嘅賭王都要交棒畀佢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65

台灣工程師 化身W飯店形象推手

2011-4-25  TWM




猜猜看,香格里拉(Shangri-La)、寒舍艾美(Le Meridien)與W飯店(W hotel)等知名五星級旅館,最害怕的是什麼?

答案是社群網站的威力。

有 一個在社群網路上挖掘出秘密的公司美商千祐資訊(Circos),創立短短兩年半來,已經擁有五千多家客戶,萬豪酒店集團(Marriott)、文華酒店 集團(Mandarin Oriental),以及旗下擁有W飯店、寒舍艾美等九大品牌的喜達屋集團(Starwood Hotels and Resorts)等都是它的客戶。

這家公司的執行長沈洊良,出生於台灣,畢業於史丹佛大學工程系,二十一歲加入微軟 (Microsoft),二十七歲就當上微軟最年輕的資深副總裁,直接向比爾‧蓋茲(Bill Gates)報告;之後效法美國知名選秀節目《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開創出潛能創意盃(Imagine Cup)的校園程式設計競賽,重塑微軟在學生中的品牌形象。沈洊良是少數兼具資訊與行銷兩種專長的工程師。

雖然是理工科背景,但沈洊良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相當敏感。千祐的誕生源自沈洊良想要解決自己旅行常碰到的問題,每次出差住旅館,最令他頭痛的,是要靠同事的口耳相傳,才能了解居住環境的好壞,浩如瀚海的資訊根本無法成為有效的參考依據。

蒐集意見把網友留言,量化後評分

於 是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做法:先運用關鍵字搜尋技術,把全球四十多萬家旅館的相關網路資訊收入其資料庫,再結合文字探勘(text mining)的技術,分析每一則網路留言中的語言結構,找出其正面與負面的意涵,最後歸納成一個分數量表,從負六分到正六分不等,分數越高代表顧客對其 品牌印象越好。

透過這套系統,旅館業者只要輸入自己的品牌名稱,就可以知道顧客在各地網路上所留下的真實感受,同時還能根據不同的項目,例 如食物、餐廳、衛浴設備等去查詢;甚至連枕頭軟硬、被子厚薄、燈光明暗等細微感受,都能精準的量化分析出來。如此一來,旅館業者既不需要眼巴巴的等著顧客 填寫問卷回函,也不需要再另設部門二十四小時監控,就能獲得顧客最真實的反應。

根據全球最大的旅遊諮詢網站TripAdvisor的統計,高達七二%的旅客在預訂旅館前,會先上網查詢所有相關評論,再決定是否入住。「網路上所形成的『集體智慧』,已經成為影響旅館品牌形象甚至營收高低的重要因素!」TripAdvisor亞太區商務總監莊懿銘指出。

老 爺大酒店集團總執行長沈方正說,旅館傳遞的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過去這種感覺只能靠口耳相傳,但現在,行動通訊與社群網站的風行改變了這一切。顧客 可能才剛辦完入住手續,一轉頭就馬上用手機上傳櫃檯人員的服務態度到臉書(Facebook)或推特(Twitter)上與朋友分享。

而沈洊良開發出的系統,就是要讓這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成為具體的反饋意見,資料庫越存越多,就能越精確描繪出客戶對每一家旅館的完整面貌,甚至進而成為旅館業者在管理不到的死角上,一個最佳的探測針。

這種立即且廣泛的傳播模式,徹底改變飯店業的行銷模式。「這讓我們的現場管理者壓力非常大,」雲朗觀光集團餐飲事業總經理丁原偉表示,以往對於顧客滿意的調查,一個月只要檢討一次就可以掌握大部分狀況,但現在卻得要壓縮到每週甚至每天,「真的是滿難經營的!」他坦承。

分析意見獨門系統,讓回饋更客觀

一般旅館業者因應這個趨勢的方式,是設立一個部門,專門負責監控網站,查看各式各樣的文本訊息,但這種「手工」做法既要付出龐大的人事成本,勞神費力,回報訊息也難脫「人」的主觀意識。

「我們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結合搜尋技術、語言學分析與data mining(資料挖掘)等技術,才寫出這套系統,」沈洊良說。也就是利用科技技術,改善類似部落格客觀性不足的缺點。

這個產品很快的就引起旅館業者的興趣。過去這些品牌形象的調查資料都被業者們視為高度的機密,但千祐光是透過在社群網站上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就能透視每一家的狀況。一家美系五星級飯店的行銷副總第一次聽完沈洊良對他們的分析報告後,鐵青著臉問他「你怎麼會知道這些事?」

「所以他馬上就簽約了,」沈洊良大笑說。

提供意見利用臉書,抓住年輕客層

不 只分析網路資訊,千祐還提供行銷顧問服務。傳統奢華旅館的代表香格里拉,作風一向穩健保守,卻沒意識到自己在社群網路時代逐漸失去了年輕人的認同。但在與 千祐合作之後,香格里拉先是拋去傳統包袱,突破性的在臉書上開設粉絲團,接下來六個月竟聚集到十萬個粉絲,人氣指數在全球五星級旅館中排名第一。

「它讓我們可以對症下藥,用有限的資源擬定出最切合需要的策略方針,」萬豪酒店集團亞太區策略副總裁艾伯汀尼(Greg Albertini)肯定的說。

「旅館業只是我們第一個嘗試,我們先專注深耕之後,接下來就可以把它拓展到各行各業,」沈洊良充滿信心的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6

華為中興為形象而戰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6683&time=2011-05-08&cl=115&page=all

華為受困於中興的跟隨策略已久,兩家中國公司互相提起侵權訴訟顯示,雙方在海外的廝殺日漸慘烈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嘉鵬 見習記者 倪偉峰

 

  他們是對手,無人不知。但當4月28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為)在德國、法國和匈牙利提起對中興通訊(000063.SZ/00763.HK,下稱中興)的專利和商標侵權訴訟時,仍令人意外。

中兴和华为公司总部均位于深圳,双方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与碰撞无处不在。上图为深圳中兴通讯生产车间。(张勇/CFP)下图为深圳华为总部。(Forbes Conrad/Bloomberg/CFP)

中興和華為公司總部均位於深圳,雙方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與碰撞無處不在。上圖為深圳中興通訊生產車間。(張勇/CFP)下圖為深圳華為總部。(Forbes Conrad/Bloomberg/CFP)


  他們都來自中國,是兩家最領先的通信設備商,幾乎在所有業務領域直接對抗。由於有主管部門協調,此次訴訟前,華為和中興並未發生過公開衝突。

  而這場「中華大戰」爆發的時機微妙。4月1日,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宣佈在英國、意大利和德國發起對中興的專利訴訟。

  中興隨即回擊。除了積極在歐洲應訴,還在中國提出了對愛立信的專利侵權反訴。

  未想四日後,同城對手華為即出手。當晚,中興公關總經理王建平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華為此次預謀已久,是想借愛立信起訴中興之機,使中興腹背受敵,阻止其在歐洲的發展。他直接指責華為的做法是「別有用心的小人之舉」。焦灼之情溢於言表。

  一日後,身為國企的中興展開反擊,在國內反訴華為,指控華為侵犯其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LTE)若干重要專利。

  不過,目前均積極進軍國際市場的中興和華為,不會為宿怨而妄動。這場看似針鋒相對的「中華大戰」,正凸顯了走向國際的中國企業面臨的新挑戰。生存之道將有別於國門之內,虛虛實實的「中華大戰」遲早都將爆發。

專利纏鬥

  華為在宣佈起訴中興的公開聲明中稱,中興在數據卡產品上使用了與華為的「旋轉頭」專利相同的設計;中興還將華為在歐盟註冊的一個商標印在了自己的產品中。

  在與財新《新世紀》記者的討論中,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華為所指稱的專利和商標侵權,並不涉及到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其中,商標權一事更屬細枝末節。

  被指侵權的商標是華為在一項歐盟認證RoHS的標識基礎上,另加簡單的圖形設計而成,表達的意義依然是產品符合RoHS認證。中興出於何種目的刻意盜用此商標令人費解,因為其中並無多少商業利益。

  在被訴之後,中興直接向歐盟提請撤銷華為的此項商標註冊,中興在申請材料中還認為,自己早在2008年底即使用了此標識,當時華為尚未註冊此商標。而在華為2009年7月提出商標權主張之後,中興已經另行啟用標識。

  針對「旋轉頭」專利,中興一方面向歐洲法院提出華為專利無效訴訟,一方面在中國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起了華為的「旋轉頭」同族專利(在多國申請的基於同一技術內容的專利)無效程序。在起訴材料中,中興稱自己的「旋轉頭」專利申請早於華為約一年。

  相比於同華為在非核心專利上的訴訟糾纏,中興與愛立信的訴訟對公司的影響可能更為直接。愛立信的指控包括中興在GSM和WCDMA(分別為2G 和3G通信技術)上的專利侵權,一旦訴訟失利,中興的產品,特別是其著力發展的手機終端將在歐洲市場遇到麻煩,近期的良好發展勢頭可能被遏制。

  愛立信首席知識產權官卡希姆-阿法拉赫(Kasim Alfalahi)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該公司和中興通訊就簽訂一項專利許可協議的商談至少已進行了四年,但中興拒絕簽字。一位愛立信中國區高管也曾 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提起訴訟是因為與中興的談判實在無法進行下去:「這方面我們比較欣賞華為,按規則辦事,用專利就付錢。」

  華為媒體負責人在提起訴訟後也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就訴訟涉及的問題,之前已與中興談了很久,選擇起訴「是反覆斟酌之後才決定的」。

  中興則否認自己拒絕與愛立信簽署協議。在對兩樁訴訟的回應中,中興均表達了同樣的態度:各大通信設備企業在專利領域均需謀求交叉授權,專利競爭不應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

  事實上,作為中國科技公司的代表,華為和中興都已越來越多地彰顯自己在專利領域的實力。不論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國際新專利申請統計中,還是中國國內新專利數量上,這兩家公司都已連續多年排在最前列。

  但華為、中興以及愛立信在行業核心專利上均非領先者。以LTE領域的基本專利為例,根據歐洲電信標準研究所(ETSI)的專利和知識產權數據, 截至2010年11月30日,愛立信和華為分別佔有LTE基本專利的8%份額,中興則手握7%,三家公司與諾基亞和三星一起居於第二陣營。

  在專利份額較為平均的形勢下,廠商間圍繞專利的合作與糾紛不可避免,由專利的交叉授權問題引發多宗訴訟,亦在情理之中。

碰撞無處不在

  「訴訟說明雙方在歐洲市場的利益邊界開始交叉並產生衝突了。」牛津大學技術管理與發展中心主任傅曉嵐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說。她分析 稱,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公司更有可能在一個細分市場中競爭,且定位同質化現象嚴重。「這些企業技術發展的階段,文化背景以及思路十分類似。」

  對於這兩家總部同樣位於深圳的公司來說,「同城對手」是雙方高管在公開場合一直避諱的話題。但在實際業務中,雙方的碰撞隨處可見。只是在國內外市場,結果不盡相同。

  在中國市場上,分屬國企的中興和民企華為,在和數家國際設備商的競爭中獲得成長。如近年來在3G設備競標中,雙方在價格和技術上競相出招,最直接的結果卻是壓縮了其他競爭對手的份額,雙方均獲利匪淺。

  海外市場則有所不同。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稱,在發展中國家市場如非洲、印度和拉美,由於歐美對手缺位或者與中國企業存在明顯差異化,華為和中興在產品和公司特質上的相似之處體現得更為明顯,往往可以相互取代,形成一對一的競爭態勢。

  華為和中興數位曾駐海外的員工,分別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講述過雙方數年來的激烈競爭,他們的描述基本相同:許多條件較為艱苦的市場基本只有華為和中興在爭奪,如果一方在某國的大訂單競爭中獲勝,另一方的整個負責團隊就會在內部被申斥,很多情況下會被調離甚至降職。

  「但在大多數海外市場,華為做得早一些,中興大多採取跟隨戰略。」Gartner電信運營商首席分析師田穎說。在一些市場,華為打開局面後,中興即可憑藉相似的競爭優勢殺入。對於海外起步晚、實力相對較弱的中興,這可謂合乎規則地利用對手。

  此次捲入訴訟的數據卡,正是華為受困於中興跟隨戰略的一個例子。華為數據卡產品在歐洲僅用一年的時間就迅速做大,直至佔據約70%的市場。但隨 後,中興數據卡產品以低端戰略進入歐洲市場,迅速取得發展,並大大加速了產品價格的下跌。市場份額和價格的齊齊慘跌迫使比利時廠商Option於2010 年向歐盟提起對中國廠商的反傾銷調查。該調查在華為與Option合作並收購其子公司後撤銷,中興則坐享其成。

  「華為已從市場侵入者變為市場佔有者,而中興卻是未來潛在的侵入者。」長江證券分析師靳雪翔在5月3日發佈的一份報告中這樣解釋華為對中興的起訴,他認為,曾當過「侵入者」的華為,對中興的警惕性比之前尤甚。

  一位華為核心高管曾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在核心網領域,中興還談不上與華為競爭,但在終端業務上,「華為做得還不如中興」。兩家公司均對終端業務寄予厚望,並且大力建設自有品牌,品牌的主要定位也都是中低端智能手機,雙方的競爭仍在加溫。

  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雙方都極易催生敵對意識。「他們一直鬥得很厲害。」一位曾任中國聯通海外機構高管多年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回憶說,雙方的員工在各自的客戶面前「都會說對方的壞話」,有時甚至是捕風捉影地指控。

  在華為發起訴訟之後,中興發佈新聞稿,稱公司「不會畏懼任何來自背面的尋釁,惟有反擊迎戰。」先發制人的華為則沉默以對。

形象之戰

  《南方都市報》5月4日報導稱,工信部在華為起訴前和起訴後都曾約見華為高層,試圖協調解決雙方糾紛,但華為起訴的決心相當堅定。

  「通過法務渠道解決問題也是國際通行做法。」一位華為媒體負責人如此回覆財新《新世紀》記者對華為態度的詢問。

  截至記者發稿時,深圳市政府和中央相關部門都沒有對事件發佈任何正式表態,這場訴訟很有可能依程序一直進行下去。

  傅曉嵐認為,此次訴訟從另一個層面表明,向全球化轉型的中國企業在成長到一定階段開始脫離「國籍」概念,用商業利益考慮問題。「這至少是一個成熟的標誌。」

  與訴訟本身相比,這更接近「中華大戰」發起方華為的預想。華為的另一位媒體負責人語藏玄機:「你看看國外媒體怎麼報導的就明白了。」

  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於揚認為,華為此次訴訟正是意在美國市場。他表示,訴訟可以透出兩個信號,其一,中國通信設備企業並非政府主導下的「鐵板一塊」;其二,華為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強調對知識產權和專利的尊重和保護,並依法行事。

  這兩點無疑能為華為爭取美國監管者的信任加碼。他指出,華為在歐美仍然存在進入困難的問題,反對聲主要來自政治層面。華為在下一步發展必須解決好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華為似乎也想借訴訟和中興劃清界限。在近年業界和輿論的語境中,無論是美國市場遇阻還是印度市場遭禁,華為和中興依然是被捆綁在一起的「中國廠商」,並被國際市場貼上「政府支持企業」,「低成本」「低價格」「技術跟隨者」的標籤。

  華為很可能在期待,對中興的訴訟能成為自己鬆綁的契機,以更明確地傳遞企業個性化的形象。「說實話,我接觸下來,這兩家企業的區別還是不小 的。」一位不願具名的中興通訊股票分析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華為在現代企業管理和適應國際市場方面已經非常成熟了,中興在這方面還有差距。說直 接點,華為比較『洋』,中興比較『土』。」

  不過,如果中興在這場訴訟中有好的表現,也將為自己的國際企業形象加分,有利於在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拓展。

  實際上,進入美國和歐洲市場時遭遇非商業阻力,在這點上,中興和華為堪稱難兄難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8

為了五億 葉國一自毀慈善家形象

2012-5-14  TCW



買一塊地把它擺著,白天也賺、晚 上也賺。」這是二○一一年年中,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與國揚建設董事長侯西峰共同在高雄推案時,豪氣的道出他投資房地產的心得。事隔一年,葉國一的豪氣 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捲入收購士林官邸專案住宅,涉嫌詐欺及偽造文書。不光是他,太太王富代、兒子葉力銓、葉力誠都同時捲入風暴中,全家人正面臨最嚴厲的 考驗。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都要尊稱一聲「大哥」的葉國一,從二○○八年大動作的跨入房地產業後,目前從南到北擁有多達五萬坪土地,手中現金超過 兩百億元,成為全台灣最有實力房地產新貴。幾次出手救友,幫助前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華國飯店總經理廖裕輝、大板根董事長蔡春隆,更讓他贏得「大善人」 美譽。

只是,慈善家的背後,卻是一場與小民爭利、赤裸裸的劫貧戲碼。

與小民爭利低價收購二十五戶分配權

時間拉回二○○○年,葉國一聽從風水師的建議,在士林官邸附近收購土地,要蓋傳家祖厝。收購土地的同時,得知鄰近的眷村要整體開發,遂用太太王富代的名義 逐戶收購,準備坐享開發利益。

這一帶眷村的住戶,絕大多數都是跟著前總統蔣介石從中國搬遷來台的軍人,每個月領著少許的軍餉,住在公家配給、狹小的矮房子中,只圖一家老小得以溫飽。

他們從沒想過,破舊的棲身之處竟然有值錢的一天。所以當王富代以每坪十八萬五千元價格向拆遷戶收購重建分配權時,不少手頭吃緊的,很快的就簽下同意書,最 後共有二十五戶,把開發後返還分配的權利賣給王富代。

這時北市政府發現,王富代成了拆遷戶收購大戶,擁有多達二十五戶分配權,遂趕快修改條件,改成「一戶分配一戶」,避免少數人掌握大多數利益。政府的條文修 改時,王富代也趕快把房子過戶給英業達的員工與朋友,而後又把這批房子,以原價轉讓給兒子葉力誠名下的銓誠資產管理公司。接著住戶才發現,原來王富代的背 後就是葉國一,是士林地區有名的電子大亨。

而把分配權利賣給王富代的軍人或是第二代,有的拿了錢,就趕快去償還父母積欠的醫藥費或卡債。他們萬萬沒想到,五年後,原先每坪十八萬五千元的房子,翻身 成為六、七十萬元,與暴利擦身而過。

而擁有二十五間房子的葉國一,除了身價大增五億元,每戶還以三萬多元的租金出租;算一算,每個月的租金收入超過八十萬元,連同房價價差五億元,難怪葉國一 要說房地產讓他「白天也賺、晚上也賺。」

這些利益原本屬於一輩子只會服從國家的軍人,卻被葉國一攔截到口袋,是在現代的現實生活中,很難想像的劫貧濟富的殘酷劇。

涉人頭戶炒房陷公務員不義,等同詐欺

姑且不論葉國一收購士林官邸專案住宅,在收購的過程中涉嫌詐欺、偽造文書的罪名是否成立,但為了規避台北市政府規定,把拆遷戶分散到多數人名下,此舉無疑 是「使公務人員登載不實,」「就是涉嫌詐欺,」經兆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吳純怡說。

吳純怡分析,據檢方所述,葉國一事件主要是要從這個案子獲取利益,不論他涉及的是詐欺或是偽造文書,都會併成一罪處理。其中,詐欺屬於重罪,根據《刑法》 第三百三十九條,倘若罪名成立,將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不過,只要葉國一坦承犯行,並繳回不法所得,葉國一只是形象難看,還不 至於需要到監獄報到。

而葉國一為了賺這五億元,被扣上劫貧濟富與挑戰公權力兩大帽子,才是損失最慘重。

首先,「慈善家」的美好形象破滅。身價數百億的葉國一,如今為了賺取「蠅頭小利」,不惜讓全家人鋌而走險,甚至背上不法罪名。而葉國一當年低價買進的「專 案住宅」分配權,在房價大漲兩倍後,他的收購動作,被解讀為攔截小民利益,種下有錢人向窮人劫財的不良觀感,形象與評價頓時跌落谷底。

第二,向公權力挑戰。葉國一收購「專案住宅」的過程中,為賺取利益,把原本掛在太太王富代名下的房產,全數分散到朋友、員工身上。此舉,無疑是讓公務人員 登載不實、陷公務人員於不義。葉國一曾告誡年輕人,出社會後要「奉公守法」,如今對照他的行徑,顯得格外諷刺。

對錢看不開年過七十,房地產重摔跤

葉國一之所以能在房地產界快速竄起且獲利豐碩,主要是他喜歡從不良債權下手,高雄「亞太財經廣場」、台南市開元段土地,都是從債權銀行手中,以低價買進的 物件,也讓他賺進倍數的利益。

「人對錢,真的要看開,只是要看開,真的很不容易!」這是葉國一在去年說過的一番話,真實傳達他的金錢觀。誠如他所說的,對錢要看得開不是件容易的事。如 果,當年葉國一看得開,就不會在年過七十歲,在他最愛的房地產投資上,重重摔了這麼一大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9

形象代言人的欺骗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kzfq.html
五月份,我出版英文書《中國影子銀行內幕》時,出版社照例問我,"能否找些名人寫個序言,或者在封面上寫上幾句推介的話"。

我一口回絕。我認為這是出版界的一個不誠實的表現:名人們還沒有看過即將出版的書,就"送人情",誇獎這本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震撼","有趣"。我從來鄙視這類欺騙。餓肚子事小,原則事大。

我聯想到美女少俊和名人推介的消費品。她們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更沒有用過,某個化妝品,但是她們在電視上矯揉造作地向世界宣稱,"這個產品好極了!" 
坦白講,形象代言人只是讓我厭惡和鄙視。

我深感安慰的是,我的(第一本)英文書沒有半個字的名人推介,竟然多次賣到斷貨。這個月是 Amazon 全球銀行書籍排行前十名。你不信就到 Amazon 網站看看。Kindle 也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25

維基露底形象滅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014449

香港電視(1137)在311日停牌,因開台再遇挫折,無法如期在今年71日啟播。通訊事務管理局表示,港視的廣播制式令全港超過5000個住宅及「指明處所」收看,要求港視必須取得免費或收費電視牌才可提供服務。港視主席王維基直斥政府多次「搬龍門」修改規則,令港視「走投無路」,被迫推遲啟播日期及停止製作新節目。

港視復牌後股價裂口式下跌,重回公布發展流動電視業務前的$2.1$2.5波幅區間,市場期望近乎幻滅。王維基在本輪事態發展中,處理手法出現問題,先裝作受害者,大呼「走投無路」。資深傳媒人周融行文提出疑問:『……香港電視這次改制式太明顯了,加上市場上又明刀明槍,講到明。暗渡陳倉怎可能大鑼大鼓?不過,不講明,又吸引不到廣告商支持。打草驚了蛇,給人家看通了,又怎可能不喝止?始終違規嘛!

王維基說他「走投無路」,我又不太明白。香港電視的強項是節目,因為支持王維基的製作隊伍有創意,更是「搏到盡」。他買回來的流動電視牌照,以往沒有什麼好節目,所以大家不知道,更沒有收看。今天情況不同,大家都支持王維基,71日密切期待他開台,收視應有一定保證。

流動電視的潛在觀眾近七百萬人,因為智能手機誰不是人手一部?香港有近千萬部「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只待王維基的好節目一出,馬上可以追看。何解突然一聲喝令,馬上停拍節目,令數以百計支持他的製作人及演藝員工手停口停,更令我們沒新台可看?我早有一部可以收看流動電視的手機,也預備在我的iPhoneiPad加天線接收器,如今落空了。

王兄,香港有幾百萬部手機可收看香港電視節目,為何不為我們設想?流動電視牌是為這幾百萬人和手機而設的,有了牌,為何你要停拍停播?你不是沒路可行,只是用流動電視牌去經營免費電視這「僭建路」不通而已!何必因此懲罰為你賣命的員工,以及支持你的電視觀眾?請三思!』

被看穿後,王氏又玩賴皮,表示港視沒有入屋打算,但技術做不到;同樣的,目前兩間免費電視台,理應只是入屋,而實際在街上流動電視亦能收到訊號,當局卻不執法。他質疑政府未能一視同仁。

《信報》專欄作家方卓如指出:『香港電視入屋犯規事件,代表香港與以前唔同,叻仔冇運行。王維基搞電視搞到走投無路,連日來事實多重披露後,原本奸嘅角色繼續無變,但忠嘅角色亦非純情羔羊,他肯定並非來自星星,對擦邊球灰色地帶曲線殺敵毫無所知。……』方卓如總結:以後鑽政策漏洞要睇路,因為此路多數唔通!

香港新聞政治評論員王岸然甚至認為,『……王維基以1.4億元收購擁有流動電視頻譜的中移動子公司時,是否已經留意到《廣播條例》規定,只要超過五千戶住宅在室內可以接收電視節目,便須領取牌照?法例通常追不上科技和時代的改變,這正常得很,否則也不用設立法律改革委員會,立法會也毋須天天「維修」現行法例,作出這樣那樣的修改。法治,就是要跟現行的遊戲規則玩遊戲,規則不合理,便只能設法先改規則再行參與,而不是像王維基一樣,由於自己疏忽,下錯遊戲場而要求更改遊戲規則適應自己。

……筆者對王維基的處境絕對同情,但對他個人也從高度欣賞變為非常失望,因為成功的企業家應有大氣魄,爭取電視牌他得到全港支持,本應一往無前,力爭到底;但他太計算、太聰明,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入進退維谷的絕地。成功的企業家也應有承認失敗、捲土重來的勇氣,而不是挖空心思想出一堆似是而非、邏輯謬誤的理由企圖諉過於人,逃避責任。

如果法律上王維基得到的意見是他有理,他只須按原定計劃進行便可,筆者沒有資格代法庭作出裁決,王維基也沒有,但法律風險顯然太大,令他今天寸步難行。王維基把所有責任推給通訊辦,並指是梁振英在迫害他,政治上符合主流民意的想像,但卻是轉移視線的技巧,把自己包裝成受害人,令人未留意他負有非常嚴重的疏忽責任。

不要以為他是香港電視的主要投資者,就是唯一的受害人,購入港視股票的小股東更加無辜,因為令股價上升或下跌的資訊他們全不知情,而王維基卻十分清楚,對他們負有責任。通訊辦在反駁王維基的聲明中指出,早已在兩個月前通知港視有關的法律問題,王維基沒有轉告投資者,投資者未能及早出售股票的損失,把消息保密的人可有責任?更令人質疑的是保密範圍多大?這兩個月期間可有有違小股東利益的股票買賣?

……大家回憶一下五個月前港視被拒發牌時所引發的全城震怒,王維基當時若肯振臂一呼,效法學民小朋友包圍政總不走,梁振英不想下台就只有補發給港視一個牌照;就算梁振英個人千個萬個不願,中央也不會坐視香港民變而下令梁振英發牌。

當時的王維基成了人民英雄,成了港人成功的代表,得到各界(包括筆者)毫無保留的支持。其實,大家只是錯誤地寄情予一個功利計算的商人,大家的公義之心,成為商人追逐私利的籌碼,這也不是第一次了吧!

王維基明言他不欲行公義,這一點他倒是一貫的,是港人及一眾政治評論員智商低,一廂情願。無論遊行或是政總集會,他並無出現,大家還是視他為英雄人物。王維基一直小心保持與中共的關係,直到今天他半句也沒有抱怨中央,他只是抱怨梁振英政府安排一個陷阱讓他踩進去,可見其人心思的謹慎,亦反映出一眾反共評論員何其天真。

若王維基取得重要的電視牌照之後,是否維護言論自由,還會一如正義朋友的幻想,他會加入反共行列,現時已是太遙遠的話題了。肯定的是,由於他自己的進退失據,已經失去群眾支持,能否翻身,只視他能否進一步向中共交心,而非一如眾評論員的期望,進一步反共。……

我們早在港視失落免費電視新牌照時已提出,只要王維基伙拍內地資金,障礙應該少很多。然而,可能是王維基太自負,也可能是王維基太顧全形象,不欲與內地拉上關係,令他一心只想鑽政策漏洞,但這同時也令他露了底牌。王維基若不能扭轉劣勢,公眾對他的熱誠和支持遲早也會淡出,港視啟播無期,香港人也會失去一個收看具潛在創意節目的機會。希望他可以清醒地想一想,不如放棄從TVB手上搶奪師奶觀眾的想法;現階段盡心以節目製作公司定位,吸取經驗與口碑,或許可在下一次發牌前,殺出一片生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189

味全砸2億博形象 將啟動產銷透明系統


2015-08-20  TCW

去年黑心油事件,「全民滅頂」成共識,味全也成為被抵制對象。事發至今,味全已連續三季虧損,今年第一季業績更較去年同期下跌二•八成,虧損近三億元。而味全股價也重挫,從一四年九月事件爆發的四十三•七元,跌至目前二十二•五元(八月四日收盤價)。

抵制對味全造成嚴重損失,經營階層近一年來都在苦思,該如何贏回消費者的心。籌備三個月的「博回形象」記者會,終於在八月三日舉行,會中展示了台灣首創的「產銷透明系統」的鮮乳。

消費者用手機掃瞄林鳳營鮮乳包裝上的QR Code,就可知這瓶鮮乳來自的區域、該區有幾頭牛,及第三方核驗報告。

味全執行長蘇守斌解釋,選擇從林鳳營開始,正是因為「林鳳營」就代表著味全。味全計畫未來兩年,將再投入一到兩億元,要讓所有產品都能進入產銷透明系統。

董事長李鳳翱也宣示,「全產品溯源」、「配方簡單化」、「品質與國際接軌」的三大行動。味全自啟動源頭盤點至今,原物料品項已縮減三成、供應商數量縮減四成、產品品項亦從八五五項減少至六三二項,透露其嚴格管控供應鏈的決心。

看來,記者會有備而來,只不過,這些行動是否真能挽回消費者的心,讓營運成績回升?還是備受考驗。

(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40

美國國民鞋 揮別屁孩形象大翻身

2015-12-21  TCW


十一月底,美國雜誌《富比世》(Forbes)報導,十年前,潮鞋品牌范斯(Vans)驚險走過死亡谷底:從每年虧損三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億元),翻身淨賺二百四十萬美元,秘訣就在「和屁孩脫鉤、和時尚掛鉤」。

《富比世》說,范斯預估今年營收逾二十億美元、獲利比去年成長八%,推升市值達三十億美元,讓二○○四年出資三億七千萬美元收購的威富(VF)集團撿了大便宜。不過,如今這個被網友封為「人腳一雙」的國民鞋,「屁孩轉大人」之路一走逾十年。

一九六六年,范斯搭著當時青少年瘋玩的滑板順風車起家,初期舉辦素人設計鞋款比賽,贏家得享免費遊玩迪士尼樂園的誘因,意外發掘黑白棋格經典款,後來還說服「壞小子」西恩.潘(Sean Penn)穿上它在片中招搖過街,終嘗暴紅滋味。

精品大咖助陣混搭風

隨後,范斯新闢街頭分子路線,把資源投入X世代關注的地下活動、搖滾樂等,漸漸脫離陽光男孩的基調形象,反向超緊窄管褲、超厚劉海的視覺系靠攏,當時被嘲諷為「屁孩三寶」。然而,新品效益還沒彰顯,老客戶就先跑了,終究被激增的生產成本壓垮,負債累累導致經營權幾經易手。

二〇〇九年,威富全權授命老臣貝利(Kevin Bailey)救危。他先展開一年半的市調工程,廣納二萬六千名消費者意見後,重新定位目標客層,從高中生提升到大學生;然後據此大幅調整設計方向,降低滑板少年的耍酷味,主打實用和混搭。

於是,他切割迷幻風,橫向與精品、潮牌跨界混搭,一招讓法國大牌Céline混搭懶人鞋款的實驗做法,就幫范斯勾來聖羅蘭(SaintLaurent)、紀梵希(Givenchy)合作;再讓嘻哈一哥威斯特(Kanye West)、小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套上雙腳,華爾街就埋單轉型策略。

分析師古邁茲(MitchKummetz)認同它緊守「滑板鞋本質,時尚感加值」轉型做法:「我走訪多家滑板專門店,范斯依然占有領導地位。」

(文·柳定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