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券商自營巨虧之後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06/100346324.html

  中信證券大幅裁撤自營部門的消息,在業界引發震動。

中信證券一位相關人士介紹,2011年末,原本40餘人的北京自營部門,經過調整隻剩下8人,上海自營部門則整個消失。這個說法雖然沒有得到中信證券的公開承認,但多位中信內部人士均確認了此事。一位在職的中信證券員工在要求不披露姓名後表示,公司對此已下封口令,已離開的員工亦承諾緘口不言。

如此大規模的裁員引發了一些內部矛盾,亦有中信證券內部人士稱,裁員是因為自營部門沒有達到預定指標,所以被末位淘汰,實屬自然。

中信證券大幅裁撤自營部門被看作是券商入冬前的自發調整。「戰略上領先的證券公司已經開始調整,更多佈局創新業務。傳統業務未來增長將較為緩慢,新的增長點主要依賴於創新業務。」中金公司分析師王松柏說。

「券商要過冬了,嚴冬! 」國信證券一位員工嘆道。

中信自營斷臂

此次大幅裁撤的導火索,是中信自營業務三季度以來的虧損,而中信對收縮自營業務的考慮早已開始。

據接近中信證券的人士透露,中信證券2011年自營業務確實表現不佳。雖然固定收益類投資和衍生品表現差強人意,但截至12月下旬,權益類投資還是出現了約30億元的巨額浮虧。

「上半年都還可以,」招商證券非銀行金融分析師洪錦屏對財新《新世紀》表示,「中信的急轉出現在第三季度。」

進入第三季度,A股行情急轉直下,上證綜指下跌了400點左右,債券市場也表現不佳。雖然熊市並不罕見,但股債雙殺的局面依然令不少市場人士感慨2011年市場凶險。

雖然前三季度中信證券自營收益有16.8億元,較2010年的13.3億元仍有同比增長,但第三季度的自營虧損就達到6.59億元。

「中信自己調得比較多,主動釋放了很多浮虧。」洪錦屏說。

10月,虧損再次出現,達1.4億元。中信證券在業績快報中解釋道,除經紀業務收入下降外,其減持了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主要為股權類投資),旨在調整二級市場交易策略,並為未來創新交易產品業務做準備。

11月,A股跌勢有所緩和,上證綜指一度重回2500點上方。中信證券淨利也隨之轉正。

但好景不長,與投資者的期望相悖,A股11月中旬再次掉頭堅決向下,創下2134.02點的新低,為2009年3月以來的最低點。

王松柏認為,第四季度的股票市場下跌確實可能給自營業務帶來較大不確定性。不過由於多數證券公司較大部分股票投資在會計上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不會處置這部分資產將成為會不會影響利潤的決定因素。只要證券公司不處置股票投資,多數浮虧會以公允價值變動形式直接在淨資產中體現,而不會體現在利潤上。

行業過嚴冬

覆巢之下,難有完卵,自營巨虧並不是中信證券的獨家症狀。

中信證券自營部門一位人士稱,2011年自營業績確實不好,僅比指數高一點,但實屬正常,與同業相比中信還算不錯。

另一位中信證券內部人士稱,之前自營部門「有過虧損,市場狀況不好,大家的自營都不好做」,並稱這次屬年底正常的業務調整。

財新《新世紀》記者統計了十餘家上市券商的投資收益。截至三季度,同比表現最差的依次是方正證券(-2323%)、太平洋(-1642%)和東北證券(-270%)。而上市的16家券商中,除了國金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和中信證券外的12家上市券商的自營投資均出現虧損,其中東北證券自營更拖累整個公司出現虧損。

除自營業務外,2010年券商其他各個業務線也受到不小影響。一位大型券商的董事總經理在歲末媒體交流會上,以2011年「年景不好」作為開場白,稱各項業務都受影響,不如2010年。

「2011年上市證券公司整體表現較為疲弱,主要受到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表現不佳的影響。」王松柏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的郵件採訪中分析道。

他說,按業務來看,經紀業務受到日均股票交易額萎縮(2010年日均2255億元,2011年日均不到1800億元)以及淨手續費率持續下滑的影響,全年下滑幅度預計在30%左右。自營業務受到全年股票市場下跌的不利影響,下滑幅度預計在50%以上。同期,投資銀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也有不同程度的小幅下滑。

按類型來看,大型證券公司由於淨手續費率較低,經紀業務收入下滑幅度低於中小型證券公司,由於大型證券公司資本規模較大導致普遍股票投資比例較低,自營業務穩定度高於中小型證券公司,中小型證券公司中自營業務虧損比例相對較高。

一位國信證券員工說,該公司已提出了節約過冬的要求,甚至細化到在日常工作的各方面:日常溝通多使用在線通訊交流方式,少使用電話、傳真和短信;宣傳資料、折頁簡單實用即可,不得過於「漂亮」;開會儘可能用視頻系統,會議材料從簡。

除去細緻入微的節約過冬,這個行業的冬天裡,許多券商還取消或降低了獎金,或下調了基本工資。

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到,2011年下半年開始,一家內資大型券商投行部的領導就開始吹風,不要奢求獎金。中金公司投行部門員工的獎金可能大幅下降。中信證券基本工資下降20%,高管層帶頭減薪,幅度高達25%。另一家券商的研究部則取消了計劃中的加薪。

因為重啤事件巨虧的東北證券也傳出包括董事長、總裁在內的七名高管停薪三個月的消息。

另外,廣發證券基本工資降30%,國泰君安基本工資降5%,年終獎停發。

「過冬,採取的就是一些傳統的做法——降薪裁員,縮減成本。」方正集團高級副總裁湯世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證券行業的2011年很糟糕。佣金大戰使收益越來越低,融資或再融資也不是很理想,更重要的是自營這塊會有大量虧損。明年上半年都不會很好,證券公司的底部應該在2012年一季度。」

修正過度擴張

如果說節約和裁員減薪都是暫時性措施,中信證券有意借此次自營的裁撤修正之前的過度擴張。

中信證券歷史上便受益於自營業務上的謹慎。正因為這一點,在2003年後的券商倒閉潮中,中信證券未受大損傷,更借最早上市之力,從一家中小型證券公司進入證券業的第一梯隊,並躍進為中國大陸最大的證券公司。

在這一段歷史中,原南方、申萬等大券商的衰落,均緣自自營和委託理財業務的擴張失控,中信證券則獲益於在自營規模上的克制。

但近年來,中信證券的自營業務,尤其是權益類證券和衍生品的規模卻一直在擴張。

年報顯示,2009年其淨資本為349億元,自營規模約為460億元,其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與淨資本之比為40.39%,自營固定收益類證券與淨資本之比為91.56%。到2010年,其淨資本為410億元,自營規模約479億元,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與淨資本之比增至61.86%,而固定收益類證券與淨資本之比則降至55.06%。

「從行業角度來看,多數做過融資的證券公司由於自有資本規模較大,股票投資金融資產佔比普遍較低。中小型證券公司則相反。」王松柏說。

中信證券坐擁行業內第一大淨資本,其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與淨資本之比也是最高。截至2011年年中,其淨資本為386億元,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與淨資本之比再增加至64.04%。業內淨資本第二的海通證券,其淨資本規模為332億元,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與淨資本之比僅為36.97%。

「從風險控制角度來看,在判斷股票市場仍會持續下跌的前提假設下,降低倉位確實是最好選擇。」王松柏說。「從長期來看,股票投資規模應該與其風險承受能力和管理層策略匹配。例如,如果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每年產生10億元左右的收入,股票投資的止損設置為10%,而成本收入比為50%,則股票投資規模不宜超過50億元,除此之外,實際規模還取決於證券公司管理層的看法,例如是否重點發展股票投資、是否要求公司每年必須盈利等等。」

在急轉直下的市場環境下,經紀業務、投行業務和資管業務利潤已經變薄,龐大的自營規模導致中信自營業務對利潤的衝擊可能更大。

一位接近中信證券的人士表示,10月剛剛登陸香港主板的中信證券,因為業績迅速變臉,還遭到香港相關方面的質詢,那時便傳出中信有意調整自營業務的消息。

2011年12月,在媒體見面會上,中信證券財務總監葛小波表示,目前中信證券槓桿率較同業水平低,未來儘量善用資本實力提升槓桿率,未來焦點是拓展資本中介型業務。包括大宗經紀業務、結構性產品、固定收益、外匯及商品業務。這類業務的特點是,收益穩定且風險較低,但是其對券商的研究、定價等各方面能力提出較高要求。

湯世生也持類似觀點。他說,監管部門應擴大證券公司的收入渠道,未來證券公司的業務不應僅限於完全的代理買賣平台,而應該「辦成一個代理客戶從事金融活動,財富管理的金融平台;辦成企業資本化,實現資本增長的社會融資平台,一個交易發現價值,使財富得到增值的交易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