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224m.html
胡亂記錄下:
1、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的製造業優勢仍然是成本優勢,其中相當部分是不承擔環境破壞等因素帶來的隱形成本。不過這種優勢在慢慢減弱,「中國創造」的轉型是伴隨成本優勢喪失的結果,這個過程相當緩慢。
2、中國對知識產權的薄弱保護其實並不是完全的壞事,特別是在中國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這一點,外資恨之入骨,但對中國市場又不會捨棄。例如興達對貝爾卡 特在特種超細鋼簾線上的壟斷打破,例如紛美對利樂在無菌包裝材料上的壟斷。在國外,可能這種打破是難以發生的,正是因為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微弱才使 得這些國內企業尋找到打破壟斷的縫隙。但知識產權保護的薄弱也會長期削弱中國企業的做強。這也是中國製造業大多數還是停留在規模擴張,而非核心技術的構建 上的原因之一。短期會對外資企業構成強大的壓力,例如紛美的無菌包裝(包、枕等)每單位售價僅0.203元,成本0.1394元。而利樂的每單位平均售價 在0.3-0.5元左右(99.8億歐元收入、1580億單位包裝物)。在技術上,兩者的差距可能是難以踰越的,但在某個點上,例如包裝材料上的差距則可 能不是非常大。為了獲得成本優勢,企業就必須不斷擴張規模。簡單說就是保持可能70%的成本優勢,保持可能70%的技術差距。這些企業都不錯,但都難以成 為具有長期競爭實力的企業。
3、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收入2000萬以上)的利潤總額為5.45萬億(但不清楚是否為扣除三費和其他支出的稅後淨利潤),而上市公司的淨 利潤總額2011年可能在1.9-2萬億左右。這意味著可能中國的行業集中度還非常低。也可以說明銀行業的整體利潤並不是像想像中那麼大比例。
4、說起香港的銀行,體會就是很規範、服務人員素質比較高、態度不錯,但很多銀行網點面積過小,匯豐的不少分行連客戶的座位都沒有。手續非常繁瑣令人頭 痛。收費之高,也令人難以接受,例如匯豐最低級別的理財賬戶每月低於10000元港幣收取60元的手續費,轉賬收取的手續費也很高。
5、房地產可能在今年危機初現,例如綠城在不斷甩賣項目,公司的現金流情況令人擔憂。
6、房地產泡沫和企業IPO、高估值泡沫下的財富兩級分化還在持續,富人的消費能力的確看不到衰退的跡象:寶馬、奧迪、賓利等中高檔轎車銷量高增長還在持續,1月份澳門博彩收入增長了30%多。但這種趨勢會發生轉折,特別是房地產泡沫的可能刺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