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哈羅德·詹姆斯:美國的內維爾·張伯倫

當一個國家對所處的安全環境感到擔憂時,他們通常會堅稱要降低對外國產品的依賴、簡化供應鏈,以在國內生產更多的產品。但是,貿易保護主義真能改善安全環境嗎?如今,我們所處的世界已處於全面貿易戰的邊緣,我們必須仔細審視一些貿易保護主義的支持論調,然後再重新回顧下上世紀最大規模的貿易戰留給我們的經驗與教訓。

在對貿易的爭論中,有不少表里不一的論述。進口關稅以及其他相似的措施,通常被視為外交政策領域中為保護國家利益而慣用的工具。不過,當我們回溯歷史時會發現,這些措施只會有利於部分領域,更多的是導致不公平的稅收。

美國總統特朗普會強調,貿易戰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在他看來,關稅是應對不公平的貨幣政策以及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的一種合理手段。當然,這其中還有國內因素的考量:也就是說,關稅可以通過擡高競爭者產品的價格,幫助特定的生產商和領域。但是,問題在於,擡高關稅將不可避免地使國內消費者通過支付更高昂的價格,為政府的補貼埋單。

特朗普曾表示,“貿易戰是好事,而且很容易打贏。”這一論斷沒有絲毫新意。我們從過往的歷史中就能檢驗特朗普的這一論斷。當內維爾·張伯倫在1932年擔任英國財政大臣時,他改變了英國多個世紀來在自由貿易方面的立場——做一個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出於對英國長期貿易赤字的擔憂,張伯倫宣布了一種新的“保護體系”,希望用與外國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當時,主張與外國政府就貿易赤字進行談判的情況並不多見。

對此,張伯倫總結說:最謹慎的做法,是用能夠有效反制外國市場歧視我們的手段來武裝自己。因此,無形之中,張伯倫的所作所為是在為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鋪路。他的貿易政策削弱了英國,同時卻壯大了德國。6年中,他對納粹德國采取的綏靖政策以1938年簽署的《慕尼黑協議》而達到頂峰。在協議簽署的6個月後,納粹的鐵蹄踏入了捷克斯洛伐克,並將其歸並入第三帝國的麾下。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德國民族主義複興的憂慮主宰著整個世界。對於西方大國而言,要遏制德國的野心,需要一種聯盟體系或者一個更清晰的集體安全協議。法國傾向於前者,主張與波蘭以及有“小協約國”之稱的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結盟,由此限制匈牙利與德國的擴張。而英國則傾向於第二個選項,將國聯視為捍衛領土完整最有效的工具。

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最終由於各自國內保護主義盛行,捍衛國際安全的重任均由此毀於一旦。隨後,兩國都迅速調整政策,采取了高關稅以及對源於海外的產品實行進口配額制。這直接導致捷克斯洛伐克的工業生產商,羅馬尼亞以及南斯拉夫的農業出口商無法再向西歐出口任何產品。相反,他們在政治與經濟上越來越倚重納粹德國。同樣的,經歷了上世紀20年代與30年代早期和納粹德國的關稅戰後,波蘭也在1934年與納粹政權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

盡管如此,國聯和其他多邊機制都努力嘗試通過組織各種峰會,以阻止全球滑向貿易保護主義的深淵。但是,這些空談的機制均無果而終。

在大蕭條期間,對於貨幣操縱的指責最終成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動力。這在當前特朗普政府中也能找到類似論調,比如他曾指責美聯儲的收緊貨幣政策,以及錯誤地指責中國人為操控人民幣匯率。

大蕭條時期的教訓顯而易見:原本指望通過貿易戰加強國家安全的想法最終都失敗了。尤其當各國欲建立防禦聯盟時,這一教訓尤為突出,因為貿易壁壘促使盟友們與原本各方都希望遏制的勢力走得更近了。

這一幕如今依舊在上演。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的矛頭直指崛起中的中國。當然,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也影響到了歐盟與加拿大。

上個月特朗普的歐洲行正朝著毀滅大西洋聯盟關系的方向前行,而美歐的盟友關系此前一直穩定著自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他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聯合記者會上所表現出來的卑微,更像是張伯倫式的綏靖政策。

(作者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及國際事務教授、國際治理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記者潘寅茹翻譯。版權:Project Syndicate)

責編:黃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