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联重科“断臂”事故结果或十日内揭晓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21/wNMzA3XzM3MzUwNw.html

“10天之内将有结果出来。”10月20日晚,酒泉市新闻办主任张克勤告诉记者,10月10日发生在华锐风电(601558.SH)全资子公司酒泉厂区的吊装设备断裂倾倒事故的调查结果已接近尾声。但他没有透露更多有关调查的信息。

这 起由于中联重科(000157.SZ)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吊臂断裂倾倒引发的事故造成5死1伤。事故发生后,华锐风电和中联重科两家上市公司均通过媒 体称自己不应承担责任。不过,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事故现场分析材料显示,中联重科事故产品QUY1000在产品设计和工艺上可能存在问题。

与之相关,有关中联重科不同产品存在问题的情况近日被媒体披露出来。有分析认为,一连串产品事件的背后,是中联重科这家国内行业领先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焦虑。

多事之秋

事故发生后,华锐风电对外明确表示自己非责任方。随后,中联重科也对外释放信息,称事故原因是作业方涉嫌违规操作,近日更明确表示,事故调查的关键在于是认定为生产安全事故还是质量事故。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的一份事故现场分析材料则显示,“从设计数据看,中联QUY1000在臂架设计上与国内外同类产品基本相当。”“但起重能力超乎寻常的强。”这种设计,似乎表明产品设计者“还没有掌握围绕臂架分析的起重性能表计算技术”。

记 者通过咨询专业人士获知,臂架工作半径和起重能力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如果一味放大起重能力,则意味着臂架变形或断裂的风险越大。而通过起重能力 曲线对比,中联QUY1000的起重能力大幅度超出了国内外所有的1600吨及以下履带起重机产品,其中超出德马格1250吨(CC6800)履带起重机 高达57.6%,甚至超出德马格1600吨(CC8800-1)履带起重机10.6%。

这份分析材料还显示,QUY1000上车转台与过 渡平台之间连接耳板的结构破坏、腹管与主弦管之间的焊接破坏等,全部是从焊缝处直接撕裂,不符合普遍性事故中表现出来的从焊接热影响区处破坏的破坏形式, 这可能表明该产品的生产商高强度板材、管材的焊接连接计算或焊接工艺不过关。

不过,目前最终的事故调查报告并未出台,上述分析是否成立还需有关方面最终核实。

QUY1000事件发生后,中联重科似乎陷入多事之秋。

近 日,有媒体报道了山东的混凝土搅拌车的底盘支架断裂事件,称有10辆中联重科混凝土搅拌车的底盘支架,几乎同一时间,在同一位置开裂,导致车辆无法正常使 用。事发后,承租方拒绝继续支付车辆租金,而中联重科指定的融资租赁机构———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中联重科”)则在9月13日 强行将车辆从济南拉走。中联重科方面至今未对此事正面回应。

在媒体和网络上传播的有关中联重科产品问题的信息还不止这些。

“这里面不排除有客户借机炒作,希望趁机解决问题的可能。但是,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中联重科应该出来作出明确的说明,如果任由这种负面消息继续集中爆发,对公司和行业都是不利的。”一位曾经在多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任职的人士评价道。

“焦虑症”

多事之秋,揭开了工程机械行业激进“追标”的冰山一角,也使中联重科的竞争“焦虑症”显露出来。

“国 内工程机械行业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最大的几家都对外宣称自己是龙头老大。”一位工程机械代理商在看到本报《中联重科“断臂”:行业盲目“追标”之殇?》的 报道后跟记者谈起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他同时表示,企业巨头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对客户有利,比如相互压价、延长付款周期、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等,客户都欢 迎。他的忧虑在于,这种激进式的“追标”是否能够确保产品质量。

行业中公认的三大企业是徐工集团及其上市公司徐工科技(000425.SZ)、三一重工(600031.SH)和中联重科,其中徐工是国内老牌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两家地处同城,一向竞争激烈。

一位曾在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任职过的人士向记者介绍,当中联重科体量还小于三一重工时,两家相安无事。但随着中联重科依靠自身国企的优势将湖南浦沅集团收归旗下,以及此后的一系列并购,体量和产品线都获得巨大提升,“两家的竞争进入肉搏阶段,中联的焦虑症也就产生了。”

2008 年,中联重科与战略合作伙伴联手收购意大利混凝土企业CIFA,当时其董事长詹纯新谈到收购理由之一就是不能让竞争对手得手,此话后来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 “意气用事”。外界普遍认为这笔收购在一段时间内拖累了中联重科。2011年中报显示,中联重科境外营业收入1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2%,同比下降 0.7个百分点,这表明并购CIFA至少并未在短期明显提升它的国际市场业绩。

“焦虑是可以理解的,难道三一、徐工不焦虑吗?”前述曾在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任职过的人士表示,中联重科资产包袱较重,加上外部市场逐渐转淡,“可能在市场拓展和产品开发方面走得比较急,但欲速则不达。”

他举例说明,不久前发布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崛起”2011年工程机械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中联重科测评没有一个“第一”,多个“第二”,这可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焦虑的原因。

财务数据也让中联重科无法淡然处之。

2011 年中报显示,中联重科总资产为750.9亿元,远大于三一重工的497.5亿元和徐工科技的303.9亿元,而三家公司中,三一重工上半年营业收入为 303.6亿元,净利润63.5亿元;中联重科上半年营业收入241.5亿元,净利润46.5亿元;徐工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195.1亿元,净利润 22.3亿元。三家中,中联重科的总资产收益率最低,约为6.7%,其次为徐工科技8%,三一重工最高,为15.7%。

同时,中联重科上半年货币资金余额为227.7亿元,短期借款余额71.8亿元,较年初增加29.5亿元。存货周转率1.71次(未折算为年),远低于三一重工(2.79次)、徐工科技(2.72次)。

激进法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次酒泉中联重科产品吊臂断裂跟行业的激进竞争有关。

记者了解到,中联重科履带式起重机是按200吨、100吨、600吨、50吨、260吨、400吨、1000吨、3200吨的产品推出顺序,而行业内一般是遵从由高到低由小到大的自然顺序。

“很难理解从200吨到600吨的跳跃,再到50吨的迂回,然后是400吨和1000吨的穿插,终极跳跃是正在研制过程中的3200吨。”一位长期从事起重机研发的人士评价道。

同 时据该人士介绍,中联重科履带式起重机研发中采用研发外包,长期依靠高校设计及计算。“从表面上看,这种手段似乎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产品推出比较快捷。 但企业没有经历从小吨位到大吨位、从各核心技术分项分类攻关的技术积累,高校对产品实际经验和现场试验测试更为陌生,基本较难系统地进行理论研究与试验测 试相互结合的验证工作。”

本报记者获得一份《中联重科混凝土2010版协议三方协议书(2010版赠送设备)》,甲方(出租方)为北京中 联重科,乙方为承租方,丙方(出卖人)为中联重科。协议书显示,该版协议于2010年5月10日启用。协议约定:乙方通过甲方以融资租赁方式采购丙方设 备,在乙方按照《融资租赁合同》及其附件的约定连续定时足额支付前六期租金的前提下,丙方有条件赠送相应型号搅拌车设备三台给甲方,赠送设备金额为人民币 165万元(按丙方统一销售设备价格计算)。根据甲方委托,丙方将赠送设备直接交付给乙方使用。同时,赠送的设备丙方不予开具发票。协议要求乙方应对协议 内容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若泄密,则赠送设备条款自动失效。

“这种销售方式,结果一定是伤了行业更伤了自己。”一位行业内人士指出。不仅如此,该人士还指出,这种“促销”的背后,是否存在财务问题,从协议看,所赠送的产品既似已经有具体作价,但又无实际支付,这一情况在中联重科的财务上是如何处理的,从公开数据完全看不出。

2011年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应收账款为117.8亿元,应收账款余额较年初增长了69.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