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东莞知名家具厂千人要求加薪未果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302/20100302045702575.html


每经记者  严翠  发自深圳

        近日,东莞知名的家具制造商、东南亚最大的家具制造商之一——东莞大岭山台升家具制造有限 公司  (以下简称台升家具)数千名工人停工,要求加薪。昨日  (3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员工及公司方面了解到,公司目前已经恢复生产,但 并未给员工加薪。

        “我们公司50%以上的员工超过40岁,辞了职又不好找工作,不辞吧,一天工作12个小时每月也就1800元左右。”台升家具一位中层干部昨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述。

        2月26日,台升家具数千名员工早早进厂打卡,却又纷纷离开了……顿时,台升家具A、B、C三条生产线均陷入停产状态。这些员工只有一个诉求:加薪!

        “说实话,与同行以及同地区其他公司相比,我们公司工资确实偏低。”在台升家具工作多年的一位中层干部汪源峰(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 月28日,已经有部分员工去上班了,今天几乎全部上班了。”汪源峰昨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公司普工底薪只有770元,基本上每天除了白天上班8小 时外,晚上一般会加班3~4个小时,而如果周末两天都加班的话,那么一个月才能勉强拿到1800元工资,而且吃住公司都不包。

        “你 认为工资低就辞职,去别的公司嘛。”台升家具董事长秘书邱敏哲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如此表示,“这些要求加薪的人完全是无理提要求,公 司的工资待遇都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邱表示,台升家具工资比同行部分企业低,是因为公司规模太大,不敢轻易加薪,同时公司加班的情况也已经向当地劳动局报 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5

百年家具廠 第1個從中國搬回來

2012-7-16  TWM




全球最大家具展在哪?不是中國,也不在歐洲,而在美國東南方的小鎮。

我們來到北卡羅來納州高點市(High Point),一個人口僅十萬四千人的城市,一年一度的「高點市春季家具展」正舉行。展場內,「Made in USA」旗幟四處飄揚。

場內最受矚目的人物則是五十九歲的林肯頓家具執行長布魯斯.科克倫(Bruce Cochrane)。今年初,他才被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請進白宮,與福特汽車(Ford)、杜邦(DuPont)、英特爾(Intel)等全球大企業的執行長並列,共同參加「美國工作國內發包論 壇」,討論企業如何將外包的工作帶回國。不到一週,科克倫再受邀到美國國會,和第一夫人蜜雪兒坐在貴賓包廂內,聆聽歐巴馬發表國情咨文。

兩岸低廉勞力,曾害六百業者倒閉

一個小家具公司的老闆,為何受重視?「他回到家鄉,重新開業,讓中斷的家族生意復活,還把老員工找回來。」歐巴馬公開向科克倫致意。

我們在展場見到科克倫,他穿著西裝、別著美國國旗徽章,攤位上,他掛了一張家族歷史照,那是一九三八年,他祖父和家具工人的合照。現在的科克倫是第五代, 他們的家具品牌叫「林肯頓」(Lincolnton),這是北卡一個小鎮的地名,一百六十年前,小鎮因就地伐木製造家具而繁榮,科克倫家族就是小鎮的象 徵。

當時美國是家具製造強國,關鍵一是原料,家具木材主產於北美;關鍵二是生產技術,美國以外地區,沒有生產美式家具經驗。然而,一個台灣人讓美國家具製造由盛而衰,改變了全球家具業的生產版圖。

莫若愚,一個美國華頓商學院畢業的台灣人,他開發了一個技術,讓原本不能用在家具的橡膠木,取代北美木材,再利用台灣低廉的勞力,讓高雄前鎮、屏東東港,成了全球家具重鎮。一九九○年代,中國崛起,家具工廠由台灣東港移到中國東莞。

十年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家具廠倒了六百家。科克倫家族的生意,也每下愈況,他們開始裁員,並把部分生產移往中國,成品再回北卡組裝,企圖力挽狂瀾,然而,終究難以與中國競爭。科克倫被迫離鄉背井,到中國、越南當起美國家具業者的顧問。

直到一年半前,一切有了新變化。

中國工資上升、物價上揚,中國政府停止補貼,當地家具出口面臨重大打擊。科克倫決定重返林肯頓小鎮,他重新雇回一百三十名工人,製造實木家具,林肯頓家具 也是北美第一個回流的家具工廠。他興奮的說,「今年二月,我們第一件印上『美國製造』標籤的家具出爐,那是一張床頭櫃,當時,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全體員工 在床頭櫃上簽了名,共同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但美國製造的家具,怎麼會有價格競爭力?他答道:「比工資,中國平均每小時三.七美元,美國林肯頓平均每小時十二至十三美元,成本確實比較低,但是,比生產效率,美國工人比中國高出四倍。」

這四倍生產效率,來自昂貴的自動化機器設備。工廠內觸目所及的,不是像中國家具工廠成千上萬的工人,而是一台台大型機器設備。

只見工人把遙控器一按,機器手臂又切又鋸,就把木頭變成長短不一、各種形狀的木材。原來,他們從設計到製造,已經全部自動化,把設計、生產流程全化為一條條的電腦程式,利用高度自動化與精確性,來取代高勞力的工作。

市場近,讓美國廠商重獲機會

由台灣人創立、在高點市設立永久展覽館的來思達(Lifestyle)集團營運長蕭燕雄指出,在亞洲看不到這樣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因為中國的人工比機器便宜,沒理由用機器替代人力。

品質是另一關鍵。科克倫說,「美國生產的實木家具,中國不會生產,他們生產的是人造板家具。」

更重要的優勢是速度。在美國生產,消費者可以更快拿到產品。如果在中國製造,需要等上一百二十天至一百五十天才能交貨。科克倫的客戶曾告訴他:他們常常無法如期拿到產品,甚至聯繫不上中國供應商,往往要尋找替代方案,「這就是美國廠商的機會。」

《今日家具》(Furniture Today)雜誌社長卡特萊尼(Kevin Castellani)指出,「美國製造」是很好的行銷策略,已在消費市場形成一種趨勢,尤其是這一波經濟衰退,造成許多美國人失去工作,激發了支持國貨的心理。

當然,林肯頓不是家具回流美國的唯一例子,但歐巴馬興奮的是:「現在,即便不是大型製造商,也能把工作帶回美國。」科克倫的冒險之路,被美國政府視為製造業復興的完美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38

家具廠「雇」機器人 IKEA黏著著

2014-08-18  TCW
 
 

 

一間鮭魚返鄉的家具工廠,成為IKEA亞洲最大鋁製家具供應商。

台灣甚至全球IKEA門市中的鋁門等各種鋁製家具,多數就來自位於彰化偏鄉的芳德鑄鋁,它連十年賺錢,今年上半年營收近九億元、毛利率約一○%,在幾乎全數外移的台灣家具業中是個異類。「我們做到連中國工廠都投降,」芳德總經理林文鬥的語氣滿是自傲。

芳德今日的競爭力,和它五年前開始導入機器人有關。

八月七日,我們來到彰濱工業區,走進MIT鋁製家具的沖孔加工產線,只見一台台要價逾兩百萬元的黃色史陶比(Staubli)六軸機器人,正以秒為動作計算單位,取代人力加工一截截鋁框。過去沒導入機器人前,一條產線要九人,現在兩條線只要三人,產能至少多兩倍。

把人力留給值得的工作…員工反從五十人增至百人

另一端包裝生產線,兩台比成人還高的史陶比六軸機器人,只用二十七秒的時間,就把兩組及三組已加工好鋁框,搬運到自動輸送帶、自動折好紙箱。「大家以機器人為中心來做,時間固定,減少浪費,」林文鬥解釋,導入機器人後除品質穩定,且機器人可自動感應,當產線上沒料源會自動停止,能讓員工每兩小時休息十分鐘,不影響產線進度。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潘同泰指出,機器人一旦導入成功,國際企業將更有信心找供應商來台看廠,也更願意下單給有導入機器人的工廠。

芳德的競爭力可以對此印證。五年來,它在生產線共導入超過十二台機器人,公司產能因此增加一倍、成本也降低約四○%;舉例來說,原本一件產品成本九十五元、售價一百元,做十萬件,年營收一千萬元,獲利五十萬元;導入機器人後,一件產品成本四十元、售價五十元,產能擴充到可做二十萬件,儘管年營收因產品價格同步調降而相同,獲利卻多三倍。

「降五十元就是你的競爭力,當你能賺兩百萬,為什麼不能幫員工加薪水?」林文鬥透露,導入機器人增加的競爭力,讓公司五年來平均每年加薪約一○%,且公司員工也從五十人,擴張到一百五十人,現場人員沒增加,增加的是研發、機械維修等人員,「自動化不會喪失工作機會,讓每個人去做真正有價值的工作。」

當時所有人都看衰…報廢的機台值四千萬元

導入機器人好處多多,為何台灣中小企業普遍仍望之卻步?「假設中小企業資本額一千萬,拿十分之一價格買手臂,負擔相對重,」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副秘書長陳文貞觀察,企業除了擔心機器人太貴,也怕整合不成功、稼動率低。

「多少人講風涼話,賺一點錢就隨便花,」最早林文鬥要導入機器人時,所有人都看衰,連機器人大品牌廠都質疑,家具廠憑什麼買得起?為何要用到機器人?

「自動化很困難沒錯,但台灣人說『難能可貴』,重點不在難,是你能不能!」林文鬥認為,很多人害怕成功率不高,其實是決心不足,「人都上月球了,還有什麼好怕的。」

為克服自動化導入初期,加工速度比人慢,影響產線調度,他保留原生產線,另新增一條測試用的自動線,培訓員工,反覆找出機器人導入製程的死角,藉做中學不斷累積經驗。

這段期間,生產線上因整合失敗、不斷測試而報廢的機台總價值超過四千萬元,「現在賣一賣可能沒有四十萬,」林文鬥透露,全球機器人產業成熟,難的是只是要把這技術拿來生產線應用,一般最困難的導入期就是第一年,但他認為:「如果你的工廠是要百年企業,一年有什麼,不過就一百年的百分之一。」

投入自動化的代價,是犧牲短期獲利。算一算,林文鬥光添購機器人就投入三千二百萬元,加總周邊客製化自動設備成本更超過一億元,「很多人都笑我是瘋子,沒有人要花那麼多錢做這笨蛋的工作。」然而,金融海嘯的二○○八、二○○九年,芳德連兩年年營收達近二十五億元的歷史新高,以毛利一○%來看,導入機器人的本錢綽綽有餘。隨機器人動作持續優化,這一億元,五年來早已全數回收。

為中小企業樹立典範…想想二十年後工廠什麼樣

「你沒導入,訂單會被搶走,就沒有這五年榮景,」林文鬥強調,家具業獲利本來就不高,重點是看誰走得遠,「如果我可以一百年都賺一○%,何必一定要賺三○%只走十年。」他換個角度詮釋:以一台兩百萬元的機器人能取代一人為例,機器人可用十年、一天八小時保守推估,「一年才二十萬,除以十二個月,幾K?跟二十二K比會貴嗎?」

「二十年後如果還要在台灣做工廠,工廠應該是什麼樣子?」他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五年、十年、二十年應該怎麼做,才能達標。

昨日的質疑,今日的嚮往。結束陣痛期的芳德,也替台灣中小企業導入機器人提升競爭力,創造了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