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歐銀陰霾籠罩 趁好消息出貨
1 :
GS(14)@2016-07-11 23:34:35【明報專訊】上周五,美國公布非農就業數據,新增職位近29萬份,遠超市場預期的16萬份。理論上,美元應該隨消息呈強,但主要貨幣沒有大幅波動,美股卻強勁上升,標普500指數創歷史收市高位,而黃金日圓歐美國債等避險資產,亦沒有因股市大升Risk-off而見資金大量流出,王弼持有在美國上市的金礦股ETF(GDX),亦再次突破30美元(年初低見12.4美元),白銀回升,美國10年國債孳息仍處1.36厘歷史低位,荷蘭10年國債亦首見負利率。就業數據出爐後出現了不太常見的現象,風險、避險資產齊升,打破了一向呈反比的關係。
何解?因為公布後,市場的解讀是就業數據強勁,意味美國經濟穩健,但歐洲仍受Brexit困擾,銀行又受壞帳拖累,中國經濟疲軟,雖因市場焦點轉到歐洲,中國金融市場暫得喘息,但事實上美就業數據公布後,人民幣為少數下跌的資產。新興市場和歐洲經濟不穩仍是聯儲局不加息的最佳藉口。因此,周五就業數據被視為魚與熊掌兼得,經濟強、「央媽」卻繼續放水,成為風險避險資產俱升的理由。短線看,似乎順勢而行跟炒上有運行。
長線持現金必敗
但退後一步,從整個投資組合而言,王弼又陷入長中短線路線不同的兩難。長線而言,按奧國經濟學理論和實際經驗而言,現金必敗,有一定資產規模的人應該明白,要清倉談何容易,因為手持現金的機會成本極高。但中線而言,各項宏觀經濟指標極差,各國政府的債務有增無減。至於私人企業,別說中港上市公司,就算是美跨國藍籌收入,道瓊斯指數30隻成分公司收入在2015下跌了5.2%,證明環球經濟進入了沒有增長的年代,可是美股的市盈率仍處於高位。沒有增長但市盈率仍高,說明了甚麼呢?就是投資者都依靠央媽放水買債,把國庫債券這一類無風險資產(Risk-free asset)的回報壓到極低水平,那麼風險資產的回報就算持平甚至輕度下跌(當然跨國藍籌的回報可以靠發債再進行股票回購粉飾),也可以靠PE Multiple Expansion令價格繼續上升。
國債央行左手交右手 削公信力
然而,美歐日央媽們目前擴大QE受到限制,並非害怕擴大貧富懸殊這一類道德問題(雖然貧富懸殊持續擴大,已經由社會問題提升到政治問題,多國的激進政團已有能力問鼎執政權,正是一例),而是能夠供央媽們持續購買的資產已經選擇無多。瑞士負利率國債年期已經擴大至50年,日本亦到了15年,我不認為政府會因「借錢有錢收」而停止印鈔買債;反之,任何人發現借錢不用付利息之餘,還有錢收,一定義無反顧的發更多債。那麼是甚麼原因令央媽不敢再擴大QE呢?
拿日本作例子,自安倍經濟學展開以來,日央行大規模購買日本國債,當地保險公司和銀行間之每月國債交易量,已經由2012年前平均的60萬億日圓持續下跌到目前的20萬億日圓。換句話說,整個債券市場已幾乎給日央行買起,日本股市的ETF市場亦有相類似情况。長此下去,私人企業會停止買賣國債,而國債就只剩下政府和央行左手交右手,這樣會嚴重破壞央行的公信力;另外,銀行在投資國債無利可圖下,放債變得進取,卻變成不良貸款,進一步影響銀行體系穩健。日本的情况,放於歐美皆準,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近期歐洲銀行股價屢創新,意大利政府又計劃出資挽救銀行,就是QE太多的副作用。
股市短線倘續升 加短倉對冲不猶豫
因此,雖然美國就業數據逞強,短期利好投資氣氛,但我認為歐洲銀行體系不穩,中線不利股市,特別是銀行體系鐵鎖連舟,一家大型銀行出現財困,一定牽連其他銀行,導致信貸緊縮(Credit Crunch),令股市大跌。所以,在我講過不能完全清倉手持現金的情况下,沽空股市指數期貨,是對沖歐洲銀行體系風險的方法。至於是否所有的資產都進行對冲,我目前還是Net Long,但如果股市短線持續上升,我一定毫不猶豫增加短倉,向market neutral進發。簡單點說,趁高位出貨的大方向是沒有改變的。
■最新一集「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周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收看最新一集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45144.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662&issue=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