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並不矛盾,二者相對統一,如果作為金融的根基實體經濟好了,金融風險防範就有了更好基礎。”工商銀行行長谷澍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稱。
今年是防控金融風險的攻堅年,但監管層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也在近期大幅提高,銀保監會近期三度要求打通貨幣傳導機制,從“無還本續貸”到“信9條”,要求大行發揮“頭雁”作用,適當提高企業中長期貸款比例。
大行如何平衡防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8月30日,工行發布2018年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新投放信貸總量1.68萬億元,其中新增6268億元,收回移位再貸1.05萬億元,此外,非信貸融資與地方債投資新增3515億元。
谷澍指出,對於堅守主業、生產經營正常的企業,工行將多措並舉,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而不是抽貸、斷貸。對於下半年的信貸投放節奏,谷澍透露,今年已經適度調增了全年人民幣信貸增長計劃,重點滿足重點項目、普惠金融、居民消費等需求。
息差見頂有待觀察
今年上半年,多家大行反映出息差持續好轉的態勢,但是隨著貨幣市場的進一步適度寬松,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息差能否繼續“堅挺”頗受市場關註。
五大行中,除交行息差較去年同比小幅下降0.08個百分點外,其他四家銀行都表現出息差上升的態勢,其中建行息差改善幅度最大,較去年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工行、農行緊隨其後,分別上升了0.14個與0.11個百分點。
對於資產規模已經破20萬億的大行而言,息差的一點變動對於銀行盈利能力都有巨大影響。隨著資金日漸充裕,貨幣市場的利率水平下降,息差改善幅度放緩已經反映在銀行中報中。
例如,工行中期業績顯示,該行息差如果逐季看,半年末凈息差為2.3%,與一季度持平,這是不是意味著工行的息差已經見頂?對此,谷澍表示,是否見頂還有待觀察。
谷澍稱,從貨幣市場最近的情況來看,資金確實比較充裕,利率水平在下降。“主要從兩方面影響工行息差,第一是貸款,第二是工行的債券投資。目前對短期貸款和期限比較短的債券,利率水平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對中長期貸款和期限比較長的債,影響並不明顯。”谷澍稱。
他認為,長期貸款目前仍然是圍繞著基準利率的上浮或下浮來定價,而長期的債券,特別是地方債、地方專項債,定價主要由供求關系來決定,並沒有受到最近資金寬裕、利率市場往下走等情況的影響。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未來凈息差,債券市場、貸款市場的利率變化情況還有待觀察。
五大行不良率小幅下降
隨著銀行年報收官,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不良率同比均有小幅下降。其中,農行不良率下降最多,同比下降0.19個百分點;其他四家大行不良率降幅則在0.01~0.02個百分點之間。五大行撥備覆蓋率也呈現提升態勢,其中農行大幅提升40.03個百分點,工行緊隨其後,提升19.14個百分點。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二季度銀保監會公布的銀行業資產質量數據顯示,銀行業不良率二季度進一步攀升,較上季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認為,現在輿論對於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的顯性化有些反應過度。
此外,在銀行業監管強化的背景下,存量風險從隱形狀態向顯性轉變。此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監管要求銀行將90天逾期貸款全部計入不良後,部分中小銀行出現不良率大幅飆升的情況。而存量風險從隱形狀態向顯性轉變並不意味增量風險上升。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