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un4.com/article-39-1.html
香港,一個彈丸之地,一百多年間從小漁村變成今天國際大都會,實現了一個經濟神話。在這個重視資本主義的社會,自然少不了一群以雙手構建社會的企業家。他 們的名字,印落在一條條街道上,展現他們的成就,陪伴這個城市的成長。以下筆者將與各位讀者談談數條街道背後代表的人物,以及他們為這地方作出的貢獻。
街道: 修打蘭街
代表人物: 湯馬士‧修打蘭
創辦企業: 匯豐控股
談 起匯豐,大家可能會想起昃臣、史提芬、施迪,因為香港匯豐總行已有相關的紀念物品( 昃臣---皇后像廣場放置了其銅像,史提芬---總行門外開口的獅子銅像,施迪---總行門外閉口的獅子銅像)。不過,較少人會想起修打蘭與匯豐的關係。 其實,修打蘭是一名航運業人物,他是英國當年最大航運公司---半島及東方輪船公司( 或稱鐵行輪船公司,即P&O) 的職員,協助公司在港創辦黃埔船塢。後來一群印度商人欲在港設立銀行,但只計劃讓香港商人持有少量股權,這令修打蘭頗感不滿。他希望本地銀行由本地居民擁 有,所以決定自行籌組一間銀行。經歷多番努力,修打蘭終於得到各界支持,成立匯豐銀行。後來他重投航運界,最後成為P&O的總裁。他由對銀行業一 曉不通到成為世界著名銀行的創辦人,這份自學精神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修打蘭的畫像
街道: 希慎道、利園山道、利東街、利南道
代表人物: 利希慎
創辦企業: 利希慎興業、希慎興業
後人創辦企業: 電視廣播
利 希慎及其父親靠鴉片買賣致富(當時鴉片買賣在本港屬合法生意),因此後世對他的評語可謂好壞參半。不過,自政府立法禁止鴉片買賣後,利希慎家族便終止相關 業務,轉而發展手持的大量銅鑼灣土地。隨著利希慎和子女的努力,銅鑼灣漸漸發展成一個集消閒娛樂和商業辦公於一身的區域,而利園、利舞臺等的興建更大大提 高了銅鑼灣的知名度。到今天,銅鑼灣已是一個世界知名的地方,部分街道鋪位的呎租更超越中環,成為世界之冠。不管怎樣,銅鑼灣的興旺利氏家族絕對功不可 抹,但他們的成就還不止於此。利孝和與邵逸夫、祈德尊攜手創辦電視廣播,推動本地免費電視的發展。利國偉由低做起,終成為恆生銀行董事長和恆昌(即今天的 大昌行)董事,推動本地金融業、汽車業和食品業的發展。這些街道代表的不只是利希慎家族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遠見。
街道: 遮打街、吉席街
代表人物: 保羅‧吉席‧遮打
創辦企業: 香港置地、香港電燈、天星小輪、香港九龍倉、香港賽馬會
遮 打爵士由印度來港,最終成為香港史上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並獲冊封為爵士。在當時英國人高人一等的社會下,一名非英國裔人士能獲封為爵士實在是很難得的。 提到遮打,筆者想到的是他的眾多第一。遮打為香港進行了第一次填海,他又創辦了香港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他的公司興建了當時本港最高的建築物---聖佐治 行,又創辦了香港第一家電力公司。不過,遮打一生中最愛的公司應是香港置地。他創辦香港置地,並藉此大力發展中環。如果說,銅鑼灣是利希慎一手建立的,那 麼中環便是遮打創造的。筆者有時會想想,倘若當年他看中的是堅尼地城而非中環,那麼今天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可能便有所不同。除了商業上的成就,遮打對下一代 的培育也作出很大貢獻。他捐錢興建了香港大學學生會大樓,又收下了兩名徒弟何東和裘搓。或許受到他人生態度和處事的感染,兩名徒弟後來也相當傑出。何東成 為四大家族之首、香港華人首富,而裘搓成為一代股壇教父,曾擁有均益倉。至於裘搓獎學金,相信很多學生都聽過。
街道: 壽臣山道西、壽山村道
代表人物: 周壽臣
創辦企業: 東亞銀行
周壽臣,一名在政治、商界同樣獨當 一面的人物。提起周壽臣,一想到的便是那張經典的留美學童的照片,照片中還有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等人。周壽臣的政治生涯雖然一波三折,但是最終仍成為袁世 凱的大將,可謂袁的左右手。年過半百,周壽臣原打算回港靜靜過下半世,但卻受到港英政府重視,先後被封為太平紳士和爵士,在港英政府中擔當重要職位。不 過,周壽臣對香港商界作出的貢獻更大。他與李冠春、李子方、馮平山和簡東浦攜手創辦東亞銀行,打破外資銀行壟斷本港金融業的局面,也向外國人證明了中國人 的能力,證明中國人一樣能建立與外資銀行質素、水平相等的銀行。常聽很多人教導,人要在艱苦的生活下堅持。暴雨過後,總會見到彩虹; 黑夜過後,總會見到陽光。周壽臣用他的人生,證實了這句話,也為自己、為香港,寫下輝煌的一頁。
清政府「留美幼童」(圖片來源:360doc.com)
街道: 嘉道理道
代表人物: 埃利‧嘉道理、依里‧嘉道里
創辦或擁有企業: 中華電力、香港上海大酒店、山頂纜車
嘉 道里,一個低調但對香港有重大影響力的家族。每當提到嘉道理,筆者便立刻想起他們為公義而創業的精神。嘉道理兄弟來到香港後投靠沙遜家族,在沙遜洋行任 職。一次依里‧嘉道理代表公司到中國公幹。到達後,當地正出現嚴重瘟疫。為了員工健康和公司著想,依里‧嘉道理在未經沙遜同意下使用了公司儲存在倉庫的消 毒藥水。此一決定換來被沙遜革職的下場,依里‧嘉道理相當不滿,決定以法律方法討回公道,可是正義在那次事件得不到伸張,依里敗訴。這次經歷促使了他創業 的念頭。後來他與兄長埃利‧嘉道里創業成功,難得的是家族都熱心公益。嘉道理家族在香港、上海等地興建多所學校,希望小朋友(尤其是少數族裔人士)能受教 育。他們又興建嘉道理農場,而賀理氏‧嘉道理更推動新界新移民和農民養豬計劃,相信很多老一輩的新界居民都聽過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嘉道理家族艱苦努力的創 業,加上「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行為,照亮了香港。
不知是否有讀者覺得筆者經常談企業家? 不管怎樣,筆者覺得企業家能以雙手建立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他們必定有過人的膽色、遠見和毅力,這實在很值得大家學習。或許有人會說他們是「奸商」,不 值得學習。對此,筆者覺得世上沒有人是完美的。即使是歷史偉人如林肯、邱吉爾,他們都定必有缺點,只是大家多著眼於他們的優點。只有認清別人的缺點,學習 別人的優點,這樣才令自己得益。最後,筆者相信大家只要堅持和努力,一定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