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綠大地:沒有成本的欺詐上市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16/100338978_all.html

在資本市場影響極為惡劣、被稱為「銀廣夏第二」的「綠大地」案結局令市場譁然。

  在最近一次通氣會上,證監會相關負責人稱,云南綠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002200.SZ,簡稱綠大地,現稱*ST大地)是一起典型的上市公司欺詐發行案件,案情重大,性質極為惡劣。

  根據證監會的調查,*ST大地當事人被認為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偽造銀行單據、虛構銀行交易、篡改財務資料、內幕交易等行為。

  但12月初,*ST大地收到的刑事判決書卻令市場咋舌:昆明市官渡區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以欺詐發行股票罪判處*ST大地罰金400萬元, 約為其IPO募集資金的1%;以同罪名,公司原董事長何學葵和公司原財務總監蔣凱西兩人被判三緩四,其他兩名當事人分別被判二緩三,一名當事人被判一緩 二,所有案犯均被當庭釋放,無人獲實刑。

  昆明市官渡區法院的判決,在量刑上最大限度對*ST大地進行了從輕發落。騙子公司從投資者手中圈走3.46億元之後,做局者全身而退,罰金由上市公司——實際由全體投資者承擔。

  在判決發佈前半個月,*ST大地發佈公告,稱與云南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云投集團)簽訂股份轉讓意向協議書,這家理應退市的公司,搖身一變受益於徹底的重組。

  表面上看,這樣的結局可謂皆大歡喜——投資者因上市公司偽造報表,股價下跌造成的損失,因重組方注入資產、股價上漲獲得了補償。云南省則保住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資格。

  但究其本質,*ST大地案因A股市場無法退市的缺陷而扭曲,最終欺詐者全身而退,製造了巨大的道德風險。讓違法者違法沒有成本,這不是在保護投資者利益,而是加劇了市場不公。

  *ST大地理應退還募集資金、直接退市。

欺詐上市

  2006年11月,綠大地首次上會被否。2007年10月,該公司二次過會,兩個月後登陸深交所,成為云南省首家登陸中小板的民營企業。憑著虛假的業績,綠大地發行2100萬股,發行價16.49元,融資3.46億元。承銷商為聯合證券,保薦人為黎海祥、李迅冬二人。

  作為「云南省最大的綠化苗木種植企業,云南省惟一一家國家城市園林綠化施工一級資質的企業」,綠大地的「業績」光鮮亮麗。據其招股說明書中的數 字,2005年和2006年,營收同比增長分別達8%和21%,淨利潤的同比增長分別達11%和26%。從2007年上半年的業績來看,該公司業績發展呈 現良好勢頭。董事長何學葵是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理事、昆明市政協委員,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

  2009年之前,該股受到多只基金的青睞和追捧,2008年1月,該公司股價一度沖高到63.88元的最高點。

  然而,一次巡檢卻意外揭穿了綠大地的畫皮。2009年8月,云南證監局發現綠大地在業績、資產和關聯方交易等方面存在重大虛假信息披露。 2010年3月份,證監會決定立案稽查。調查組經過5個月的實地調查,積累長達數百頁的調查報告和各項證據,認為綠大地及相關當事人涉及虛增資產、虛增收 入、偽造銀行單據、虛構銀行交易、篡改財務資料、內幕交易等。

  根據證監會披露,2004年至2007年6月,綠大地利用其控制的多家公司,採用陰陽合同等方式虛增資產;以虛構銀行回款的方式虛增收入;以虛 增資產、虛假採購的方式將資金流出,再通過其控制公司將資金轉回的方式虛增銷售收入。調減後,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在招股說明書中,綠大地虛增2006年末 銀行存款,虛增金額佔貨幣資金期末餘額一半以上。另外,綠大地在首發上市之前還偽造了云南省工商局證明。

  多位接近調查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綠大地的造假方式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簡單粗暴型」,另一種是「製造資金循環型」。

  前者如以老客戶的名義虛構合同。如一家名為生態技術的公司,在與綠大地銷售合同中使用的公章與其年檢資料中的公章不一致。生態技術公司負責人稱,該公司不認識銷售合同中的乙方代表,也沒有使用過合同中的公章。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其它客戶身上,如昆明匯豐花卉園藝有限公司和萬子紅公司。

  2004年,綠大地對五家供應商發生了數千萬元的採購和支付。但在其提供的會計憑證中,通過支票付款的只附有支票存根,無銀行轉賬回單,且其中有一半的支票存根上填寫的收款方與銀行實際資金去向不一致。

  2009年,綠大地向數十家供應商採購過億元,但其中數千萬元資金的去向與支票收款方不一致,一部分資金流向綠大地賬外銀行賬戶。

  此外,綠大地還通過實際控制的天綠園藝、世紀光大等28家公司製造資金循環。操作方法是,綠大地以土地款、灌溉系統工程款等各種名義轉出資金,利用控制的賬戶流轉資金,最終回到綠大地,導致付款方與銷售客戶不符。

  2011年5月後,綠大地被戴上ST帽子,改稱*ST大地。

從輕發落

  證監會認定,上述行為涉嫌構成《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中的欺詐發行股票罪。

  2011年8月,*ST大地收到了昆明市檢察機關的起訴書。公訴機關認為,綠大地為達到上市發行股票的目的,由何學葵、蔣凱西、龐明星共謀、策 劃,趙海麗、趙海豔積極參與實施,在招股說明書中編造重大虛假內容,發行股票,數額巨大;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嚴重損害股東或者 其他人利益。行為觸犯《刑法》相關條例,應以欺詐發行股票罪、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追究刑事責任。公訴機關指控上市前綠大地公司虛增資產7011萬元,收入 2.96億元,上市後虛增資產2.88億元,虛增收入2.5億元。

  9月6日,綠大地案在昆明市官渡區法院進行了審理。三個月後,*ST大地公告該公司收到官渡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市場譁然。

  綠大地及五被告僅被認定犯欺詐發行股票罪,公司被罰400萬元,五當事人領到緩刑判決書。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未獲認定。截至12月13日,無人提出抗訴,判決生效。

  「判得太輕。首先,400萬的罰款最終將由所有股東承擔,個人一年牢都不用坐,只是不能再當董事,持有的股權也沒有受到影響。其次,違規信息披 露罪應該成立,上市之後幾年的定期披露包含了2007年的虛假成分,實際上也認定了上市之後仍在造假。」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彭冰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 示,「欺詐上市的判刑有越來越輕的趨勢。當年紅光實業(600083.SH)的造假者被判三年,是實刑。最近通報的江蘇三友(002044.SZ)涉嫌欺 詐發行,卻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責任追究得不夠,造假就沒有什麼成本。」

  由於此案證據確鑿、鏈條明晰,判決結果引起了一些監管人士的困惑:在地方保護主義干擾下的證券市場監管,如何確保到位?

  官渡區法院宣判十天後,證監會召開媒體通氣會,介紹對綠大地的調查情況,詳述了未被一審判決認可,甚至披露了起訴書中未提到的涉嫌犯罪內容。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調查中證監會發現綠大地存在以下涉嫌犯罪行為:一是涉嫌偽造、變造金融票證。2005年至2009年,為配合虛增資產、採 購、收入,綠大地偽造了近百張銀行單據。二是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公司印章。首發上市之前,綠大地偽造了云南省工商局關於綠大地前十大銷售客戶、供應商 的工商信息證明;偽造了云南生態技術有限公司等公司公章,用於虛構銷售合同、虛增收入。三是涉嫌隱匿、銷毀會計資料。在調查期間,綠大地隱匿、竄改100 多筆財務憑證,涉及金額上億元,並設立賬外賬。

  據此,綠大地利用其控制的公司或銀行賬戶虛構採購流出資金,虛增收入累年經鑑定達到3.5億元。那麼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為何未獲認定?

  判決書稱,據最高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六條第二、三項的規定,虛增資產和虛增利潤達到當期披露 資產總額和利潤總額的30%以上時,應予立案追訴。但公訴機關認定的虛增數額達不到這一標準,因此不能以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追究被告單位及五被告人的刑事 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官渡區法院僅強調立案追訴標準的二三項,忽略了第一項,即「造成股東、債權人或者其他人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累計在五十萬元以上的」,便可予以立案。

  「一來這是關於立案追訴的標準,不是量刑的標準,法院判決不應依據這個;二來即便按這個規定,也是達到其中一項即可,沒有理由只看二三項。」彭冰說。

  但所謂的直接經濟損失,因為綠大地及時的「重組」而「彌補」。

歡喜重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家理應退市的公司,已然成功重組。

  11月18日,一審判決的半月前,*ST大地發佈公告,與云投集團簽訂股份轉讓意向協議書。云投集團是目前云南省內最大的投融資集團,也是惟一 的省屬綜合性投資公司。這家云南國資巨無霸以每股9.16元的價格,從何學葵手中取得了*ST大地19.86%的股份。停牌前*ST大地股價收於 14.66元。

  這樣的「和諧」處理方式似乎皆大歡喜。表面上,投資者因上市公司偽造報表,股價下跌造成的損失,因重組方注入資產,股價上漲獲得了補償。但實質上,它利用A股市場長期無法真正實現退市的扭曲現狀,加劇了市場不公。

  長城證券併購部總經理尹中余分析道,首先審批制仍在抬高上市隱形成本,「殼」被視作資源,因此地方政府都有保殼意願,一如十年前銀廣夏神話破裂之時,地方政府亦不惜血本保殼。

  其次,是為了給證券市場維穩。「云投不接的話,股民早就爆發了。一旦云投拿出最好的資產去接,股價掉不下來,民憤就平息了。如果不讓重組直接退市,法院還敢輕判當事人嗎?」尹中余反問。換言之,重組消解了資本市場投資者對違法行為的硬約束。

  一位市場人士分析,云投集團之所以勇於接盤,也不排除當地官員在其中存在利益。「許多地方官員自己也炒股。重組帶來獲利,這是主要動力。」

  「從市場效率出發,*ST大地還能救活,給市場的信號就是違規成本非常低。」尹中余反對以重組來「挽救」*ST大地的方案。「這是一種變相的放 縱。為什麼多年來上市公司出了這麼多問題都沒真正追究責任?因為有買殼賣殼支撐著。造假者本該人人喊打。如果爛公司都可以變金鳳凰,哪個投資者會在意風險 和業績?價值投資理念徹底崩潰了,才會出現以炒作重組為特長的明星基金經理。」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陶雨生說:「退市目前沒有法律依據。未發行的可以退錢,已發行的不知道怎麼辦。或許此案正是改革契機。」

懲戒中介

  失職的中介機構是造假的共犯。如果沒有投行、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產業鏈式的扶持,赤裸裸的造假者就無法大搖大擺地上市。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證監會正在醞釀對綠大地上市中介機構及當事人的行政處罰,可能近期就會公佈。

  2007年綠大地融資3.46億元,保薦人聯合證券(現華泰聯合證券)獲得了1700萬元的承銷費用。

  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認為,華泰聯合未對主要客戶、供應商盡職調查,未按規定編制、保存相關工作底稿等,違反了監管機構對保薦人的要求。

  2010年7月,因發現綠大地披露違規、重大會計差錯和年報多處錯漏,深交所認為黎海祥、李迅冬作為保薦人,未能勤勉盡責地履行持續督導義務,違反了《股票上市規則》及《中小企業板保薦工作指引》相關規定,對二人處以通報批評,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

  在證監會網站中可查詢到,黎海祥、李迅冬二人現仍在華泰聯合證券擔任保薦人。

  「目前還沒接到關於綠大地事件的處罰函。首先應該承認我們的保薦人確實有責任,我們的內部管理確實需改進。」華泰聯合證券相關負責人承認。

  但他話鋒一轉,稱保薦人不知情。「在2007、2008年,保薦人的行業要求和現在不一樣。企業刻意造假,把中介都裝進去了。另外,會裡講放鬆管制,加強監管。既然綠大地也是發審委通過的,那為什麼其他環節不追究?抓住一兩個保代,能解決什麼問題?」

  有監管人士透露,四川天澄門律師事務所未對綠大地提供的客戶及供應商的工商信息證明進行全部核實,也未在法律意見書中予以說明,另外對部分土地使用權的取得過程未進行核實,同樣不符合證券法律業務規定。

  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則未對部分銀行賬戶進行函證、未真實完整編制工作底稿等行為,不符合有關規定。

  中和正信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對發現的銷售回款及關聯方存在的異常情況未追加進一步審計程序,也屬違規行為。如中信正和會計師在對綠大地 2009年半年度苗木銷售收入進行符合性測試時共抽查驗證了十幾個客戶十幾筆銷售憑證及其回款記錄,均記載付款人名稱與客戶一致,未見異常。而相關調查人 員根據會計師的抽驗記錄對上述憑證進行逐筆核對,發現一半客戶的憑證對應付款人名稱與銷售客戶名稱不一致,佔三成。

民事訴訟

  「接下去要看民事訴訟。」彭冰認為,該案民事訴訟勝訴的可能性很大。

  「在美國法律體系中,一般由投資者、股東發起集體訴訟,要求造假公司及責任人對欺詐行為帶來的損失進行賠償。」一位在中國證券監管部門、華爾街工作過的資深律師表示。

  雖然中國尚沒有集團訴訟途徑,但已有律師積極通過各個途徑向股民發出信號,徵集願意起訴*ST大地的原告。

  北京未名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洪明就是其中一個。截至上週四,他所在的律師團徵集到十餘名願意索賠的投資者。

  廣東的一位股民張先生在2010年1月認為綠大地「業績好」,分三筆買入了萬餘股,4月認為「走勢差」又分三筆悉數賣出,期間股價下跌約6元。 他今年才知道綠大地造假暴露,認為刑事判決太輕,沒有威懾力。他認為,2007年12月6日為綠大地虛假陳述的實施日,2010年3月18日為虛假陳述揭 露日,在此期間買入並在2010年3月18日及以後賣出或繼續持有的投資者,都可索賠。

  可索賠損失由三部分構成:投資差額損失、佣金和印花稅損失、利息損失。

  張洪明認為,*ST大地嚴重侵害了投資者的知情權,構成證券虛假陳述。截至2010年3月17日收盤時仍然持有*ST大地股票並受損失的投資 者,可以*ST大地違反《證券法》及相關法律規定,在招股說明書中編造重大虛假內容、及2007年度、2008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虛增資產和虛增收入,構成 虛假陳述並致使其遭受損失為由,提起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訴訟。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訴訟啟動需具備前置條件:即證監會或財政部等有權機關對虛假陳述行為人作出行政處罰,或者虛假陳述行為人被法院認定有罪,作出生效刑事判決。

  證券民事訴訟包括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類型,目前法律大都規定的比較原則化,只有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有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作為實踐操作的 具體準則。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訴訟的前置程序規定可以有效解決原告舉證難的問題,為法院對虛假陳述行為作出判斷提供參考依據,也可以防止濫訴現象。但隨著有 關法律規範的完善,司法實踐的成熟,到一定條件下取消前置程序是大勢所趨。

  證監會也正在準備對之做出行政處罰,「我們正在等待正式的司法文書,以便逐項確認各類事實和數據。刑事執法和行政執法之間,在認定事實數據上有很大的出入。我們要逐項核對,然後確認,再做出行政處罰。」一位相關部門負責人士稱將依法嚴懲*ST大地。

  一位法學教授表示,檢察、公安、證監會各部門之間鑑定的事實數據不一致,恰恰體現了制衡,這在各國都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也是之所以設置不同執法機構的原則。

  「證監會近期嚴厲打擊證券市場欺詐上市、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集中通報稽查結果,讓黑幕暴露在陽光下,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國家加強監管、規範 證券市場的決心。積極意義值得肯定,但證券稽查乃至整個證券市場的氣象是否會自此煥然一新,並不能據此妄下判斷。證券市場的規範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完 善相關制度並堅持執法。」張洪明認為。

  財新《新世紀》記者鄭斐、范軍利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