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李寧的重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ct.html

20118月,李寧2011年上半年財報發佈,截止2011630日,李寧牌營收同比下滑4.8%,利潤同比下滑45.6%。李寧換標一週年的這份答捲著實有些意外,不禁要問,李寧怎麼了?!

2010年,有媒體曾經這麼盛讚李寧:「李寧作為國產品牌,已經打破了國際品牌在中國的市場壁壘,擁有了重排座次的實力。」日曆剛剛翻過2010年的最後一頁,有媒體以:「李寧公司迷途 輝煌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為標題報導李寧,20117月,國內兩家知名雜誌雙雙把鏡頭聚焦李寧,21世紀商業評論的封面文章是:《李寧進與退》,環球企業家的封面文章是《李寧驚夢》,紛至沓來的媒體們試圖責問、追尋和解讀這間著名企業,在過去發生了什麼?將來會怎麼辦?

 

主動求變

重新回到2010年。這年李寧公司成立20週年,李寧選擇了換標,組織架構調整,經銷商整合等一連串運營方向調整,試圖為李寧的新一輪增長奠基鋪路。

換標和「李寧90後」的終端廣告讓李寧公司的品牌推廣策略飽受質疑;組織架構的調整則事後引發了李寧高管離職風波;經銷商整合頗讓為數不少的小型經銷商甚難理解,同時不少媒體、機構質疑李寧的聲音甚囂塵上,一會說李寧定位模糊忽略7080後,一會又說找林志玲代言的娛樂化方向不靠譜、一會又說搞房地產不重視體育用品,一會又說產品漲價了失去三四線市場,眾說紛紛。

在檸檬們為李寧擔憂的同時,李寧人對自身的問題進行了深層的認識,李寧先生在致員工的信中這麼寫道:中國市場以及行業競爭環境的變化促使李寧公司走上了一個「改變的時代」。在未來2-3年 的持續變革中,公司業績因此發生的短期波動、或因此產生的負面壓力、或因業務整合舍此取彼的種種「陣痛」,是公司必須支付的變革成本,我們主動求變,打破 成規,為了追求更清晰的戰略定位,將在品牌管理、體育營銷、產品設計、渠道優化、運營體系、人力資源等方面逐步去建立起品牌的核心競爭優勢,從而完成從 「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轉變。或許可以這麼理解李寧的新口號Make the change,是李寧人自己向自己發起的挑戰,突破自我,求索進取之道。

 

渠道增效

8000多家店,年銷售80多億,從坪效看,李寧的坪效在國內體育用品品牌裡首屈一指。但尚有不少提升空間。李寧有1700個單客戶單店加盟商,單客戶單店大多數空間形象無法達到標準店的陳列水平,銷售服務水平亦低,很難進行商品的及時歸併和降解,貨品周轉速度慢,整合和幫助這個群體競爭力、銷售業績的提升的是李寧渠道競爭力提升的動力之一。李寧CEO張志勇表示,李寧計劃推進大的經銷商收購小型經銷商,或者由小型經銷商聯合起來運營,以規模化來提高運營的專業度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推進的速度約每年500~600家。

另外,李寧約有40%的店舖採用的上一代空間形象,同樣屬低坪效店舖範圍,將這些店舖進行空間形象升級亦是李寧渠道競爭力提升的動力之一。張志勇先生在接受某媒體採訪時披露,2012年,李寧將主推第六代空間形象,大面積整改,樹立新形象。此外,從李寧三大區的銷售收入佔比情況來看,發現南區銷售佔比遠低於北區,亦低於東區,而安踏的三大區收入卻較為均衡,顯然李寧品牌在南區的渠道數量和市場佔有率並不高,李寧的三大區以事業部模式運作之後,進行一項 「城市經理制」的新變革,即李寧公司的銷售代表直接管控零售店的銷售情況,對訂貨、運營分析、庫存進行負責,而之前,大多數區域,李寧是透過分銷商來管理零售店,此舉應該是李寧由批髮型組織向零售型組織的重大轉變。

最後,李寧的海外佈局也不可忽略,2010年,李寧的鞋服在西班牙的銷售就超過600萬歐元,而通過電子商務巧妙的全面進軍美國市場亦將進入收穫期。前一段時間,李寧的合作夥伴L-Fashion挖走了Nike在法國的銷售經理引發國內外媒體的競相猜測,據披露,20111月,李寧與芬蘭L-Fashion集團簽署了一份長期合同,首期年限為14年,L-Fashion負責李寧牌在奧地利、德國、瑞士、法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芬蘭、荷蘭和俄羅斯九個國家銷售和部分產品樣式的設計。

 

田徑新領地

曾經有媒體批評李寧,說李寧把中國奧委會領獎服的贊助機會留給安踏了,把體育頻道出境贊助的機會留給361度了,把NBA的 籃球資源錯失給匹克了,這個空當的分神,讓李寧和閩系品牌的距離縮短不少。的確,從營銷策略看,李寧似乎有點步伐不夠穩當,過猛烈的把原有的營銷計劃讓道 於換標和品牌重塑。此外,李寧亦認識到,賽事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如果扎堆營銷,勢必被淹沒,效果未見得能有理想的收效。李寧需要一個獨闢蹊徑的機會,從而得到錯峰成長的機會。2011年,姚明退役,NBA停擺,籃球場的營銷效果明顯縮水。在大型賽事資源上遜於晉江品牌的時候,李寧在田徑賽場上建立起一塊不小的自留地。這塊被國內其它對手所忽略自留地,或將成為李寧營銷資源的一大富礦。短跑名將鮑威爾、田徑女皇伊辛巴耶娃、「標槍小貝」托希爾德森、津巴布韋短跑選手恩格尼、埃利特里亞國家田徑隊都是李寧公司旗下資源,明年,也就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將是他們全線爆發的機會

  

或已先行?!

8月份,特步公佈上半年業績顯示,收入和利潤均同比增加25%,但其存貨金額高達8.87億元,增幅為92%,上半年平均存貨周轉日數從46天升至81天。特步副總裁吳聯銀表示:「不斷增加的庫存正在佔用公司人力、物力,也使公司的成本增加,整體利潤降低。」

10月份,安踏管理層披露其2012年二季度訂貨金額增長,將低於首季度15%的幅度,未來半年至1年內,行業亦會充滿挑戰,已難以保證2012年三、四季度訂貨會成績。另外,安踏早前計劃於明年淨增600800間店舖,如今也可能因增加關店數目,而向下調整。

2011年上半年匹克存貨為4.09億元,同比增加41%10月份,匹克宣佈2012年第二季訂貨會結果,訂單金額較2011年同季訂單增長9.5%。匹克公司CEO許志華說:「匹克主動求變,改變增速論英雄的傳統觀念,是為了贏得未來。」

如果說之前李寧的問題是管理層的種種不是或決斷出錯,那麼對於眼下體育用品行業的問題集體爆發又當是何原由呢?庫存增加,增長放緩,價格戰愈演愈烈,行業進入轉折期,李寧只是過早的成為媒體的焦點罷了!

中報數據顯示,20116月底,李寧已經建立191家工廠店,佔總銷售的比例達10%,而李寧計劃年底工廠店數量達到240家,銷售比例佔到總銷售量的15%2011年上半年年報顯示李寧存貨為9.92億元,加上回購了3億元庫存,李寧工廠店店均流水為40萬元/月,如此算來240家工廠店一年可望消化11億之多。李寧回購的存貨,以及加盟商沒有執行的訂單有望在1年左右的時間消化完畢。李寧的工廠店建設進程已經過半,而這個時候,李寧的對手們的工廠店建設才剛剛開始,迫於壓力正在用大把的正價店消化存貨,甚至有些品牌的直營旗艦店直接淪為加盟商的進貨場地。

1988年漢城奧運會李寧從吊環上跌落,2年後,1990年李寧體育用品橫空出世;2010630,李寧換標正式啟動,對於這個偉大的運動員,對於這間企業,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期待。20119月份,李寧的2012Q1訂貨會剛剛結束不久,數據顯示李寧牌訂單數量錄得低單位數增長,大船正駛出淺灘,開始新的遠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