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工作人員結束了對中國的2018年第四條款磋商訪問,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
IMF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在2017年有所加速,預計2018年僅會略有減速,經濟增速將降至6.6%,到2023年將逐漸放緩至5.5%左右。IMF歡迎中國當局更果斷地將政策重點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戰略,這將使經濟增長更可持續。
IMF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參加了最後的政策討論,在訪問結束時,利普頓表示:“中國經濟表現良好,改革取得很大進展。我們過去兩周討論的重點是,當局旨在實現高質量增長目標的進展情況和改革議程,以及在關鍵領域加快改革的重要性。”
針對近期出現的債務違約事件,IMF亞太部門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爾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一定程度的債券違約是市場健康的體現,當前中國債市違約率很低,對於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而言,違約率很低或為零是不正常的。”
丹尼爾也表示:“IMF不是說歡迎違約,只是說如果債券違約率為0,那麽任何投資的風險水平都是一樣的,這樣就無法擇優配置。”他也表示,“當然,違約事件也存在風險,尤其是從鮮有違約到違約率急劇上升,但我們認為整體風險可控,監管層也意識到這些風險。”
數據顯示,與2016年和2017年相比,中國債券違約並沒有在2018年顯著增加,不論是數量和金額上。野村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江利此前研究發現,今年中國內地債券違約數為20件,而去年全年為49件,總違約金額今年為180億元人民幣,而2017年為390億元人民幣。
富達國際債券基金經歷黃嘉誠近期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市場的違約率目前只有0.1%~0.2%,仍然低於許多地區和市場。比如,以美元計價的亞洲高收益債券違約率大概能達到3%~4%;而違約總額目前達到910億元人民幣,這一金額也只占中國債務總量的約0.12%。
此外,IMF建議中國采取未雨綢繆的措施。具體而言,這需要堅持貫徹已闡明的政策意向,淡化增長目標,將重點放在高質量增長上。經濟的再平衡調整很可能意味著總體增長將有所減緩。
同時,IMF也建議中國繼續控制信貸增長。“信貸增速雖已放慢,但依然過快。為了進一步減緩信貸增長,需要減少公共投資,進一步約束國有企業借款,並控制家庭債務的快速增長。”IMF表示。
詹姆斯·丹尼爾也表示,支持中國漸進式金融開放,“但金融市場開放需要和其他一系列改革相適而行,金融機構也需要提升自身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