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大解讀重點 破除信評迷思


2011-8-22  TCW




八月五日,標準普爾 (Standard & Poor's)史無前例的將美國評等調降,由最高等級的AAA降為AA+,展望為負向。在歐債風暴之後,這個事件成為壓垮市場信心最後一根稻草,標普降等 後率先開盤的亞股急瀉,台股在降等後第一個交易日跌掉了三百點,跌幅三.八%,緊接著開盤的歐美股市更是重災區,其中道瓊工業指數下殺超過六百點,跌幅 五.五%,一天內市值蒸發了一兆美元。

標普擔心美國國會和政府達成的財政計畫共識,無法穩定美國中期的債務動態,但調降評等的消息一出,立 刻面臨各方質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就質疑,直到二○○八年次貸問題爆發後,才接連調降次貸金融商品評等的信評機構,怎有能力做為美國財政政策的裁決者?

確 實,信評機構的決策流程,是有很多的討論空間。評等的評定,在三大信評機構,做法略有些許不同,但大致上都是由主責的分析師蒐集資訊,再請資深分析師主管 擔任主席召開評等委員會,委員會一般由四到六人組成,採多數決(人數少可能採全數決),有可能委員會對資料質疑而退回議案,或是表決直到有結果才結束。

迷 思:能預測未來?錯!只能反映市場現況

只是,這個牽一髮則撼動全球市場的決定,判定優劣的標準是由少數人拍板定案;為了怕外界施壓,參與成 員名單是黑盒子,只有信評機構本身和所在國主管機關才能得知。

但,與其質疑信評的流程,或是標普評等委員會評等美國為何能有影響力?我們不 如回過頭,以更宏觀的角度來討論,到底信評能不能為市場預警?我們,又該怎樣看待這個機構的定位?

「市場希望信評能夠預知,本來就是一種錯 誤的期待。」熟悉債券市場的國票金控副總經理蔡佳晉一語道破市場的迷思。標普在台灣的分支機構中華信評副總裁雷明峰指出,「調整評等,考量的因素很多,只 有一項因素改變,不一定會影響結果。」所以,「調整評等,要有充分的證據,但等到證據足夠,市場可能又會有慢半拍的批評,」惠譽信評台灣分公司副總經理李 信佳,點出信評機構的兩難之處。

對於信評機構引發金融市場爭議,就連國際貨幣基金(IMF)也著手調查研究,它們是不是有做好份內的工作。 以希臘為例,在二○○八年年底以前,希臘都擁有償債能力頗強的A級評等,但隨著希臘的舉債成本升高,也就是信用違約交換(CDS)利差越走越高,希臘的評 等也每下愈況。

如果排除市場其他所有的因素,只看評等的調整和CDS利差變化之間的關係,IMF發現,這兩者之間有七○%的正相關,但評等 並沒有領先CDS利差的變化,而是兩者同時發生,也就是說,並沒有達到預知的功能,頂多是替市場的疑慮,多添了一背書。

重點一:看穩定度短 期若變動太大,免參考

不過IMF也指出,標普、惠譽和穆迪三大信評機構在金融危機時,處理主權評等的能力已經有大幅的改善。

相 較於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信評機構一年內調整新興國家評等超過三級的次數達十七次,其中更曾一年內將韓國評等由AA-降了十二級到 B-。

但過去三年,面對一連串的主權債信危機,信評機構一年調整評等超過三級的次數減少了兩成,最多一口氣將愛爾蘭評等降了七級,顯示評等 的穩定度明顯改善,而穩定度是建立評等信用的重要元素,因為如果短期間內評等大幅變動,等於評等的參考價值失效。

重點二:看論述內容找出對 後續經濟影響關鍵

只是,既然信用評等是反映現況,並依據歷史經驗計算受評單位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再做出相對的排序。就像基金績效的排名,僅 能顯示過去的績效,並不能代表未來的報酬率,市場到底該如何看待信用評等的調整呢?

「與其批評結果,大家應該仔細來看降等的論述內容,要客 觀來看如何做有效的改革,」李信佳語重心長的指出。

翻開標普調降美國評等的八頁報告,降等其實是對美國政治投下不信任票。

歸 根究柢,標普擔心的是美國兩大黨歧見太深,恐怕無法達成財政改革所需的共識。而一個國家的政策制度,就像公司治理制度一樣,當然是主權評等的評分要素之一 。

讀完上述報告之後,投資人就可清楚,後續政黨共事的效率,將是觀察美國評等走向的關鍵。

美國的政客,在這次降等的當頭棒 喝之後,未來在制衡敵對黨之前,對經濟影響的評估,該想得更周延。

重點三:看是否重審未來三個月變化的風向球

如果想要預測資 本市場未來發展,比起評等調整的結果,評等是否列入信用觀察(credit watch)或重審(review),其實才是觀察市場短期變化更重要的風向球。在標普將美國降等前,今年四月標普就將美國評等列入負面的信用觀察,一旦 評等列入信用觀察,就代表未來九十天內,評等可能因事件或環境而變化。

像去年六月穆迪一口氣將希臘的評等降了四級至Ba1,讓市場大吃一 驚,使得CDS利差飆升,但事實上,早在降等的兩個月前,穆迪就將希臘列入重審,並且預告可能大幅調降希臘評等。

重點四:看展望方向觀察未 來兩年市場的指標

展望也是另一個投資人可以觀察市場後續變化的指標,這次標普將美國評等降為AA+,展望為負向,就代表未來兩年內,評等可 能會朝負面的方向變化。標普就在調降美國評等的報告中明確指出,美國如果支出減少的幅度比原先承諾的還少,或利率飆高,或有新的財政壓力,使政府負債曲線 上升,標普還可能再度出手調降美國評等。

讀懂了上述重點。未來,我們看到信評評等時就能抓住更有價值的訊息。

或許讀者心底還 有最後一個疑問,既然評等只能當參考,為何還能在全球擁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全球逾一百個國家、總規模逾三十二兆美元的固定收益市場,一定要有等級排名, 當成投資參考機制,所以「信用機構是必要之惡」,一位外商資深投資銀行副總裁很坦白的說。「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單一投資機構有能力評斷這麼多標的,但 不能過度信賴。」投資人要懂得在同樣投資評等裡,篩選出沒被發現的鑽石。

【延伸閱讀】為何信評被三大民間機構壟斷?

一家公司 的信評為何能撼動全球?令人驚奇!但更有趣的是,為什麼評等全球上百個國家,擁有這麼大權力的生意,卻是幾乎由三個民間公司完全壟斷?

主權 信用評等是一個國家要吸引外國投資,以及該國民間企業能夠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依據。而這套給分的標準,目前仍掌控在全球三大信評機構標普 (S&P)、惠譽(Fitch)和穆迪(Moody's)的手上,最主要原因就是,經過歐洲、美國和日本相關金融管理機構認證的信評機構 當中,只有這三大機構給出的主權評等超過一百國。

這牽涉到經濟規模,這三大信評機構都養了超過上千位分析師,還不包括內控和管理人員的數 目,才能對全球總規模超過三十二兆美元的債券型金融商品給出評等。

熟悉信評機構作業模式的人士指出,信評公司並不好賺,信評機構的經營模式 大多是靠發行債券的單位支付評等年金費用,再針對債券發行金額收取一定比例的發行費,但很多評等不是受評單位出錢要求評的,而是信評公司主動免費去評的, 為的就是受評單位日後若有發債的需求,自然就需要評等的服務。

除了現在的市場規模,還養不出第四家全球性的信評機構,這三大信評機構超過百 年的歷史,更建立了難以跨越的超高入門門檻。像不到二十年資歷、中國的信評機構大公國際,其實比標普更早將美國降等,大公早在八月三日將美國信用等級從 A+下調至A,展望為負面,但並未引發市場大篇幅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