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界的中國富豪(一):李嘉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0vmbg.html

博主按司馬遷在2000多年前寫就《史記·貨殖列傳》,裡面記錄了很多在各自領域積累巨額財富的前輩的人生故事,有偶然,也有必然。智者說,「讀史可以明智」,知興亡衰替。當代,在中國也有很多投資界(主要側重為股權投資領域)的前輩富豪,已經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但是他們的人生經歷,機遇,內在的財富密碼等,尚未破譯。

有的人,或許財富可以得到持續穩健的增值,內在財富智慧可以得到傳承,成為一代投資大師;

有的人,或許還在學習、成長、變化、探索、實踐中,他們的財富是運氣使然,還是確有投資智慧,暫不可知,他們在未來的歲月裡是否能夠一如既往的獲得成功?是否會遭受人生的重大挫折,投資生涯是否會犯致命的錯誤?都需要實踐和時間來檢驗。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從中解讀到什麼?獲得什麼經驗?獲得什麼教訓?都隨著自己人生的閱歷在不斷變化。「真知難,行更難」,開放心靈,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見過太多的「曇花一現」,或是「扔硬幣,連續對了10次的猴子」,失敗的案例也可作為智者的精神養分,何況歷史正在發生中。我們都在共同經歷。

以此開貼,作為一個課題,以後不斷跟帖更新,若有不全面的信息,或是非事實性的材料,或是過度解讀,都在動態的變化修正中。開放心靈,「探索財富密碼和投資之道」,僅作為探討交流使用:

 

投資界的中國富豪(一):李嘉誠

【個人簡介】李嘉誠,男,漢族。1928年出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

【資產】20114月,根據福布斯中文版雜誌的統計,李嘉誠的總資產值達260億美元,連續多年蟬聯全球華人首富。

【關鍵詞】

 

穩健中求發展」

 

「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仁慈的獅子」

 


 

【訪談資料】

《不疾而速》
 
20071227日 來源於《全球商業經典》 

  對話:李嘉誠的經營哲學

  成功,先花90%時間想失敗

  1121日,《全球商業》和《商業週刊》採訪團隊一行六人,抵達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在警衛團的森嚴戒備下,我們踏入直抵頂層第70樓的電梯。 


  這棟樓高283米,由世界著名建築師Cesar Pelli設計(編按:Cesar Pelli設計的重要地標還包括吉隆坡Petronas雙塔、紐約IFC和正在興建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等),以藍綠色玻璃帷幕包裹,比鄰的就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和匯豐銀行等地標大樓。 


  長江實業大廈頂層,居高臨下,足可俯瞰與香港歷史、文化密不可分的維多利亞港,這裡,正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遙控55國企業的跨國指揮總部。 


  李嘉誠在1950年創業,57年來,他從未遇過一年虧損,歷經兩次石油危機、文化大革命、亞洲金融風暴,他的企業卻能橫跨55個國家,走向日不落。由「塑料花大王」李嘉誠走向「地產大王」李嘉誠,未來更可能變成「石油巨擘」李嘉誠,每跨入新產業,他雖不一定是產業的先行者,卻總能先馳得點。 


  作為Forbes排 名全球十大富豪、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國人對他並不算陌生,李嘉誠捐資籌辦汕頭大學和長江商學院,同為商界菁英和社會所熟悉;坊間也不乏以「李嘉誠學」為名 的商業管理書籍陳列書攤,但皆非李嘉誠最真實的原貌。為了取得第一手關於李嘉誠的真實記錄和對話,《全球商業》特別企劃了本次專題,結合姐妹刊台灣《商業 週刊》的採訪資源,用心製作呈現你所不知道的李嘉誠封面報導。 


  為了安排這次採訪,我們與李嘉誠幕僚郵件往來,超過150封,越洋電話更難以計數。其幕僚作業高度縝密,因為極度重視風險控管的李嘉誠,不喜歡意外。 


  現在,就請讀者們和採訪團隊,一起和李嘉誠對話他57年的日不落經營哲學…… 


  《全球商業》:大家都很好奇,你從22歲開始創業做生意,超過50年,從來沒有一年虧損,而且還一步步成為華人首富。如何在大膽擴張中,不翻船? 


  李嘉誠:想想你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假設你駕駛著以風推動的遠洋船,在離開港口時,你要先想到萬一懸掛十號風球(編按:香港以風球代表颱風強烈程度,十號相當於強烈颱風),你怎麼應付。雖然天氣滿好,但是你還是要估計,若有颱風來襲,在風暴還沒有離開之前,你怎麼辦? 


  我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出現的問題,所以往往花90%考慮失敗。就是因為這樣,這麼多年來,自從1950年到今天,長江(實業)並沒有碰到貸款緊張,從來沒有。長江(實業)上市到今天,假設股東拿了股息再買長實,(現在)賺錢兩千多倍。就是拿了(股息),不再買入長江(實業),股票也超越一千倍。 


  談風險 


  瞭解細節,掌握資訊,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全球商業》:90%考量失敗?很有趣,一般人滿腦子都想怎麼成功,為何你花這麼多時間想失敗?

  李嘉誠: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麼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麼樣。因為成功的效果是100%50%之差別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補,可能帶給企業極大損害,所以當一個項目發生虧蝕問題時,即使所涉金額不大,我也會和有關部門商量解決問題,所付出的時間和以倍數計的精神都是遠遠超乎比例的。 


  我常常講,一個機械手錶,只要其中一個齒輪有一點毛病,你這個表就會停頓。一家公司也是,一個機構只要有一個弱點,就可能失敗。瞭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全球商業》:哪些細節你一定會緊盯觀察? 


  李嘉誠:現金流、公司負債的百分比是我一貫最注重的環節,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針。任何發展中的業務,一定要讓業績達致正數的現金流

  《全球商業》:90%考量失敗,可以說是,全方位預測風險的能力嗎?為什麼這件事比思考成功關鍵來得重要? 


  李嘉誠:可以這樣說,就像是軍隊的「統帥」必須考慮退路。例如一個小國的統帥,本身擁有兩萬精兵,當計畫攻佔其它城池時,他必須多準備兩倍的精兵,就是六萬,因戰爭激活後,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料不到的變化;一旦戰敗退守,國家也有超過正常時期一倍以上的兵力防禦外敵。 


  任何事業均要考量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風險,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過去我在經營事業上曾遇到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起伏。我常常記著世上並無常勝將軍,所以在風平浪靜之時,好好計畫未來,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 


  《全球商業》:你相當強調風險,不過外人注意到的卻是長江集團五十年來,屢屢在危機入市,包含1960年代後期掌握時機從塑料跨到地產,89風波後投資上海、深圳港口生意,甚至在印尼排華運動時投資印尼港口等,你的大膽之舉為何都未招來致命風險? 


  李嘉誠:這其實是掌握市場週期起 伏的時機,並還有顧及與國際經濟、政治、民生一些有關的各種因素,如地產的興旺供求週期已達到頂峰時,幾乎無可避免可能會下跌;又因為工業的基地轉移、必 須思考要增加的投資、對什麼技術需求最大等等的決定,因應不同的項目找出最快達到商業目標的途徑,事前都需要經過精細嚴謹的研究調查 


  能在不景氣的時候大力發展,就是在市場旺盛的時候要看到潛伏的危機,以及當它來臨時如何應對,這是需要具備若干條件的。 


  《全球商業》:你所謂的具備若干條件……? 


  李嘉誠:關鍵在於要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我常說「審慎」也是一門藝術,是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做出迅速的決定,但是這不是議而不決、停滯不前的藉口。 


  經營一間較大的企業,一定要意識到很多民生條件都與其業務息息相關,因此審慎經營的態度非常重要,比如說當有個收購案,所需的全部現金要預先準備。 


  我是比較小心,曾經經過貧窮,怎麼樣會去冒險?你看到很多人一時春風得意,一下子就變為窮光蛋,我絕對不會這樣做事,都是步步為營 


  有一句話,我牢牢記住:「窮人易過,窮生意難過」,你再窮,你不能吃好的白米,你可以買最便宜的米,還是可以過,人家吃肉,你可以吃菜,最便宜的菜;但是窮生意很難,非常難。所以小心翼翼,可以講,如履薄冰 


  《全球商業》:你剛才提到,在不景氣時候能大力發展,關鍵在於要「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機會來臨時,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做出迅速的決定。1977年,你迅雷不及掩耳的收購香港希爾頓酒店就很經典……(編按:長實以2.3億港元收購希爾頓酒店所屬的永高公司,整項交易用不到一週。這是長實上市第一次重大收購案) 


  李嘉誠:最重要是事前要吸取經營行業最新、最準確的技術、知識和一切與行業有關的市場動態及訊息,才有深思熟慮的計畫,讓自己能輕而易舉在競爭市場上處於有利位置。你掌握了信息,機會來的時候,你就可以馬上有動作。

  能買下希爾頓是因為有一天我去酒會,後面有兩個外國人在講,一個說中區有一個酒店要賣,對方就問他賣家在哪裡?他們知道酒會太多人知道不好,他就說,在Texas(德州),我聽到後立即便知道他們所說的是希爾頓酒店。酒會還沒結束,我已經跑到那個賣家的會計師行(賣方代表)那裡,找他的auditor(稽核)馬上講,我要買這個酒店。 


  他說奇怪,我們兩個小時之前才決定要賣的,你怎麼知道?當然我笑而不李嘉誠心自閒,我只說:如果你有這件事,我就要買。 


  我當時估計,全香港的酒店,在兩、三年內租金會直線上揚。(賣家)是一間上市公司,在香港擁有希爾頓,在峇里島是Hyatt Hotel(凱悅飯店),但是我只算它香港希爾頓的資產,就已經值得我跟它買。這就是決定性的資料,讓這間公司在我手裡。 


  《全球商業》:這起生意難道沒有別的競爭者?

  李嘉誠:一、因為沒有人知道,二、我出手非常快。其它人沒這麼快。因為我在酒會聽到了,就馬上打電話給我一個董事,他是稽核那一行的,我一問,他和賣家的稽核是好朋友,馬上到他辦公室談。 


  你今天坐的地方(手指地上),就是希爾頓一部分地址。那筆交易我買過來後,公司的資產一年增值一倍。 


  《全球商業》:你最近看哪些新的產業? 


  李嘉誠:今天啊?很多新的東西,我昨天開會,講到Facebook(編按:由兩位哈佛生創立,是美國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點,每天上載850萬張照片。較特別的是使用者大多會留下真實姓名和資料,供交友或尋人之用)

  從最初的幾家大學開始,有人說2011年還是2012年才達到4800萬名用戶,其實這公司上個月已達4500萬活躍用戶,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information的話,要分析facebook,你的資料就不足夠。 


  所以呢,做哪一行都是,最要緊的就是要追求最新information,做哪行都是一樣(強調語氣) 


  說投資 


  不能負債、分散投資、重視現金及收益

  《全球商業》:在事業上追求最新的信息,在個人理財上呢? 


  李嘉誠:這麼多年來,1950年到今天,個人(資產)來講,從來沒有一年比去年少。要做到這樣,第一原則就是不要有負債。我在1956年以後,個人沒有欠過一個債,我的負債是這個(邊桌上有兩隻金屬做大、小北極熊雕像,指著小北極熊說),我的現金是這樣大(指著大北極熊),這個是我今天才運用的(比喻)() 


  《全球商業》:個人理財第一個原則不能負債,那投資呢? 


  李嘉誠:投資時我就是先設想,投資失敗可以到什麼程度?成功的多幾倍都沒關係,我也曾有投資賺十多倍都有,有的生意也做得非常好,虧本的非常少,因為我不貪心。公司是從來沒虧過,個人的賺錢、財產,也是一直增加。但我並沒有賺快錢的機會,因為我比較小心。 


  《全球商業》:個人投資有沒有哪個時間碰到的挑戰最大? 


  李嘉誠:沒有,因為我不是只投資一種行業,我是分散投資的,所以無論如何都有回報,我比較小心。而且我個人(資產),很多是一個禮拜便可以拿得到現金。 


  《全球商業》:一週能拿到現金佔你的投資比例有多少? 


  李嘉誠:不少於三分之一。例如政府債券、股票,一個禮拜都能拿到。我當然還有其它的投資,例如地產,這不是馬上可以兌換為現金。 


  談管理 


  掌握拔尖知識、努力做到極致、建立好制度 


  《全球商業》: 李先生你說成功沒有方程式,但如果一定要你說成功的三項原則,會是什麼? 


  李嘉誠:第一個,你做那個行業,一定要追求那個行業最好的知識、information,最好的技術是什麼,且必須處於最佳的狀態。這是第一。第二,努力、毅力(幕僚補充:李先生說努力、毅力的意思不是傳統字面上那個意思,是best effort,做到極致)。不過,很重要的是,如果一個機構,沒有掌握跟這個行業有關的知識,如果你判斷錯誤,就算你再努力、再有毅力,你失敗的代價太大。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與人才。 


  《全球商業》:你剛剛提過必須有最新的信息,除此之外還要有制度,但是你管的事業從零售業、港口運輸一直到石油產業,種類包羅萬象,如何用制度管理? 


  李嘉誠:現在是一個多元的年代,四方八面的挑戰很多。我們業務遍佈55個國家,公司的架構及企業文化,必須兼顧來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與顧慮。 


   所以靈活的架構可以為集團輸送生命動力,還可以給不同業務的管理層自我發展的生命力,甚至讓他們互相競爭,不斷尋找最佳發展機會,帶給公司最大利益。公 司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守則和清晰的指引,才可以確保創意空間。例如長實,長實在過去十年有很多不同的創意組織和管理人員,他們的表現都很出色,所有項目不 分大小,全部都是很有潛力和有不俗的利潤。 


  大家一定要知道,企業越大,單一的指令與行為是不可行的,因為這會限制不同的管理階層,發揮他的專業和經驗。 


  我舉一個例子。1999年我決定把Orange(編按:指原本和記黃埔集團旗下的一家英國電訊業務公司,後高價賣出)出售,賣出前兩個月,管理層建議我不要賣,甚至去收購另一家公司。我給他們列了四個條件:如果他們辦得到,便按他們的方法去做。 


  一、收購對象必須有足夠流動現金;二、完成收購後,負債比率不能增高;三、Orange發行新股去進行收購之後,和黃仍然要保持35%的股權,我跟他們說,35%股權不但保護和黃利益,更重要是保護Orange全體股東的利益; 四、對收購的公司有絕對控制權。 


  他們聽完後很高興,而且也同意這四點原則,認為守在這四點範圍內,他們就可以去進行收購。結果他們辦不到,這個提議當然就無法實行。 


  我建立了四個坐標給Orange管理人員,讓他們清楚知道這個坐標,這是公司的原則,然後他到那邊發展時,在這四個原則發揮才幹。但是不能超越我這個四個coordinates(在空中比出四個坐標) 


  這只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其實在長實、和黃集團裡面,我們有很多子公司,我都會因應每家公司經營的業務、商業環境、財政狀況、市場前景等,給他們訂出不同的坐標,讓管理層在坐標範圍內靈活發揮。 


  《全球商業》:你提到經營企業成功的第三的原則是人才,威爾許說他花六成到七成時間在人才身上,你如何定義優秀人才的準則是什麼? 


  李嘉誠:成功的管理者都應是伯樂,不斷在甄選、延攬比他更聰明的人才,不過有些人卻一定要避免。絕對不能挑選名氣大卻妄自標榜的「企業明星」。企業也無法負擔那些濫竽充數、唯唯諾諾或者灰心喪志的員工,更無法容忍以自我表演為一切出發點的企業明星。 


  我的經驗是,挑選團隊,忠誠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謹記,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 


  因此,要建立同心協力的團隊。第一條法則就是能聆聽得到沉默的聲音,你要問自己團隊和你相處有無樂趣可言,你可不可以做到開明公平、寬宏大量,而且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創造的能力,不過我要提醒,有原則和坐標,而不是要你當個費時矯枉過正的執著的人。 


  可能是我少年憂患的背景,可以讓我在短時間內較易判斷一個人才的優點和短處,從旁引導,發揮其所長。 


  《全球商業》:當了五十多年的老闆,對於管理、領導,你有很深切的體悟,也曾經以「管理的藝術」發表演說,能否分析老闆與領袖的差異? 


  李嘉誠:我不敢和那些管理學大師相比,我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識和學問,管理有沒有藝術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經驗。 


   我常常問我自己,你是想當團隊的老闆,還是一個團隊的領袖?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著你的努力和專 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 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經營之道 


  「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全球商業》:今天的對談,你談到許多從經商之道,是否呼應你在今年(2007)汕頭大學的演講中所說「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你說若能「拈出這四句話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尤其,「不疾而速」這句話特別有意思……? 


  李嘉誠:對於我來說,一場最漂亮的仗,其實是一場事前清楚計算得失的仗。以上四句話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 


  「好 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的進行。「不疾而速」,你靠著老早有這個很多資料,很多困難你老早已經知 道,就是你沒做這個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怎麼辦?由於已有充足的準備,故能胸有成竹,當機會來臨時自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如果 你沒有主意,怎麼樣「不疾而速」? 


  「無為而治」則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統來管理。我們現在大概有25萬個員工,分佈在55個國家,而我們員工大部分在西方國家,如果你沒有良好制度,你沒有足夠時間去管理。 


  兼具以上四種因素(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成功的藍圖自然展現。

  《全球商業》:所以你能做到「不疾而速」,其實是在風險管理、信息收集、財務準備齊備了,遇到機會,才能「一擊即中」。你如何把這樣的成功心法,傳授給你的後代?

  李嘉誠:我告訴我的孫兒,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Very  

kind,非常好的一個人,但如果人家欺負到你頭上,你不能畏縮,要有能力反抗。

 

 

 

悟出金錢真義 三分之一財產捐助公益

 

  掙脫出來,那一刻的快樂。

 

  2006830日,在長江實業集團業績公佈會上,李嘉誠宣佈把其私人持有的約28.35億股長江生命科技(8222.HK )股份悉數捐給李嘉誠基金會,以當天長江生命科技的收盤價0.85港元計,這部分股權總值約24億港元。李嘉誠並承諾,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會少於我財產的三分之一」。

 

  2007年初,《福布斯》統計李嘉誠身家約230億美元。但這個數字僅限於他對長江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持股市價,並未計算其他私人投資。用最保守的角度估算,230億美元的三分之一,約77億美元,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基金會未來收到的捐款,將隨著李嘉誠私人財富的擴張,只會多,不會少。

 

  20075月,《時代》雜誌公佈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PowerwGivers)一項,李嘉誠亦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BillwGates)齊名(詳見右頁表)

 

  28歲,首度一夜無眠……

 

 

  有錢卻不快樂,開始探索內心富貴

 

  金錢,對華人首富到底意味什麼?

 

  因為他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他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年輕時,李嘉誠曾經是金錢主義的追求者。

 

  1956年,他28歲,李嘉誠創業後六年,他已經躋身百萬富豪。那時候的他,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他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新宅面向維多利亞港,與當時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較,這已經算是「豪宅」。

 

  但是,搬進新家那天晚上,他徹夜難眠。數十年後的今天,他都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個失眠的夜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將窗外樹影投射進屋內,風吹得它們搖搖晃晃,如真似幻。16年 前,一家人在月光下從潮州山區倉皇逃離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與祖母相偎而眠的溫暖,到香港後必須搬開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鋪入睡,創業後以工廠為家,唯有 機器運作的聲音能讓他安穩入睡、機器一停他就驚醒的日子……曾有的快樂與痛苦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靜、寬敞,顯得多麼不同。

 

  「還不到30歲,我就擁有足夠我一生開銷的錢。」變成富翁後,他卻茫然,「為什麼有錢不如我判斷的這麼快樂?」望著窗外,他問自己。

 

  他走出新家,駕車往山上開,在西半山寶珊道這條單向道盡頭停下,坐在樹下的石頭上,望向維多利亞港思考:「我這麼有錢,身體很好,為什麼沒有非常快樂?我不喝酒、不賭博、不跑舞廳,我賺再多,也不過如此。」

 

  「財富能令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發現,金錢帶來的快樂滿足感不能持續。

 

  思索持續到第二天晚上,他終於找到解答:「人不是有錢什麼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沒有錢一點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將來有機會,能對社會、對其他貧窮的 人有貢獻,這是我來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時從那時開始,他對金錢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視一般的外表與物質,享受簡單的生活。他領悟出:「內心的富 貴,才是真富貴。」

 

  28歲後,他轉而探索內心的富貴。真正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是1980年,他52歲時,基金來自他的私人捐款。從此,該基金會就變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他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1981年,廣東潮汕地區第一所大學汕頭大學,在李嘉誠資助與官方同意下成立。這所大學包含九個學院,其中醫學院是中國最優秀的醫學院之一。李嘉誠從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師擔任各學院院長,還動員他的國際人脈,邀請名人授課,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請星巴克咖啡創辦人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講授商業道德課程。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他說。

 

  包括汕頭大學、香港大學、清華大學FIT未來互聯網絡研究中心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都有基金會巨資捐助的軌跡。在中國內地,基金會更參與大西北振興計劃,主動挹注西部教育醫療援助;同時開展十萬名殘疾人士安裝義肢、就業計劃。

 

  李嘉誠重視教育投資,反映了他對少年失學的痛。對醫療的關注,則與父親因病去世、自己與肺結核奮戰多年有關。

 

  該基金會成立以來至200711月底,捐款已逾港幣85億元,其中90%用於教育及醫療,超過九成的捐助資源都是投入在香港及內地。

 

  27年來,李嘉誠私人捐予基金會金額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別人難以估計,因為香港法令允許基金會可進行投資,投資回報可以在其基金會內滾存,所以李嘉誠基金會規模恐怕遠比其他人想像的大。

 

  「我跟家裡人講,這個基金會要永遠留下,如果我今天離開(人世),基金會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來,已經比我現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誠睜大眼睛、俏皮地透露。

 

  外界的焦點都在追逐:李嘉誠捐了多少錢?但都忽略他內心的掙扎。這是一段很掙扎的轉折。

 

  75歲,再度徹夜未眠……

 

 

  把基金會當第三個兒子,從此豁然開朗

 

  2003年春天的某個夜裡,他為了基金會的未來,徹夜未眠。他體會到自己年事漸高,但他更希望基金會能無止境地運作下去。無止境地運作,需要有一大筆資金做基礎,才能錢滾錢,做更多的事。但他擔心,這樣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於子孫的財富權利。

 

  這天晚上,他陷入沉思:「幾十年的努力工作,每一分一毫都得之不易,都是清白的錢。卻要把這麼多的錢送給你不認識的人。」這樣做值不值得?兒孫們能體 會嗎?他一定不要下一代經歷他曾經有過的苦難。他曾經跟兒子說:「我吃蘋果的味道,都跟你不一樣。我吃蘋果的味道,比你們香得多。因為我小時候,經過蔬果 店,那時候,燈光照著水果,非常漂亮的,非常香,但我沒有錢可以買。」

 

  天平的一端是他的骨肉至親,另一端是可實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他內心陷入天人交戰。

 

  突然,他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

 

  「這個思想上的突破,讓我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李嘉誠對採訪團隊透露當時的心情。

 

  「財富到某一個數字,衣食住行都無虞,握在手裡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捨、有愛心的話,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頂多就是遵照華人的傳統觀念, 一代交給一代,如此而已。」他說,「但如果,能將建立社會的責任,與延續後代一樣重要,選擇捐助財產有如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日一念之悟,將為明天帶 來更多的新希望(愛股,行情,資訊)。」

 

  令他更高興的是,當他公佈自己的捐款計劃後,至少有五名企業家向他表示,認同他「第三個兒子」的想法,並已對社會捐出大筆款項。「他們說,嘉誠啊,你 講到我們沒想到的。我們也跟著你做。」甚至,有一次在英國,碰到一位印度大企業的領導人都跟李嘉誠說:「你這樣做,解脫我一個很大的瓶頸。」

 

  2005年,李嘉誠將私人投資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持股出售,所得港幣78億 元全數捐予基金會。李嘉誠,用獨到的方式詮釋商人的社會地位。而且,相較於許多企業家成立基金會,節稅考量大於捐助,李嘉誠的私人捐款,全部是繳稅後捐 出。李嘉誠並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不可以為我本人、我的家族成員或基金會任何成員或董事,帶來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個人利益。」

 

  「除了我固定控有股權的上市公司包括長實、和黃、赫斯基(Husky)之外,我將五十多年的積蓄,全無條件地送給世上。我慶幸自己能做出這個正確決定,一夜無眠也是值得的,自己更絕不會後悔。」

 

  他跟家人說:「我一生可以成立這樣規模的基金,心裡絕對不會惋惜。捐出來,是高高興興捐出來,去做,也是高高興興去做,一點都不會後悔。」

 

  如今,重新詮釋金錢……

 

 

  推崇富蘭克林,以從商所得改造社會

 

  金錢,對而今的李嘉誠是有不同的意義。李嘉誠曾在一場演講中,將中國春秋著名商人范蠡,與另一位商人——協助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開國元老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作比較。

 

  范蠡與富蘭克林都是角色多元的精彩人物。范蠡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富商。他協助句踐復國後,看透時局,轉而赴齊,從商致富。齊國人希望委與范蠡大 任,范蠡卻擔心盛名將帶來惡果,於是散盡家財,分給親友鄰居,只帶少數財物遷至陶國,自稱陶朱公。他繼續從商,沒過多久,又成巨富。

 

  富蘭克林,這位墓碑上只簡單刻上「富蘭克林,印刷工人」的哲學家、商人、政治家、發明家、音樂家,出身清貧,卻以辦報、出版,展現他對公共事業的熱心,他的印刷業為他帶來財富,他又利用財富建立圖書館、學校、醫院。

 

  美國製憲會議時,富蘭克林提名華盛頓擔任大會主席,並獲一致同意。富蘭克林是被認為唯一與「美國國父」華盛頓競爭的人,但他堅持留給制憲會議的絕非名譽高位,而是胸襟與智慧。美國人民稱他為「偉大的公民」,歷史予以高度評價。

 

  「范蠡和富蘭克林的故事值得深思。」李嘉誠說,「范蠡改變自己遷就社會,而富蘭克林推動社會變遷,他們的人生坐標完全不同。范蠡只想過他自己的日子,富蘭克林卻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

 

  「如同他們從商所得,雖然一樣毫不吝嗇餽贈別人,但方法與成果卻有天壤之別。范蠡餽贈給鄰居,富蘭克林用於建造社會能力(Capacity building),推動人們更有遠見、能力、動力。」

 

  錢,是一張紙、一個銅板,也可產生巨大的改變。古今中外的商人,對於金錢各有不同的詮釋,只有極少數的商人貢獻他的金錢發揮影響力,因而也只有極其少數留名歷史。

 

 

14歲搶學翻身 淬煉領袖格局

 

  李嘉誠的英文相當不錯。50年前,他就拿本字典從閱讀華爾街上市公司的英文年報學做生意、訂閱英文《當代塑料》(Modern Plastics)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誌,掌握全球塑料潮流。以至於他現在能統領55國的投資事業,旗下的總經理儘是各國籍人士。而且,中文古書他也涉獵不少,從《曾國藩家書》《論語》、《老子》

 

  一個12歲就被迫中斷正統學校教育的人,如何在60多年未間斷的自學紀律下,擁有不同格局的學識?李嘉誠對於「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深信不疑,他的財富因此而來,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他是一個知識主義者。

 

  若非二次大戰,故鄉廣東潮州被日本轟炸機侵襲,他不該只有小學學歷,他們一家不需要倉皇逃到香港,變成難民。他出生於書香門第,成長於戰亂的大時代。父親逃難至香港之前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有兩位

 

  伯父在民國初年,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李家雖沒有商業傳統,但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受人敬重。

 

  家學淵源,加上過目不忘的天資,李嘉誠如欲取得優異學歷並非難事。但二次大戰,改寫了千萬人的命運,像強烈龍捲風般,把家族、個人從原本賴以為生之地,狠狠地拔起來,旋轉蹂躪後,拋向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李嘉誠是其中之一。

 

 

  全家逃難至香港……

 

  12歲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

 

  1940年秋天,一個天未亮的凌晨,李嘉誠一家六口,開始長程遷徙。他們翻越山區,從梅縣、惠州、鯊魚湧到深圳,小心翼翼避開日軍佔領之地。七天後,在黑夜裡抵達香港,投靠舅父。香港,是迥然不同的世界。

 

  蜂擁而至的難民潮從內地逃至香港,李嘉誠一家人卑微如螻蟻。兵荒馬亂,小學校長是沒有價值的經歷,他的父親棲居在妻舅的鐘錶行中,處於求學階段的李嘉誠無法繼續升學,必須做小學徒。白天,他們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必須搬開家具與其他夥計挨著入睡。

 

  在潮州雖不頂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徹底過去了。「那時我12歲,對香港、對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後,很短的時間內,看到人情冷暖,差異是這麼大,心裡很難過。那時候,可說是一夕成長。」李嘉誠回憶。

 

  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更使李嘉誠一家人在香港無立錐之處,母親只好帶著弟妹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一個家被迫拆兩地,更沒想到的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小小李嘉誠感到自己「彷彿一瞬間被迫長大」。一個14歲的孩子,月工資只有20港元,要扛起一切。獨力照顧父親大半年,這年秋天,父親難敵肺結核而逝。母親與弟妹遠在潮州,沒有其他親人來送別,14歲的他,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

 

  14歲,歷經家道中落、漂流異鄉、少年失學、父親過世,迫使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他日後領袖格局的養成,就在這一年的巨變中。

 

 

  孤處異鄉,不懈自學……

 

  從一本舊辭海、一本破教科書開始

 

  孤處異鄉,他不懈自學。「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拿起破舊的教科書,他既是學生,也是老師。無數昏黃燈光的夜裡,他摸索教學、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直到現 在,他還保持這樣的習慣。「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他的一位友人說。

 

  他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沒有上學對他來說是正面的,因為『不足感』纏繞在心裡,他害怕自己不足,所以學習能力特別高。」李嘉誠友人評論。

 

  命運剝奪他的,他要靠自己搶回來。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某天,他的工廠老闆亟鬚髮信,偏偏文書請病假,老闆就問:「哪個人比較會寫信、字寫得好一點的?」四五個職員都指向李嘉誠,「叫他寫,他每天都唸書寫字。」老闆望向這未滿17歲的孩子,疑惑地問:「你真的懂嗎?」他說:「我可以試試。」當場立即動手,寫了好幾封信。

 

  信發出後,老闆的朋友讚不絕口,紛紛問他:「你這位先生是什麼時候請的?比原本的要好。」這件事,讓老闆對李嘉誠另眼相待,很快地把他從做雜役的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管理名表、錶帶等昂貴的貨物進出。

 

  「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回憶這段往事,「如果沒有一點文學底子,寫信慢,也未必通順,後來也得不到那個職務。那個職務讓我懂得貨品的進出、價格,懂得管理貨品。」

 

  其後,李嘉誠從貨倉管理員,轉為走街的推銷員,因為業績亮麗,18歲,他晉陞為經理,19歲升為總經理,管理200名工人及20名寫字樓職員,薪水則從50港元倍增至超出家中所需許多。雖然初中僅讀了初級英文就中斷,但他卻訂閱《當代塑料》等英文塑料專門雜誌,苦學查辭典,不讓自己與世界塑料潮流脫節。

 

 

  知識,改變命運……

 

  訂閱英文塑料雜誌,嗅到創業機會

 

  1949年 中國政權轉變,李嘉誠服務的公司最大業務對象是來自內地的顧客,生意一下子跌至零數,他的老闆決定將這家工廠結束。長期閱讀《當代塑料》,早已讓他掌握趨 勢,看到塑料時代即將到來。超越香港本地的視野,他估計二次大戰後,世界邁向新一輪的經濟復甦以及人口成長,勢必將使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一步步擴大。所以 當老闆結束工廠業務時,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將積蓄連同舅父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長江塑料廠」。

 

  取名「長江」,有自我警惕的作用。根據李嘉誠自剖,他本性好勝,日本統治香港時,街上行人少,干諾道、德輔道、皇后大道中,行人沒幾個。十二三歲的 他,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養成後來走路比人快的習慣,「這是我好勝習慣使然。」他坦言。其後數年,他艱苦自學,雖然表面看起來,他是削瘦、安靜、孤獨、 不與人同餐也不與人同遊的古怪少年,但他觀察別人,心裡知道,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知識已經超越同齡者,這也讓他內心隱隱感到驕傲。但

 

  他提醒自己,驕傲必帶來失敗,因此他以「長江」為名,告誡自己,要如長江匯聚百川,才能細水長流。

 

  195051日,沒有鮮花、鞭炮、來賓祝賀,長江塑料廠在西環,一個100多平方米的簡陋工廠裡開張了,還差三個月才滿22歲的李嘉誠,自信滿滿地對著廿幾名員工演講,宣告正式開張:「我們公司雖小,但我懂得這一行,人家懂的,我們懂更多,我們懂的,人家未必懂。一路一路,我們一定會擴大,會一路變好,你們的收入,也會一路變好!」

 

  當年的長江塑料廠,只是香港上千家塑料廠中,毫不起眼的一家。其後,他利用專業雜誌與書籍學來的知識,動手改裝機器模具,一路超越競爭對手,1956年,他已經是香港最大的塑料花出口廠,被封為「塑料花大王」。

 

 

  獨到買股原則……

 

  讀華爾街財報,從中學商業規則

 

  隔年,他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軍火的、潛艇的,一點一點買進。他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他們的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他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他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對《全球商業》採訪團隊強調。去年,他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提出「成功領袖必備條件」,特別強調領袖必須善用知識:「經濟的競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爭;知識的創造與應用,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在20073月《福布斯》富豪排行前200名的12位華人富豪中,論學歷、論創業資源,就屬李嘉誠最慘;但李嘉誠登上華人首富,證明學歷高低與成就並無絕對關係。當我們問他,是否同意「學歷無用」?他立刻回答:「不!不!這是非常艱難的,事倍、卻功半。但是,我學到的東西,終身不忘。」

 

  另一方面,自學經驗也讓他不迷信專家與學歷。「老實說,我對許多人云亦云的表面專家所做的分析,是『尊敬有加,心裡有數』。說得通俗一點,有時大家方向都正確,耍的卻是花拳繡腿,姿勢又不對。」他曾私下聊起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說不少MBA是「姿勢漂亮,但使不出力」。

 

  「其實也幸運,如果我家裡情況好,順利唸完大學,也不見得有什麼大出息。」夜闌人靜時,他腦海經常浮現,12歲到17歲是他人生最困難的期間,鄰居女孩們穿漂亮制服上英文學校、學琴、學舞的身影,他曾多麼羨慕她們呀!他也曾設想,如果自己一路順利升學,現在,應該是位成功的醫生。

 

 

  60年從不間斷……

 

  睡前看書、對著電視節目學英語

 

  人生的幸與不幸,一時半刻很難看得清。「憂患不一定帶來智慧,但會擴大人的體驗,令我們審慎客觀。考驗式的經歷,也讓我們超越既定觀念與偏見的束縛。」李嘉誠語重心長地對採訪團隊說。

 

  60年後的今天,他仍自學不輟,回家仍必做兩項功課,一項是晚飯後,看電視學英文,一項是就寢前的閱讀。「非專業書籍,我抓重點看;如果跟我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我也會把它看完。」

 

一本靛藍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辭集,上刻六個銀白色楷體字──「知識改變命運」。這本書,收納李嘉誠歷年重要演講與文章,也為他的人生下了註腳。乍看淡然無味的六個字,卻讓他從當年逃難、失學的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而後成就前所未有的華商傳奇。

 

 

見證華人首富的事業圖景

 

 

  謹慎者,常因保守錯失商機;開創者,常因擴張太快而一夕崩解。李嘉誠制勝之道,就在於他能兼具兩者優點,避開兩者缺點。

 

  每日晚上8點,香港尖沙咀擠滿國際遊客,等待著名的中環燈光秀。遊客鮮少知道,供應這場燈光秀電量,乃至整個香港島用電的,全部是李嘉誠創立的長江集團旗下公司——香港電燈。

 

  走在香港街頭,屈臣氏、百佳超市映入眼簾,它們都屬長江集團。行車至香港葵青港,車身漆著各國貨運公司商標的

 

  貨車,24小時往來這全世界第三大貨櫃港載卸貨。長江集團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香港貨櫃標準箱運載量第一大。舉凡食物、服裝、藥品、家具、計算機……你想得到的日常用品,全都經過這家公司。

 

  「除非有人願意遷島,或是無須用任何電力,才能與李氏業務劃清界線。」英國《金融時報》如此評論。

 

 

  擅長後發先至……

 

  海外收益佔八成,涉足產業多元

 

  其實,李嘉誠旗下公司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早在1986年便已達到今日位置。當年,他被香港媒體封為「香港十大財閥之首」。現在,他已經不是「香港的李嘉誠」,而是「世界的李嘉誠」。

 

  如今,他旗下貨港遍佈23國,以標準貨櫃運載量而言,佔全球市佔率13%,為世界最大的私營貨櫃碼頭商。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配電商、加拿大第五大石油公司(以產量計)。旗下的電訊部門,在15個國家推出電訊業務。長江集團也擁有全球最大的香水、美容、藥物零售連鎖集團,在33國經營19個品牌。目前,長江集團來自香港以外的收益約八成。

 

  一般企業家,在一個國家或在一個產業稱霸,已經算了不起,算是商界明星。但李嘉誠旗下產業橫跨地產酒店、電訊、能源、基礎建設、港口、零售、生物技術等領域,事業跨越55個國家,他應是華人歷史上,橫跨最多產業、最多國家的企業家。

 

 

  不只是向外擴張而已,他同時是精明的經營者與投資者。他最自豪的兩項成績是:一、1950年創業至今,長江集團沒有一年虧損;二、同一期間,他個人的資產,沒有一年少於前一年。亦即,公司與個人,都能超越景氣循環。

 

  而且,無論他跨入哪個行業,雖不一定是先行者,其後,卻能一路超越對手,成為老二、老大。

 

 

  預先看見未來……

 

 

  卻能步步為營,用謹慎平衡開創

 

  談到這些成就,他僅淡淡地說:「這是我步步為營,不貪婪,不涉賭博,循規蹈矩的結果。」

 

  早年,香港媒體經常刊登他在土地拍賣場上的招牌競標姿勢:買賣場上的擎天一指。他總是高高舉起右手,臉上則是小學生答「有」般的認真表情。但更多的時 候,他努力讓自己不受競標現場熱烈氣氛影響,因為他看過太多因意氣、面子而失控的投標者。在競標現場,他用左手,用力地壓住右手,就如他用謹慎平衡開創的 性格。

 

  和記黃埔財務長陸法蘭(Frank Sixt)指 出,李嘉誠對高階經理人最重要的兩項要求是:一、幫助公司成長;二、財務上必須健全。「他會把玩這兩點,達到平衡。在財務上,他是很保守的管理者,我們從 來沒有超貸過,對這麼大公司來說,這不容易。」陸法蘭說。謹慎者,常因保守而錯失商機;開創者,又常因擴張太快卻失足。極為困難的是,能兩者兼具,取得平 衡。

 

  另一方面,「當他看到地平線的另一端和現在的狀況有差異,他就會緊守投資,很有耐心地等待那天來臨,不會在中間遇到困難時就收手。他總有能力看到未來。」陸法蘭說。

 

  「他的故事,就是一連串的好交易。」和記黃埔前任董事總經理馬世民(Simon Murray)如此形容。

 

  從長江集團幾個重要交易中,可以看出他所謂的「步步為營」,其實反映了他「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的」16字經營哲學。也就是先知己知彼,其後按部就班的執行計劃,有充分準備,遇到機會就能迅速出擊。然後,靠制度管理龐大的事業。

 

  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邏輯。謹慎與開創,對他而言絕非矛盾關係,而是因果關係

 

  長江集團57年發展中,最重要的幾個歷程,分別是:一、擊敗英商置地,奪得地鐵中環站與金鐘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成為香港地產新霸主;二、購併和記黃埔,取得香港四大英資公司之一的控制權,亦創下華商購併外資最大交易案;三、購併加拿大赫斯基(Husky)能源,擁有全球可發展油砂儲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這三個歷程,分別代表李嘉誠從「塑料花大王」,變成香港地產大王,再跨行成為全球貨港與零售商霸主,及未來可能的能源巨擘。

 

  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赫斯基,也是長江集團旗下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是該集團對外購併、對內控股的三大主角。以下介紹李嘉誠三次大轉型的三個代表性交易,由此可看出他為何能兼具開創與謹慎。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初期,李嘉誠在董事會中,就多次發出「要超越英商置地」宏願。當時,置地(The Hong Kong Land lnvestment and Agency Company Limited)擁有的土地與樓房價值,是長實的數十倍。「我們聽到他講,心裡充滿疑問,心想這有可能嗎?」當年擔任李嘉誠秘書,如今任職長江實業非執行董事的洪小蓮說,「沒想到,才不過幾年,我們真的超越了。」

 

  讓長實超越置地,拿下香港第一大地產公司的關鍵戰役,是「郵政總局大廈競標案」。1975年,香港地鐵公司成立。

 

  與此同時,李嘉誠密切注意任何跟地鐵有關的訊息,包括資金來源、行經路線、招標與開發計劃等。

 

  1977年初,地鐵公司宣佈邀請地產發展商,競投中環舊郵政總局地鐵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吸引30家地產集團競標。其中最被媒體看好的,是英商置地公司。

 

 

  第一場戰役:打敗置地

 

  小蝦米勝大鯨魚,躥升香港地產王

 

  英商置地是可怕的對手,一度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地產公司。當時它在香港的實收資本額,高出長江實業五倍。香港商界流傳這麼一句話:「撼山易,撼置地難。」

 

  沒有人看好長實。不過,李嘉誠一開始就掌握關鍵因素:地鐵公司急需現金。因此,誰能以最快速度給地鐵公司最多的錢,誰就有勝算得標。

 

  因此,李嘉誠展開兩項計劃。

 

  論資金,他絕不是30家競標者中口袋最深者。但其他競標者多為跨國控股公司的旗下公司,母公司照顧地區太廣且決策系統複雜,未必願意一次性支持大額現金,而長實決策則較為單純。另一方面,其他公司老闆私人口袋未必深,就算深也未必願意拿出來。

 

  因此,李嘉誠預先沙盤推演。他計算長實可運用資金、銀行可動用額度、加上自己口袋裡的資金等立即可動用的現金,條件應比同業優越。

 

  現金備足,接下來是設計雙贏方案。李嘉誠比英資更瞭解華人對地產的渴望,在黃金地段建大樓分層出售,絕對比出租利潤豐厚。

 

  有財務做後盾,李嘉誠的競標書比競爭者更為大膽。他提出的四大條件分別為:一、滿足地鐵公司的現金需求,在簽訂協議的同時,預付地鐵公司一筆現金,保 證地鐵無論如何均可獲利;二、商廈建成之後全部出售,而非出租,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以及長實分享。而且,李嘉誠特別打破對半分的慣例,由地鐵佔51%,長實49%;三、若建置及出售與預期不符,產生虧損,則由長實獨力承擔;四、允諾地鐵建成之日,就是大樓建成之時,絕不延宕。

 

  197744日,歷史性的競標結果出爐,長實得標,跌破市場眼鏡。隔日,報章以「長實擊敗置地」、「華人的光榮」為題大幅報導。一個月後,長實以同樣具吸引力的條件,奪得地鐵金鐘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

 

  19785月,中環站上的環球大廈發售,開售首日8小時內全部售完,刷新香港一次性賣樓總值的最高紀錄。8月,金鐘站上的海富中心預售,則打破環球大廈紀錄。

 

  經此一役,李嘉誠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戲劇性升高。這件案子凸顯李嘉誠「不疾而速」的關鍵三步驟:

 

  ⒈掌握房市趨勢、賣方與競爭者的罩門,亦即掌握他再三強調的「知識」;

 

  ⒉公司本身需財務穩健,才有議價彈性;

 

  ⒊必要時,以「小金庫」挹注「大金庫」,亦即以私人資金支持公司對外購併。當一切齊備,自然能一舉中的。

 

  以下案例也可清楚見到這三步驟的軌跡。

 

 

  第二場戰役:吃下和黃

 

  閃電蛇吞象,進軍零售、貨港業

 

  長實不但拿下香港地產王,同時打算往其他產業延伸。

 

  一位知名港商形容李嘉誠是「玩cycle(循環)的人,」但,「別人玩cycle是賭博,他玩cycle是避險。」亦即,將處於不同景氣循環階段的產業做搭配,如此一來,就算個別公司或產業因景氣循環而利潤波動,但集團總體營收就不受個別產業的波動牽制。「各行各業都有發展規律和週期,橫向購併能讓不同的業務週期,可互補不足和相得益彰。」李嘉誠對《全球商業》解釋。

 

  橫向擴張談何容易,購併是最快的方法。他留心著幾家大型英資控股公司的股權與財務變化,伺機而動。

 

  機會來了。李嘉誠通過渠道得知,匯豐銀行有意出脫手上對和記黃埔的22.4%持股。他開始與匯豐銀行商議。

 

  李嘉誠的步驟是:一、瞭解匯豐需求;二、計算公司籌碼;三、必要時以小金庫支持大金庫。當時,匯豐希望以每股7.58港元出售,李嘉誠認為太高,合理價格是66.5港元。雙方談判後,李嘉誠願意將價格增至7.1港元,但爭取先付20%,剩餘款項在兩年內付清。

 

  再來是計算籌碼。李嘉誠事後透露,當時他已算準,隔年長實有數宗開發案接近完工,將有大量資金回流,但香港能標購的大型地盤卻越來越少,因此,李嘉誠計劃由長實發不配息的港幣兩億元特別股,由李嘉誠認購。亦即李嘉誠無息借給長實2億元,以支應初期的20%款項,而不影響長實的現金水位與負債比率。待隔年開發案資金回流,長實便可按期給付匯豐剩餘款項。

 

  儘管當時長實現金流充沛,李嘉誠仍以小金庫支持的原因是,他要讓這宗購併案宣佈後,對手毫無招架之力!因此需有一筆資金,在宣佈後從股市大舉購入股票,在最短期間讓長實握有和黃股權超過三成,如此才能牢牢控制和黃。

 

  1979925日深夜1145分,李嘉誠召開記者會對外宣佈此一購併案。51歲的他,雙頰泛紅、興奮地對記者說:「在不影響長實原有的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有了更大的突破!」

 

  隔日,媒體大幅報導這宗購併案,「蛇吞大象」斗大標題,佔據各報頭版。用「蛇吞象」形容不是沒原因,宣佈當日,長實市值21.8億港元,和黃市值23.6億港元,購併者市值比被併者還小。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如此形容:「如此重要的公司落入非歐洲勢力之手,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

 

  外人看來蛇吞象,李嘉誠卻說「完全不是這樣」。這筆交易是縝密規劃的結果。對他而言,蛇與象的差異,不是誰的市值或資產大,而是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最大規模的資金,快速且集中的運用。

 

  隔日起至當年12月底止,長實全力砸錢從股市收購,加計從匯豐購得的股票,穩拿和黃三成股權。到1980年底,持股和黃超過40%

 

  李嘉誠對《全球商業》採訪團隊解釋他當時的計劃:「我已經準備另外一筆錢來做。……簽約下去,隔天一早我們就在市場一路買,這樣人家考慮動和黃腦筋時,我已經拿到百分之三十幾、四十幾的股權,這就大勢已去,別人無法跟我奪!」

 

  拿下和黃後,長江集團市值暴增一倍以上。雖然,當時和黃已經是一個橫跨零售、地產、碼頭的控股公司,但所有和黃的海外業務均在李嘉誠收購後發展,收購前,和黃並無海外盈利。

 

  從那時起,李嘉誠通過和黃,八腳章魚般向世界擴張。時至今日,他已把和黃變成一個國際收入佔80%、香港收入佔20%的公司,不論遠在巴拿馬的港口、烏克蘭的香水店、英國的3G通訊,都在和黃旗下。

 

  至今,李嘉誠家族持有長實股權超過40%,長實持有和黃股權49.97%。李嘉誠牢牢控制這兩大旗艦公司股權,如此一來,當年他趁英資持股分散之際拿下和黃的歷史殷鑑,就不致發生在他身上。

 

  雖然先前已通過和黃持有香港電燈,跨足能源事業,但電力與石油畢竟不同,電力可以通過人為方式創造、調節,石油卻困難得多。「擁有廣大油田,一直是他的夢想。」李嘉誠的友人說。

 

   

第三場戰役:購併赫斯基

 

 

  壞時機看到好機會,大發能源財

 

  赫斯基是全球可發展油砂儲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如今是長江集團市值第三大公司。李嘉誠打算把赫斯基打造為能源產業控股公司,展開對外購併。購併它,李嘉誠再次展現「不疾而速」的能耐。

 

  1986年,李嘉誠得知赫斯基大股東Nova有意出售部分股權。當時,赫斯基本身因為資本支出過高與負債過高,甚至無法取得發債評比,大股東與公司都亟須金援。

 

  在一般人眼中,20年前,油價低迷,每桶價格僅約10美元,是現在的十分之一,石油業不是主流投資者看好的行業。

 

  「那時候很多人說,天啊!李嘉誠在做什麼?涉入一個他不瞭解的行業?這怎麼可能對和黃是好投資呢?但是他看到機會,特別在壞時機時看到機會。」陸法蘭說。

 

  壞時機的時候,如何看到機會?「他看到擁有者急著要賣股權,公司遇到經營挑戰,但是公司的資產卻相當好,赫斯基擁有大規模的煉油設備,有加拿大當地和一些遠洋油田、管線和數百個加油站。」

 

  當時,赫斯基在加拿大只是中型石油公司,許多石油公司是它的四五倍大,但李嘉誠看中赫斯基並非規模大小,而是

 

  「Mix(混合)」特質,屬於整合性資產。

 

  此外,李嘉誠算出,只要赫斯基以每桶10美元價格出售,在本業上就可達到收支平衡,但未來卻潛力無限。「10美元即可收支平衡」是撐起整個槓桿的支點,接下來,他用這個支點去撐起驚人的發展槓桿。該年年底,李嘉誠的事業體總計取得赫斯基52%股權。至於原有股東Nova股權則降為43%。成交後,赫斯基重整、下市。

 

  外界只看到股權結構的改變,卻不知道李嘉誠在談判時,賣方給他「goldenwvote」,亦即李嘉誠擁有特別的投票權,可以否決任何董事會的決議,並更換全部董事。1991年,Nova出現財政困難,需要出售其股權,和黃不希望在綜合年報上出現太多負債,另一方面,李嘉誠也不願Nova賣給其他背景不清楚的合作者,所以最後Nova對赫斯基的多數持股由李嘉誠私人承受。

 

  另一件外界不知道的事,是李嘉誠在取得赫斯基95%股權後,立即備足現金,通知赫斯基所有貸款銀行,要求他們如果想繼續與赫斯基往來,就必須降低貸款手續費和到期後的利息。這個舉動讓銀行團嚇一大跳!

 

  「如果銀行不同意,我可以用私人資金付給赫斯基,並由赫斯基通知所有銀行,於必要時,可以在48小時內將債務全部還清。」李嘉誠不出招則已,一出手都是重擊,「結果,沒有一家銀行不同意。」債權銀行全部在48小時內同意降低貸款手續費和到期後的利息,此舉使赫斯基的營運負擔大幅降低。

 

  為何李嘉誠要動用「小金庫」增持赫斯基股權,而不用和黃?因為當時赫斯基負債很高,若和黃持股超過50%,則赫斯基負債必須放進和黃資產負債表中,「會讓和黃的損益表很不好看,所以他才自己買。」陸法蘭說。

 

  拿到全部股權後,李嘉誠開始大動作整頓。首先,李嘉誠抓準「每桶10美元就能收支平衡」這個支點,認為赫斯基不應耗費巨資在海外探勘,因此將海外探勘佔探勘費用的比率,從五成以上降至一成以內。

 

  其次,他更換管理團隊,力行節省成本,重新評估蘊藏量。並將省下來的資金,投注在更新煉油設備上,降低煉油成本。因為,只要10美元就能平衡,如果降低成本,意味獲利增加。再者,因為資本支出下降,債信變好,再加上母公司與大股東以強健財務背書,赫斯基獲得銀行不錯的信評等級,降低發債成本,為後續購併鋪路。

 

  從1996年至2000年間,赫斯基收購擁有300個加油站和一個酒精廠的MohawkwCanada,並買下擁有大量煉油設備的上市公司Renaissance,將赫斯基與之合併。20008月,赫斯基重新上市。

 

  浴火重生的赫斯基,股價從上市之初每股6.25加拿大元,一路飆高,增至現在約40加拿大元。加計股息股利,股東七年投資報酬率達636%。現在,赫斯基的負債比降至歷史最低,現金流則是歷史最高。

 

  「當時(1991)先生以3.2億加拿大元向Nova買入43%股權,看來真的很不可思議,如今赫斯基可是值350億加拿大元啊!」陸法蘭說。

 

  從上面三個關鍵案例,不難看出他如何以知己知彼、步步為營為基調,交叉運用信息、現金流、小金庫,並用跨產業、跨地域,平衡景氣循環帶來的衝擊,為集團財務避險。

 

  但對李嘉誠而言,成功並非神來之筆,而是步步為營的結果。當別人看他是一飛衝天的「超人」(編按:香港媒體為李嘉誠取個「李超人」封號),他倒自認為比較像是電影中超人變身前的小記者Kent Clark。對他而言,成功沒有太多令人驚訝的創新法則,只是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執行他創業之初就領略的法則而已。

 

【喜愛】

1、  電影《阿甘正傳》,據說,李嘉誠曾經因看《阿甘正傳》而潸然淚下。

2、  李嘉誠極愛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蘇軾的《赤壁賦》和歐陽修的《秋聲賦》這幾篇宋代散文。其中尤喜《游褒禪山記》的一段文字: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 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3、 

喜歡清代儒將左宗棠所寫的名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視頻】

 

電視傳記:李嘉誠

 

 

 

【人生經歷】

   

1928729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城內北門街麵線巷五號的祖家(今屬潮州市湘橋區)

    1943年,父親李云經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李嘉誠找到了一份茶樓跑堂的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誠被調入高昇街的一間鐘錶店當店員,學會了鐘錶裝配修理技術。

  1947年,李嘉誠因不願長期寄人籬下,便到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

  1948年,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的他便升任塑料花廠的總經理。

  1950年,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購入一幅地皮,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

  1963年,與莊月明結婚。

  1967年,左派暴動,地價暴跌,李氏以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儲備。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8年,與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會面。

  1979年,「長江實業」宣佈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斥資6.2億元,從匯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1984年,「長江實業」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

  1986年,進軍加拿大,購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數權益。

  1986年,51日李嘉誠母親逝世。

  1986年,620日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會見李嘉誠。

  1987年,聯同2名華資大亨李兆基及鄭裕彤,成功奪得溫哥華86年世界專覽會舊址的發展權。

  1990年,11日,夫人莊月明女士突發心臟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業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

  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1999年,長江實業集團除稅後盈利達1,850億港元。

  2000年,長江實業集團總市值約為8,120億港元。

  2009年,長江實業總市值約為10,000億港元。

  2010730日,竟購法國電力集團旗下部分英國電網業務。

  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顯示:李嘉誠位於排行榜第十一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