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新工場:投資孵化器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4874.html

篩選最好的產品和項目,給創業者帶來更多的增值服務。

10月,創新工場上海基地正式宣佈啟動,李開復同時在微博上發出了第三期助跑計劃的邀請。此前的一個月,創新工場宣佈完成首隻美元基金的募集,募集 1.8億美元,以紅杉、IDG為代表的頂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都參與其中。而另一隻人民幣基金也即將完成,預計募集7億元人民幣。

李開復的個人號召力以及「天使投資+全方位孵化」的獨特模式,令創新工場從一亮相就成為投資界和產業界的焦點。據瞭解,創新工場成立以來,兩年間已經審閱了超過2500個項目,投資孵化了39個項目和公司,投資金額超過2.5億元人民幣,投資企業價值接近30億元人民幣。

當今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想在中晚期投資獲利的人太多,早期投資太少。創新工場是中國第一個模式獨特的、專注早期投資的機構,他們有戰略、有文化、 更不缺錢。用系統化的方式篩選項目,從產業鏈到生態體系,圍繞著早期投資做了很多的這種細緻的工作,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以及云計算四大領域佈 局,嘗試去篩選出優秀的企業。

創新工場的成員不是VC出身,投資上沒有太多投資經驗,不能做中後期項目。但是創新工場的成員很多是高科技大公司出來的,對科技的把握和展望有更深的領悟和瞭解,因此會對業界的戰略做一些分析,然後根據這個分析來做最合適的投資。

孵化器模式如同一個價值窪地,幫助很多大學生和優秀的年輕人創業。而在此過程中,工場還會幫助創業者招聘人才,管理團隊等等——在TMT的領域人才 至關重要,這些人才不僅僅包括創業者還包括高水平的工程師,工場能夠提供這種增值的服務,而不是僅僅是傳統風險投資「錢的概念」。

也正是由於定位有所不同,很多像紅杉、IDG這樣的機構都投了創新工場,「後期會更多的合作一些項目。我們覺得需要更多的一些孵化的工作,可能會推 薦給他們,他們投過的一些很好的項目我們可能做第二輪或者是第三輪投進去,就是做投資也需要一個生態體系。」IDG一位合夥人這樣和記者表示對工場的認 可。

畢竟創新工場是一個投資機構,在李開復之外不得不提到另一個靈魂人物,汪華。

汪華的名字在斯坦福校友裡頗具影響力,尤其是在斯坦福的創業圈;同行對汪華的評價都是非常聰明勤奮:「很多極其極客的技術你問他,他全都一清二楚,VC圈的一個神人。」而李開復更是直言,汪華是個天才。

他的確是個出了名的大忙人和工作狂,經常都往返於各地出差,一週只會在創新工場出現「那麼幾次」,即使週末也經常在工作。對於他來說,手機和郵件大部分時間形同虛設,他很少接電話和看郵件,不過這些似乎是汪華身邊的人早就習以為常的事。

但是接近汪華的人都會發現,他有一些很明顯的習慣和特質,比如在跟人交流的時候,他總是用耳朵衝著對方,頭微低,時刻都在保持著傾聽和高度思考的狀態;他在微博上很少講話,但是會在知乎上非常系統地回答關於產品的問題。

其實對於汪華來說,創新工場的模式,他一方面是工場主要負責投資的創始合夥人,另一方面,他更像是整個創新工場孵化項目的「大產品經理」,把控工場的產品關,而這完全來自於他對產品和技術的極度熱愛甚至偏執。

汪華曾在一條微博上寫道:學鏞看到我用HTML5寫的手機應用非常驚訝,沒想到你還coding。其實我覺得這是早期投資人的本分。如果一個新趨勢 和技術不能自己精通瞭解,其能力和限制,用戶需求,怎麼能比VC更早地發現機會?我能更早地認識到android的潛力也是對這個系統行業的瞭解。只有自 己也有能力做出成功的公司才能投資輔導其他人 —— 據創新工場投資經理張亮透露,這個html5 的手機遊戲網站汪華只用了兩個週末的下午,日活躍用戶數萬。

對於產品,汪華的理解要比很多創業者深入。很多關於產品的問題,他都有一套系統性看法。比如他堅信,創業公司應該在有限的資源和機會時間窗口內,用 很短的時間先把產品做出來,快速讓產品去見市場,把路摸出來。而一旦過了這個階段,有了一定的用戶群體,用戶反饋也還不錯,就要專注的重點投入,做到極 致,這個過程中不能有容忍的心態,不能容忍用戶體驗不好,不能容忍產品有BUG,要跟0.01秒的較真,跟0.1K來較真,把自己化身用戶,做到極致。

此外,他更會樂此不疲地引導創業者或產品經理,如何更快地獲取新知:首先是廣度使用,使用這個領域所用的產品,相關產品,上下游產品,然後深度使 用,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變成他的資深用戶;其次是在產品內外瞭解用戶,和這些產品的用戶交流;第三分拆產品機制和特性,這一步一定要最後做。另外有個技巧 是按產品演進分析,一個產品的最終形態往往非常複雜,像facebook 或mmorpg,但他的早期版本往往是表現了最核心的部分,思考他是為什麼,如何一步一步變成現在的樣子;第四當有了足夠的瞭解後,可以和這些產品的團 隊,其他相關人士廣泛交流。

汪華曾說,斯坦福和Google的經歷,讓他明白了中國互聯網的生態狀態,瞭解創業環境的艱難。當下的他,更專注產品和創業者的需求,更多的是為改變這樣的現狀而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