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商業零售業態之爭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223.html

看零售業態發展,從百貨、超級市場、便利店、網絡零售、購物中心、精品專賣、再到團購,每個都有相應的巨頭誕生,多種業態並存的中國,哪裡才是藍海呢?

 

根據麥肯錫預測,10年之後,中國的個人消費總額將翻一番,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必須有與之適應的零售行業相匹 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直接導致了多種零售業態並存的狀態,百貨店、大型超市、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購物中心、折扣店、倉儲商店、網絡零售等 多業態各顯其能,且目前很難判斷哪一種業態佔據了絕對主導。因而,在其中尋找到藍海更為艱難。

按照西方零售業態的發展歷程,人均GDP水平與新型業態的出現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繫。例如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以後,網絡零售、倉儲超市、購 物中心等業態開始高速發展。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數據,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283美元,從各省市數據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發 達地區人均GDP早已超過1萬美元,對應的各種零售創新業態也發展的較為成熟。

傳統百貨模式面臨瓶頸,集中度過低

中國傳統的百貨業開始向新型百貨業轉變,百貨行業市場規模也一直處於穩健增長的態勢,根據歐睿信息諮詢的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百貨行業市場規模 達到7231億元,過去5年復合增速為12.7%,預計2015年中國百貨業市場規模增長至10875元,未來5年復合增速為10.7%。受益於整個零售 業市場的繁榮,整個百貨行業將維持穩定增長,但增速卻不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

百貨業銷售規模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店舖數量增加完成的。雖然自2005年開始,百貨業單店數量以年均復合成長率16.7%的速度增加,與此 相應的,百貨業通路總面積也以20.6%年均增長率擴張。但是,中國目前680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百貨門店總數依然遠遠低於美國的42000多家。從人 均指標看,中國每百萬人口平均擁有5.1家百貨門店,遠低於美國的128家。中國每百萬人口近5.5萬平米的百貨營業面積,遠低於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 國家。因此,對比國外發達國家的百貨發展狀況可以看出,未來中國百貨業的市場發展空間主要在於商業地產的發展。

中國百貨業態發展的另外一個問題在於行業集中度不夠,缺乏規模優勢。根據歐睿信息諮詢的數據,2010年中國百貨前三強的市場份額僅為5.6%,前 十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僅為13.3%,遠低於歐美成熟市場的市場集中度。在法國前三大百貨公司的市場佔有率為92.5%。韓國前三家則佔據77.5%的市場 份額。中國百貨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與這些國家相比差距甚遠。

傳統零售模式決戰三線城市

以往國內諸多的零售企業,甚至許多跨國企業仍只盯住少數幾個大城市,往往忽略了在中國城鎮消費總額中貢獻率超過60%的700多個三四線城市。因 此,隨著一線城市購物中心數量趨於飽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投資成本逐年加大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零售商把目光放到了二線和三線城市,而與二 線城市相比,三線城市的市場空白更大。

截至2011年底,中國開業購物中心2795家,其中一線城市已擁有821家,二線強城市僅次於一線,累計開業達752家購物中心。值得關注的是, 三線城市購物中心出現了爆髮式增長,累計開業量將達到544家。然而2003年之前,三線城市購物中心開業量僅為42家,與之相比,二線城市為415家, 一線城市為218家。

總體來看,2004~2010年,中國購物中心無論是在開業量還是開發體量以及投資額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2003年之前相比,一線與二線 城市的增幅差距不大,分別為2.5倍和2.2倍。而三線城市的增幅非常明顯,2004~2010年期間購物中心累計開業數量是2003年之前開業量的 11.8倍,由於三線城市購物中心起步較晚並且數量龐大,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三線城市的購物中心發展潛力巨大並且有持續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

超市業態競爭激烈

同行不同「命」,中國超市行業的態勢則與百貨完全不同,行業集中度較高,超市10強銷售額佔限額以上超市銷售額的比例達到60%~70%之間,直接 導致其毛利率較為可觀,並且有上升趨勢。但是,超市行業卻面臨著外資超市巨大的競爭壓力。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來看,外資超市佔中國超市百強的比重逐 年上升,外資超市在採購、供應鏈及管理經驗方面相對於本土超市具備明顯的優勢。國內企業如何在競爭中學習到這些先進之處成為了成敗的關鍵。

網絡零售發展迅猛

2011年11月尼爾森發佈調查報告稱,中國的二線城市中有43%的受訪者表示會更多依靠網上購物來尋找最實惠的商品,一線城市消費者這一比例則高 達73%。網絡零售以遠高於傳統零售行業的增長速度衝擊著傳統零售渠道,傳統零售商也紛紛試水網絡零售,以電子商務的方式滿足消費者需求。

中國電子商務在零售總額中的佔比將在2015年趕上當前發達國家約7%的普遍水平,到2020年將升至9%左右。假設中國名義零售總額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10%,預計電子商務的市場規模將在2015年達到3000億美元左右,到2020年達6400億美元左右。

網絡零售尚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網絡購物者佔總人口的8%,而美國為50%,韓國為58%。當中國互聯網滲透率從2010年的34%升至2015 年的62%和2020年的79%。中國網絡購物人群的比例將在未來10年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從2010年的34%上升至2015年的48%和2020年的 60%。這代表著未來可能有7億人在網絡購物,近乎現在的10倍。

從CNNIC的數據來看,隨著網購人群的逐年成長,18~24歲年齡段的群體佔比逐漸降低,而25歲之後的年齡段將有所增加,表明網購的趨勢已經開 始向全民化發展。從經濟收入指標來看,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群體佔比達到近20%,表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體的佔比也在逐漸提升。

 但是從國內B2C市場份額來看,網絡購物行業市場集中度較強,進入門檻初步顯現。不計算淘寶商城在內,獨立B2C的市場份額中,京東商城以 37.8%遙遙領先。B2C行業集中度分成兩極趨勢,一方面平台類B2C網站集中度增加,另一方面垂直類B2C網站將形成一定程度的長尾。這說明垂直類 B2C只要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依然會有較快的增長和較好的發展空間。

「農超對接」下的新業態生鮮超市

2008年12月,商務部、農業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推進鮮活農產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導大型連鎖超市直接與 鮮活農產品產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產銷對接。超市將會逐步取代農貿市場成為中國城市生鮮流通和經營的主渠道,生鮮運營的創新業態也將有效突破中國現有的流通 體制。

從中國超市企業目前的採購渠道來看,42%的連鎖零售企業以批發市場為主要採購渠道,16%的企業以固定基地為主要採購渠道,42%的企業從以上兩 個渠道採購的比例相當。未來當真正實現「農超對接」之後,專門的生鮮超市不失為一種好的模式,龐大的市場潛力使得生鮮超市被稱為「藍海」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生鮮超市發展的最重要制約條件在於冷鏈運輸的發展。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表明,國內超市在低溫冷庫、低溫運輸、低溫加工、低溫銷售方面都處於 較低水平。以低溫運輸為例,由於冷藏車輛投入成本較大,目前連鎖企業基本依賴於社會冷藏運輸資源。我國汽車冷藏運輸裝備極度缺乏,保溫車輛僅佔貨運車輛比 例的0.3%,並且大多數是比較簡陋的改裝車,鐵路冷藏車輛佔全國鐵路總運行車輛的2%。大量生鮮品的流通方式處於「兩頭冷、中間斷」的狀況 (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

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由於經濟的發展,很難找到所謂的夕陽業態,可以說各有機會各有威脅,但機會的孰優孰劣還是比較明顯的,傳統零售業態應當將目光轉向三線城市,而網購和生鮮超市則是零售投資的新藍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