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浦東:專業化的「維穩媽媽」

1 : GS(14)@2012-01-09 23:51:46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272
"將政府事務外包給企業已不新鮮,但將敏感的維穩工作委託給社會專業機構,還是頗為大膽的"

"「我們要看到『立體的人』,看到他們不同的家庭困難和矛盾,以及心理焦慮、社會疏離等問題,而不是簡單把他們當作『訪民』。」
"

2011年5月,家住上海浦東川沙新鎮的張芳,終於停止了持續6年的上訪。

過去的數年裡,每週的大部分時間,55歲的她都會到鎮政府和所謂「康辦」——地處市區康平路的上海市委上訪,週六也不休息。

川沙新鎮信訪辦的數據顯示,包括張芳在內,政府「圈定」的96戶重點訪民中,已有22戶息訪,31戶也不再「頻繁」上訪了。

這一切的變化,被官方歸因於「專業力量和柔性力量」的介入。2009年,並非維穩職能部門的上海浦東新區婦聯與其他政府部門聯動,在川沙新鎮試點,列出96戶重點訪民家庭名單,以政府出資形式向專業機構購買「家庭專業社工服務」。

將政府事務外包給企業已不新鮮,但把敏感的維穩工作委託給專業機構,還是很少見的。「現在還不適宜宣傳。」浦東新區婦聯婉拒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請求。

一份上海市政協的內部資料顯示,2003年至2008年間,整個浦東新區,進京上訪從最初的十多件上升到兩百多件,增加了20倍。

川沙新鎮的歷史包袱更顯沉重。1996年和2005年,浦東國際機場一期、二期工程先後在此地實施。因拆遷政策多次調整,一些先期遷離者見上海樓價日漸飆漲,開始上訪。

一份官方材料表示,浦東引入社工服務,源自政府以傳統方式應對上訪,效果不佳,而由婦聯牽頭,或許與訪民群體特點相關。川沙信訪部門調查發現,訪民中95%是女性,且年齡偏大,沒有工作,家庭條件一般。

看到「立體的人」

「社工服務是為瞭解決婦女的家庭需求,目的不是維穩。」作為項目主管的上海公益社工事務所副總幹事鄭儼一再強調。

這個名為「維穩媽媽」的項目起步並不順利,女社工「第一次上門調研訪民家庭情況,容易接納,第二次去就不歡迎你了,他們認為你是政府的人」。極端的例子是,在敲了二十多次門後,一位訪民才最終探出頭來。

項目招標書的第一要求,是「瞭解和準確把握所有家庭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其合理需求,同時對其他問題彙總、分析」。鄭儼和同事們發揮優勢,通過艱苦調研,建立了一人一檔的信息庫,調查甚至精細到「訪民的鄰里關係與社區資源、閒暇生活及健康狀況」。

他們發現,訪民群體的複雜程度,遠非信訪部門所用的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硬指標所能概括。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是,「訪民已游離在社區主流文化之外」,社區活動中,這些「異類」群聚於角落,「自動與別人隔離開來」。

經過分析,社工團隊將96戶訪民作了劃分:75%屬於跟風型,25%屬於精英型。「跟風型」,多為同一村隊的「舊相識」,「小道消息」傳播快,容易聽信傳言跟風上訪。而「精英型」有非常明確的訴求,也整理了詳盡的材料和證據,「甚至與境外聯繫緊密」。

一位姓邱的訪民坦承,她上訪基本是盲從,「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同時也「出門散散心」。她的女兒身患殘疾,經歷了兩次失敗婚姻,負擔不起外孫女的高昂學費,而老伴又查出罹患脊柱腫瘤。

據鄭儼統計,70%的上訪婦女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有些家中有殘疾人,有些人身患大病,有的人子女生活困難。壓力無法排解,她們指望上訪獲得更多的資源和關注。

「我們手中沒有資源,但是我們會發揮紐帶作用。」鄭儼將情況反饋給社區和婦聯後,婦聯幹部多次與邱姓訪民的女兒談心,又為她外孫女申請到一次性助學補助。最終她不再外出「散心」了。

川沙新鎮婦聯一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解除家庭危機,才能讓她們重新回歸社區正常生活」。

社工們技巧性地將社區活動安排在每週三四五——恰好是訪民們去鎮政府「打卡上班」的時間。「要讓她們從敵視、抗拒政府轉向融入社區建設。」

這些辦法的效果是驚人的,川沙新鎮政府一人士說,上海世博會期間,多位上訪者組成了志願者隊伍,在路口協助指揮交通。訪民們對成就感的珍視,也讓鄭儼驚訝。某項活動評比,社工們因為疏忽少打印了一張獲獎證書,結果,「一位訪民在門外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

「我們要看到『立體的人』,看到他們不同的家庭困難和矛盾,以及心理焦慮、社會疏離等問題,而不是簡單把他們當作『訪民』。」鄭儼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更多的柔性力量

每月28日,鄭儼會和婦聯幹部們召開聯席會議,婦聯幹部與上訪戶一對一結對,而社工們則會與他們進行信息溝通。

事實上,社工組織「維穩媽媽」項目推出之初,川沙新鎮並未輕視原有力量。一份黨委文件寫道,「將基層婦女幹部和專業社工兩支社會力量納入其中,才能成為化解信訪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

一個經典案例是,在熟悉某上訪戶的作息規律後,與其結對的基層婦女幹部在半路蹲點,製造「巧遇」,甚至利用兩人孫子同在一所幼兒園,套近乎、拉家常。幾經說服,訪民的疑慮消除了,由此成為該項目成功化解信訪矛盾的第一人。

受惠於此,婦女幹部逐漸被倚重。2010年初,該鎮在數個社區啟動「樓組婦建」活動,106位婦女樓組長成為維穩主力。川沙新鎮一位基層官員說,「布點各樓組的樓組長會第一時間上報不穩定因素,經過篩選,我們將圈定防控重點。」

一位女樓組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已經成文的「婦女小組組長」工作手冊中,樓道居民上訪情況被列為重要的考評標準。兩年過去了,在全鎮試點的樓組中,80%的樓組已無上訪者。

在官方口徑中,婦女樓組長制度設立的初衷並非簡單維穩,「目的還是在於加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同時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

官方努力吸納更多普通女性加入。2010年,浦東新區婦聯註冊成立「知心大嫂」婦女兒童服務中心。截至目前,由退休婦女幹部和熱心社區事務的普通女性組成的志願者規模已達5460人,「形成了區、鎮、村、居民小組(樓道)、宅(崗)5級網絡,維權維穩工作可通達社區每家每戶」。

據上海市婦聯一位人士表示,接下來,浦東婦聯的工作重心,將是培養「知心大嫂」骨幹向「准社工」轉化。為此,這些骨幹已多次接受了心理、法律知識等專業培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