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方商業銀行勿上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03/100353213.html

 據報,地方商業銀行(主要指各地城商行和農商行)今年要掀起一輪上市高潮。實際上,在 市場機制引導下,任何合法經營的企業只要滿足條件,均可上市。但中國國情特殊,在監管部門的「調控」下,一行業內的企業上市往往呈現波浪式的熱潮。不過, 筆者認為地方商業銀行無需上市,理由如下。

  第一,地方商業銀行上市可能帶來過度的金融資產膨脹,脫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中國銀行業已十分膨大:據銀監會數據,2011年底中國 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已達111.5萬億元,而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的2011年中國GDP不過47.2萬億元,前後之比為2.36倍,2003年該比例為 2.03倍,背離加劇;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公佈的2011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為1.6萬億元,假設2011年四季度淨利潤比上年同期增加20%(相對保守假 定),全年淨利潤將為2.5萬億元。而財政部公佈2011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國有金融類企業)實現利潤2.3萬億元,該部分可謂中國實體經濟 的骨幹——由此反映出實體和虛擬經濟的偏差。地方商業銀行上市會使銀行業資產跳躍增長,加劇和實體經濟的背離。雖然銀行資產基本形成了實體的負債,表面看 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但中國銀行業淨利潤構成中非利息收入佔比一直偏低,2011年前三季度分別是20.8%、20.7%、20.1%,即80%還是利差 收入,基本是實體的財務費用,和實體經濟在利潤上形成了零和博弈(若考慮稅收和潛在交易成本,甚至是負博弈),對中國經濟整體效益毫無益處。

  第二,地方商業銀行上市會加劇中國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的失衡狀況,阻礙金融深化。截至 2011年底,證券總市值(係指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登記存管的所有證券資產,包括A股、B股、權證、國債、企業債、封閉式基金、ETF以及資產證券化 產品等)為22.5萬億元,遠小於同期間接金融111.5萬億元的規模。這種失衡是歷史、法律、現實等多重原因所致,直接金融發達者多為英美法系地區,而 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也傾向於發展間接金融,直接金融發展時間較短。地方商業銀行的批量上市,表面上增加了股票市場市值,實質上卻不對稱地加劇了間接金融資 產的擴張。2011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為111.5萬億元,所有者權益為7.2萬億元,資產/權益為15.51倍,據對16個已上市商業銀行 2012年1月20日A股收市數據統計,其市淨率(市值/淨資產)在1.18-1.82倍,簡單平均值是1.41倍,亦即商業銀行上市後資產/市值估計在 10倍左右。 地方商業銀行上市,會導致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在規模上差一個量級地擴張,失衡愈發嚴重。

  第三,地方商業銀行上市會加大中國銀行業的分佈缺陷,更不利於小微企業。中國銀行業的缺陷之一就是分佈不合理,大銀行太多、太大。據銀監會數 據,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加上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約佔銀行業總資產的63.07%,地方性商業銀行資產僅佔8.95%。中國不缺大銀行,缺的是小銀行。 而地方商業銀行尋求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盡快擴張成大銀行。從宏觀上看,這是錯誤的衝動,不應得到鼓勵。如果小銀行都擴張成大銀行,小微企業將面臨更艱 難的融資困境。

  此外,從已上市地方銀行IPO看,寧波銀行實際籌資43.76億元、南京銀行67.14億元、北京銀行146.85億元,平均85.92億元, 相當於十家中小企業上市的融資量(深交所2011年IPO243家,籌資1810.42億元,平均每家7.45億元)。資金在中國仍是短缺品,這些用於擴 張間接金融的資金,還不如直接注入實體經濟。

  簡言之,地方商業銀行上市,除對持股的高管和莫名其妙的戰略投資者有利外,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改善金融失衡狀況、理順商業銀行分佈結構、強化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等均無益。

  作者為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