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2615.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曹聖明】10月29日,金融監管「三會」主席罕見地集體換帥:原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轉任銀監會主席,原建設銀行(601939.SH,0939.HK)董事 長郭樹清新晉證監會主席,原農業銀行(601288.SH,1288.HK)董事長項俊波新晉保監會主席。
沸沸揚揚的傳言被一舉澄清的同時,坊間版本開始聚焦「一行」主帥周小川。周小川現年63歲,2002年12月上任中國央行行長,2012年第二屆任期將期滿。
此時正值中國金融業的關鍵時期。
確切地說,與歐美國家金融形勢的動盪相比較,目前中國金融整體仍然在平穩有序地運轉。然而,表象背後,暗流湧動正急。或者說,身處轉型困局的中國經濟,正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通貨膨脹形勢依然嚴峻,房地產宏觀調控遠未成功,地方融資平台風險聚集,高利貸在全國各地氾濫,中小企業實體經濟空心化,各種腐敗案件接連發生,等等,一旦決策者應對適當,牽一髮而危及整個體系的運轉,後果不堪設想。
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衰退等的撲朔迷離,各國經濟與中國經濟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對中國的貨幣政策、金融環境和經濟走勢形成巨大的壓力,甚至衝擊。
就三大金融監管機構而言,如何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銀行業監管體系,改變被動應付、事後監管局面,確保銀行業安全和有效支持經濟穩健發展;打造多 層次良性發展的資本市場,解決證券業多年未去的諸般頑疾;解決保險業發展相對緩慢,改變目前的混亂局面形成統一的規範,等等,都是橫在前路上的巨大挑戰, 注定難言輕鬆。
高利貸困局
眼下,中國金融業正面臨著諸多困局,尤以「溫州危機」最為顯著。
就在「三會」主席集體換帥的第二天,溫州再次爆發了一個涉及8億元資金的非法集資大案,牽扯到當地幾乎所有的銀行。犯罪嫌疑人施曉潔、劉曉頌夫婦在捲款潛逃途中被抓獲,大部分資金流向下落不明。
自孫大午、吳英、焦英霞等案件以來,銀監會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到2010年之間,公安機關立案的涉嫌非法集資案件達1.1944萬起,涉案金額達1354億元。
而緊緊伴隨非法集資的是高利貸。6%的月息已成為常態,這意味著,一年期借100萬元僅僅利息就需要支付72萬元。而在浙江義烏等地,各種各樣的擔保公司、寄售行、典當行等,報出的月息甚至高探到了11%,乃至15%以上。
在巨大的錢生錢效應下,不僅是普通家庭和海外熱錢,甚至銀行的資金,也變換著馬甲匯入民間高利貸的洪流之中。
2010中國(溫州)民間資本發展高峰論壇上,公佈的民間資本數據達到了12萬億元。但有資深觀察人士卻認為,遠遠不止於此,支持20萬億元、35萬億元的都大有人在。
但長期以來,這些民間資本像沒頭的蒼蠅一般,或者找不到出路,或者到處惹禍;而大量民營中小企業由於資金周轉困難,卻又在銀行貸款無門,只好鋌而走險,飲鴆止渴,跟高利貸共舞。
高利貸風險巨大,隨著資金窟窿越來越大,最終將走向斷裂。屆時,所有問題都將徹底暴露。一旦監管者應對不當,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整個循環體系崩盤,後果不堪設想。
「兩率」改革迫在眉睫
當下,中國央行還面臨著人民幣被逼升值、銀行業過度擴張、管理全球規模最大的3.3萬億美元儲備、金融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挑戰。
最為緊迫的,便是利率市場化等項改革。高利貸愈演愈烈,大量銀行資金被綁架,民間資本左衝右突,實體經濟空心化,中小企業融資艱難等,皆與當下的體制弊端相關。
某種意義上,本文前述危機,都可以歸咎於過度壟斷和過度監管。傳統民間借貸的高利率,主要是由於市場不透明所致。一旦《放貸人條例》出台,不透明且缺乏有效競爭的市場就會面臨挑戰,利率也會走向合理。
適度開放金融市場,將民間地下金融納入主流金融體系,勢在必行。然而,時至今日,《借貸人條例》仍然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匯率體制改革也必須面對。自啟動匯改六年多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累計升值已經超過30%,但這似乎仍然難以如一些歐美國家之意。10月11日, 美國國會參議院不顧中國堅決反對,程序性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立項預案,以所謂「貨幣失衡」為藉口,以立法方式逼迫人民幣進一步升 值。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阿根廷等國曾出現過因改革引發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大批銀行破產,導致改革失敗的情況。因此,未來的 央行行長應兼具技術智慧及政治智慧。前者是指必須具備極為紮實的理論及實踐經驗,後者是指在國內外貨幣政策、匯率、監管等談判中能取得優勢。」
新掌門任重道遠
2003年以來,劉明康與周小川等人一起主導了國有銀行業改革,原本被認為「技術性破產」的以「工農中建」四大行為代表的中國銀行業,先後完成了股改並成功上市,一套借鑑國際銀行業監管經驗,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資本、風險監管框架漸次成型。
截至2011年3月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合計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101.2萬億元,是銀監會成立之初的3.67倍。從中國銀行業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來看,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都保持了雙降的態勢,不良貸款率平均在1%左右。
儘管兼具18年央行工作經歷和當初隨朱鎔基處理三角債而名噪一時的輝煌,但繼任者尚福林對銀行業的風險絲毫也不能懈怠。
10月31日,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誠信國際」)在北京發佈的《2011-2012年中國銀行業展望》認為,近年來中國銀行業 總體資產質量的持續改善,主要得益於存量不良貸款的大力清收和消化,未來進一步回收的空間有限;而且,新監管標準引入了撥備率指標,也使銀行主動核銷和處 置不良貸款的動力減弱。此外,前期信貸巨量投放在地方融資平台領域積聚的風險,可能在明年上半年集中到期後暴露,民間高利貸愈演愈烈引發的資金鏈斷裂,以 及房地產泡沫和鐵路巨額負債等,都將威脅到銀行資產質量。
如何化險為夷,將不利因素變為有利因素,進一步夯實銀行監管的「馬其諾防線」,不僅高度依賴尚福林的技術能力,更極大地考驗著其政治智慧。
此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總體而言,銀行業風險控制有餘,創新能力、競爭力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引入巴塞爾協議Ⅲ對銀行業帶來的挑戰,「二次轉 型」所引起的盈利模式的改變、內部結構的調整,以及銀行客戶需求的不斷提高等種種問題也日益突出。這些,對尚福林來說都構成極大的挑戰。
在證券市場,跟股市不斷擴容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資金的不斷縮水,股票與資金的供求失衡,既是尚福林時代受市場批評的一環,亦為新晉者郭樹清眼下面臨的 最大挑戰。造假上市、業績變臉、內幕交易、股價操縱、信息披露違規、再融資氾濫、融資資金使用不合理等問題層出不窮,以及融券業務僅限於權重股試點、退市 機制不完善、新股發行改革舉步不前等,都將對其提出極大考驗。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郭樹清曾經發表「資本市場應加快國際化步伐」之類觀點,不排除其上任後 將加快國際板的上市步伐。
原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執掌保監會九年,一直致力於「把中國保險業做大做強」:幾大保險巨頭的先後上市,解決了補充資本金問題;《保險法》的出台及修 訂,拓寬了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保險機構目前已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截至2011年上半年,保險業總資產達5.75萬億元。
項俊波執掌保監會,有業內人士認為,項俊波具有法學博士背景,曾提議審計體制從「行政制」改為「立法制」,上任後很可能會推進保險行業金融立法工 作;其審計和央行工作背景,令人期待其在保險業掀起一場審計風暴,以改觀長期以來數據失真、案件頻發等老問題;其金融背景,令人期待其對銀行與保險混業經 營的推進,以及給銀行與保險的戰略合作創造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