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比亞迪:裁員通過談判桌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235.html

  這是一場艱難的談判。

 

  8月底,在發佈一份業績大幅下滑的中報後,曾經沐浴在巴菲特光環下的比亞迪,把大規模崗位調整提上了日程。

  但數百名涉事員工,並不認同企業的這一「戰略」。拉鋸戰由此展開,前後歷時50天。

  一度,數百名工人通過建立QQ群的方式組織維權。他們在群裡呼籲去深圳市政府示威,用拉橫幅等方式引起領導和社會關注。倡議得到了上百名員工響應。衝突逐步升級。

  工會沉默。對話受阻。最終,在一些社會力量的推動下,勞資雙方終於坐到了談判桌邊。也正因為如此,這一次衝突收穫了與往常政府強勢「維穩」所不同的結局。

裁員風暴眼

  比亞迪是在2011年8月下旬陷入裁員風暴眼的。

  8月22日,比亞迪股份發佈的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汽車銷量為22.58萬輛,下滑22%,上半年淨利潤較上年同期驟降88.6%。

  一名比亞迪內部員工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條消息:「2011年8月29日,比亞迪汽車銷售所有營銷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前全部尋找生路。」

  2010年,比亞迪定下80萬輛激進的產銷目標,之後瘋狂擴招人員,擴展經銷商網絡。然而,2010年並沒有實現銷量高歌猛進,大量經銷商開始退網,人員調整也成為必然。

  比亞迪計劃為這些「多餘的」營銷人員調崗,安排的崗位主要是第一事業部、第三事業部、綠色公交、電動叉車、職能部等。

  在比亞迪官方的表述中,這是「優化」。為此,比亞迪讓員工限期(9月30日)接受調整,或自謀出路,或選擇辭職,但不談任何賠償問題。

  「被調整」的員工並不買賬。「打個比方,我們本來是唱歌的,你非要讓我們去唱戲,只有底薪,沒有獎金,這樣我們的收入也無法得到保證。這就是逼 我們自動離職。」一名比亞迪的員工告訴財新《新世紀》,「反正到最後,員工自動離職了,公司不用給予任何的補償賠付,公司就勝利了。」

  他們認為,所謂「調整」,只不過是企業無成本裁員的障眼法。按這名員工的說法,假設被裁員工的平均工資為3000元,1000人被裁,參照現行公司「炒人」的補償慣例:N+1(按工齡補償),比亞迪至少為此要多掏出上千萬元。

  對比亞迪來說,這或許確實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調整。

  「產銷量不及國內其他一線品牌的二分之一,銷售人員卻比人家還多很多。」王傳福在9月9日舉行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說,「比亞迪2009年就犯下錯誤,現在的裁員和調整是為過去的錯誤埋單。」

  這些即將被裁掉的員工,顯然不會站在王傳福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對他們來說,拿到一筆法定補償金,是他們的權利。

推動集體協商

  山雨欲來。員工群情激昂,在網上的「集體談判論壇」籌劃一場集體維權。

  一位員工說,「我們想到了微博,想到了媒體,我們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比亞迪真實的另一面。不是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夢想),是break your dreams(打碎你的夢想)。」

  9月1日,勞維律師事務所主任段毅從「集體談判論壇」注意到衝突跡象,要求勞維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密切關注此事」;並要求「必要時考慮給員工提供相應的談判技術支持,爭取促成此事的和平解決」。

  參與維權的年輕工人,也曾試圖求助於勞動部門和司法。但他們得知,「如果訴諸法院,400個人將分別立案。400個案件,一個案件審理一年,就要400年。按每個案子五名司法人員的配置,就需要2000名司法人員。」

  「這樣的訴訟,哪個法院能堅持到把這一系列案子全部審完?」段毅說,「更何況單個的案子,力量沒有那麼大。」

  律師的建議是進行集體協商。段毅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我們在受理了近3000個個案後得出結論:個體工人無法使用《勞動合同法》賦予他們的權利,只有通過集體談判制度,工人們才能作為一個主體去行使自己的權利。」

  於是,100餘名員工推選出20名員工代表。在律師代為起草的《授權委託書》上,100餘名維權員工悉數簽名。

  此後,維權的員工聯名給其上級工會——坪山新區總工會寫了一份書面材料,試圖爭取工會組織出面協調處理此事。

  9月16日,這封書面材料被遞交到坪山新區總工會。「總工會當時沒有給出明確的表態。」段毅說。

  比亞迪的工會組織,則一直保持沉默。

  據比亞迪員工介紹,比亞迪的工會主席由人事經理兼任。一名員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工會所做的,是本來應當由人力資源部門進行的工作,即建議、支持公司的裁員計劃,並為裁員計劃的順利實施竭盡所能。」

  與此同時,律師事務所也給比亞迪發去一封律師函,建議比亞迪接受員工集體協商。律師函同時指出了比亞迪公司人員在人員「優化」中的不妥之處,並將此事上報至深圳市司法局、 深圳市律師協會。

  但律師函同樣沒有得到比亞迪的任何回應。維權員工向公司提出的對話建議,也沒有得到任何答覆。

異化的工會

  對於維權員工的訴求,比亞迪和工會繼續保持沉默。

  至9月21日,比亞迪員工代表發出一封《致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公開信》,要求對「調整優化」給出書面解釋,同時要求公司方「尊重員工的合法權利,請求比亞迪的工會組織和地方總工會組織依法履行維護工人權利的職能」。

  9月22日晚,比亞迪向所有維權員工發出《關於汽車銷售公司開展 2011年第一期業務精英訓練營的通知》,要求他們23日一早參加培訓,競爭上崗。

  在23日的培訓現場,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侯雁與員工們對話。現場一片混亂,員工與侯雁就各種矛盾和問題引發爭執。當天,這一段培訓視頻在第一時間被放在網絡上,隨即又消失。

  9月26日,比亞迪員工代表發出第二封公開信,提出「我們為什麼要接受培訓,競爭上崗」?

  這一天,維權員工開始在辦公大樓前聚集、拉橫幅。他們打出口號「拒絕被優化,拒絕被和諧」「抵制變相裁員,要求合理說法」「比亞迪變相裁員,踐踏《勞動法》」。

  一個視頻顯示,有保安與員工發生了肢體衝突,有的還被當場送去醫院。依照此前商議好的應對措施,「只要他們打人,我們就報警。」有人撥打了110,隨後警察出現在現場。

  衝突呈現升級之勢。終於,9月27日下午5點,員工代表接到了比亞迪總公司工會主席(人事經理)的電話,「要求談話」。

  據「被談話」的員工代表透露,「工會是代表公司跟大家談話的。他們給了我們四個選擇:其一,原崗原薪;其二,接受調整優化;其三,自動離職;其四,賠償。

  在律師指導下,員工要求公司出具書面表態,同時仍需對此前兩封公開信做正式回應。

走向談判桌

  9月30日,比亞迪公司發出一份《關於<致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的公開信>的回覆》。

  內容只有兩條:一、公司要求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員工按照之前勞動合同的約定,回原崗位工作,工資福利待遇不變;二、如果有員工願意前往其他事業部其他崗位工作的,公司予以支持。

  「十一」長假過後,比亞迪人事部門包括維權員工的直接領導甚至老領導,都被發動前來通知員工上班,並提出了原崗原薪的條件。

  10月10日夜間,比亞迪再次給維權工人下發郵件,要求工人如約履行勞動合同,按指定時間地點報到。

  10月11日,比亞迪維權員工代表聯合發出《三致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公開信》,並於當日遞交給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

  在這封公開信裡,員工方再一次強調,如果公司方不對此前的兩封公開信的內容,逐一作出令人滿意的書面回覆,雙方沒有經過正式談判達成對所有維權員工的解決方案,維權員工不會接受公司方任何單方面的安排,不會停止維權行為。

  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表示,會把公開信轉給比亞迪工會。

  這一態度引發了新的抗議。

  10月14日下午5點半,比亞迪維權員工再次在公司總部辦公大樓前拉起橫幅提出抗議。比亞迪數百名員工圍觀,但整個過程中未再與保安衝突。

  終於,在工人屢次施壓下,公司方態度發生轉變,走向了談判桌。維權員工代表和律師一起,贏得了對話的機會。

  據段毅介紹,他們為此做了充足的準備。「在談判前,我們對員工談判時的說話節奏、語氣均有所培訓,特別強調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妥協。」

  談判針鋒相對。「這些做銷售的員工,口才都非常好。」段毅說。

  段毅所擔心的衝突也沒有發生。這場談判之後,所有維權的工人均拿到了不低於法定額度的賠償金。

  「對他們來說,拿到法定的賠償金後離開公司,是最好的結果。」段毅說。

  一名已經離職的員工拿到補償金後,氣順了很多。他表示,裁員可以理解,「起碼讓我們走得有尊嚴,一切都應該按法律來。」

  談及談判的成功,段毅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堅持讓工人在法律框架內維權。

  「我們反覆強調,要有足夠的謹慎和智慧,不要觸碰法律的邊界。」段毅說,「比如不要到廠區以外去示威,那樣會影響社會秩序。標語的措辭要非常精準。」

  段毅進一步分析,「比亞迪的案例相對特殊,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他們比小企業更注重企業形象,不願意出現任何的負面新聞,公司方也希望盡快在內部把事情解決。」

  大環境也開始有利於集體協商對話。

  在佛山本田罷工之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視察時對罷工表示理解,認為對於勞資衝突,應該讓勞資雙方談判解決,不應該上升到『維穩』的政治層面。

  段毅認為,這就給廣東省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勞資談判的氛圍。「比亞迪的集體談判全過程,政府都沒有介入。」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