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一直被認為是一地經濟發展重要的軟實力,既關系到招商引資,又影響經濟發展的活力與質量。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推動制度創新、簡政放權和擴大開放以優化營商環境。
8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對28項優化營商環境的典型做法進行了通報。包括改革投資審批等制度、便利企業開辦和經營、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提供優質公共服務以及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等方面,涉及上海、浙江、福建廈門、江西宜春等地。
優化營商環境乃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中國經濟的一些老矛盾和新問題,在深層次上其實是營商環境問題,不管是簡政減稅降費、嚴格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還是擴大“證照分離”改革試點,都急需攻克。
而且,重點優化營商環境,可能比巨額投資效果更好,二者相當於“授人以漁”和“授人以魚”的關系。正如世界銀行一項實證研究的測算,良好的營商環境會使投資率增長0.3各百分點,GDP增長率增加0.36個百分點。
在最近幾年的重視下,中國的營商環境改善也頗為明顯。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國在全球營商環境評價中排名第78位,從2013到2016年,中國的評價排名累計提高了18名。這與近年來簡政放權、減稅清費、外資和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推進密切相關。
不過仍舊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營商環境的水平與國際地位還不那麽相匹配,需要改進之處仍然不少。比如不少地方政府權限過大,服務意識不強;政策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透明度不足、執行不一致;貿易管理及外匯管理仍不夠便利等。
然而,從去年開始各地紛紛講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重要抓手後,湧現了不少典型案例,此番國務院辦公廳通報的28項就是其例。中國人多地廣,典型案例、優秀經驗理應得到推廣,讓更多地區參考借鑒。
以上海為例,這次被通報的典型案例“一照多址”和“一證多址”改革,實質上是延續數年前開展的證照分離改革。這項改革是2016年率先在上海長寧區試點實施的企業登記制度,按照規定,符合“一照多址”登記條件的企業,可以向長寧區市場監管局申請住所變更登記,並在營業執照上記載除住所以外的營業場所信息。2017年,“一照多址”登記制度適用範圍大幅擴大:適用企業類型從內資擴大至內外資,適用區域從局限於長寧區擴大至全市。
針對不同地區的差異,在某些改革領域也湧現了不止一個典型案例,以不動產登記改革為例,浙江合並建設、稅務、國土3個窗口,民眾辦理不動產登記只需取一次號、排一次隊;江西宜春推進不動產“登記+交易”一體化改革,將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及檔案館整體合並到市不動產登記交易中心,實現房產交易備案、稅費繳納等事項“一站式”辦理。
決策層通報營商環境典型案例,尚屬首次,如通報所言,各地區應該主動對標先進,相互學習借鑒,從自身實際出發探索創新,切實解決企業群眾辦事創業面臨的困難問題,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創造更多管用可行的創新舉措。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羅默曾說,時至今日,全球在營商環境領域的進展令人鼓舞,但依舊大量存在的未做之事也足以讓我們焦躁。的確,優化營商環境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