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飲食籽】老舖父子檔 親情調味

1 : GS(14)@2016-01-24 17:09:16

三兄弟的爺爺也是經營餐廳,在印尼推車仔檔起家,身後的仿製車仔檔,代表對家族生意的情誼。



【飲食籽:故味重嚐】籌備這篇訪問,源於去年底一張動人照片,「印尼餐廳1968」老闆之一蔣翹帆(Hudson)上載了一張照片:一個鼻孔插着喉管、神情呆滯的伯伯,和餐廳職員合照,伯伯正是「印尼餐廳」創辦人蔣天羅,即Hudson的爸爸。Hudson的弟弟蔣翹丞(Alfred)說:「爸爸好鍾意食嘢,以前可以自己食一盒雪糕。」不過,年近80的他因中風等病長期住老人院,平日只能從鼻管灌入營養奶,去年底身體轉好,家人在他生日當天,接他返回他一手一腳創立、現由三個兒子打理的「印尼餐廳1968」,更餵他一小口至愛的牛尾湯和雪糕,「佢唔可以成日出外,可以舔到嘢食係好難得。」Hudson說。


蔣爸爸自小在印尼泗水長大,六十年代初輾轉來港後,與太太李桃珍結婚,之後去行船,回港後跟隨父親的步伐進軍飲食業,1968年用行船賺的錢在銅鑼灣恩平道開設香港第一家印尼餐廳,生意極好,引來很多同鄉跟風在同區開店。餐廳於1980年因加租搬到禮頓道,2003年沙士期間每日只得幾百元生意,老闆娘曾考慮執笠。三兄弟自小知道這行業的辛酸及困身,曾發誓長大後一定不做飲食業,但得悉家人打算結束餐廳,還是有點不捨,Alex說:「有啲嘢唔殺到埋身都冇feel嘅。」最後決定接手餐廳,易名「印尼餐廳1968」,與坊間成行成市的「印尼餐廳」區分,保住老字號



太子爺做打雜 送外賣賺「貼士」

說起這家開業近半世紀的老餐廳,Hudson和比他小兩歲的孿生弟弟蔣翹光(Alex)及蔣翹丞(Alfred)懷緬起昔日的時光。三人的童年都在餐廳度過,每天放學直接坐校巴到餐廳,打躉至晚上關門才回家,身為太子爺,理應呼風喚雨,但他們卻說真正身份是大打雜,太子爺只是虛名,「阿爸唔係好理餐廳,成日去玩,阿媽話晒事,佢眼中冇王子公主,我哋自細洗碗、劈椰青、抹枱、送外賣,乜都要做,連檸檬茶都要一包三份飲。」三人年紀相近,感情相當要好,最喜歡結伴送外賣,因為有貼士,「當時好多外國客,叫三百幾蚊外賣,會畀張五百蚊紙話唔使找,我哋就將錢儲起買模型。」甚麼都要做,Hudson惟獨不能處理錢銀,因為有童年陰影:六歲那年,媽媽叫他拿一張一千蚊紙,獨自到對面銀行兌換,雖然只隔一條馬路,但紙幣卻在途中丟失了,Alfred揶揄道:「佢之後企上一樓話要自殺。」說完幾兄弟哈哈大笑。1980年,餐廳夜晚加設當時流行的酒廊,幾兄弟日日寫紙點唱《IQ博士》,「歌手最初見我哋係老闆個仔,點都要應酬吓,但之後日日都點同一首,佢哋索性丟咗張紙,我哋晚晚等極都冇。」現在聽起來幼稚的往事,卻是他們珍貴的回憶。三兄弟的情誼亦在那時植根。長大後三兄弟曾同住,孖仔婚後也堅持搬到附近,他們感情好得幾乎日日見面,又差不多每星期都有家庭聚會,「我哋一家人嘅bonding好強。」Alfred說。



年近80的印尼餐廳創辦人蔣天羅(中),去年生日重回餐廳,親嚐最愛的牛尾湯和雪糕。

攝於七十年代後期的蔣家全家幅。

蔣天羅和太太在六十年代初結婚,婚後行了幾年船才回港開餐廳。



大廚兼任「桃姐」 拿手菜填飽細路

餐廳多年來的大廚,由媽媽早年從印尼請回來的兩名同鄉擔任,一做就幾十年,還負責湊大幾兄弟,可說是他們的「桃姐」。他們憶起充滿童年回憶的菜式:豬肉炒香豆、紅麴米雞湯和印尼糕點,都是「桃姐」小時候常煮給他們的,「全部都係好易整嘅平凡嘢,想快啲填飽我哋班僆仔。」雖然他們說這幾道菜小時候吃到厭,但長大後卻最令他們回味,因為兩名「桃姐」在年前相繼離世,再也試不到她們的手勢。直到九十年代,餐廳仍很旺場,但熟客年紀漸大,越來越少幫襯,印尼人嗜濃味食物,食品不是太辣太甜就是一大堆油,賣相又不討好,不合嘴刁港人口味,餐廳又沿用八十年代的陳舊裝修,吸引不到新客,後期生意一落千丈,「牛肉湯煮出嚟黑色嘅,仲有咖喱牛腦豬腦、炸牛肉乾、辣椒炸牛肺都超好味,但賣相唔得,冇人會叫。環境又污糟,地氈有陣味,見客一定唔會去。成日聽人講如果冇位食飯,就去印尼餐廳啦,因為一定有位。」他們在2003年接手後,重新裝修,貼近潮流,餐單雖然大部份都沿用舊有的,但上述菜式則沒有了,其餘就改改賣相,重新包裝上碟,符合新一代口味,昔日放在門前售賣的糕點,他們也選擇放棄,「好花時間整,但又賣唔到錢,我哋諗要賣得貴過日本cheese cake先有得賺,但咁貴又唔會有人食。」翻新後的餐廳,蔣媽媽仍間中回去幫手,順道與舊客人聯誼,但2013年搬到中環新址後,則再沒有去過,「地區變咗,客又唔同晒,佢覺得冇乜歸屬感吧。」現今的印尼餐廳,裝潢已不是舊日那模樣,客人也不再是那面孔,連食物種類及賣相也不同了,不變的,只有三兄弟對餐廳的一份情意結。



三兄弟自小由母親從印尼聘請回來的兩位同鄉姊妹湊大,算是他們的「桃姐」。

現時餐廳內的雜誌架,由禮頓道舊店的樓梯底士多房門加工而成,也是唯一留下來的舊物。



三兄弟難忘菜式



紅麴米雞湯材料及製作過程超簡單,雞隻斬件用魚露、生抽及胡椒粉醃一小時,再放入混有紅麴米的水煲滾即成。幾兄弟小時候幾乎日日飲,每逢肚餓就入廚房舀或送飯食,下午會搶食雞髀,晚上只剩下煲了一日、質感變粗糙的雞胸。

豬肉炒香豆兩位「桃姐」昔日經常煮來填飽幾兄弟的快捷菜式,將豬肉和香豆加入香茅、檸檬葉、辣椒及甜豉油等醬汁配料,快炒幾分鐘便完成。香豆又名臭豆,是印尼人必吃食材,送飯最開胃,香豆可幫助消化,是腸胃救星,還具有排毒功效,但他們說吃過後,臭味會透過身體的不同部位散發出來,餐廳現已不再供應。

炸雞卷、千層糕、糯米雞令幾兄弟大呼怕怕的印尼糕點,因為要全人手做,不能用機器代勞,餐廳以前賣的糕點都是全家人在家中製作,三兄弟幫忙煲飯,搣雞絲,再搬上爸爸駕駛的客貨車,運回餐廳,由於工序繁複,利錢低,餐廳現在不會再供應。不過一家大細在家埋首製作,卻是個難忘回憶。



印尼餐廳進化史



第一代印尼餐廳,1968年在銅鑼灣恩平道開張,蔣天羅主理。

印尼餐廳於1980年因加租,搬到銅鑼灣禮頓道26號,1986年再搬到旁邊的28號舖位。





三兄弟2003年接手後重新裝修,一洗老套陳舊味,更在店名加上1968,與其他印尼餐廳區分。

現時位於中環的印尼餐廳1968,設計富有峇里風情,與父親經營時的店面有天淵之別。



印尼餐廳1968中環皇后大道中139號The L.Place5樓記者:黃子配攝影:梁志永編輯:李寶筠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24/194628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9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