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73 年日本操控股價的事件

1973年3月,當時股票市場熾熱,華僑日報特寫出一篇外電,評論這次事件的由來。

該事起因是由日本京都資料株式會社的副總裁掌握京都資料的資金調度,為了協助公司集資,於是其及指使之4名以上炒手或利用公司資金約150日圓先大手購入股票,其後向2間證券公司的經理透露其計劃,然後指令社員購買股票,使股價大幅上升至230圓,並以200圓發行新股集資,就此該公司副總裁運用公司資金就為自己賺取最少每股50日圓的差價,以股票表面價值和市值的差價計算,金額為6億圓,但筆者認為票面值和股價無大關係,。

但後來因為該4名炒手因作弊遭拘留,並供出後面的證券公司經理,經理又供出副總裁,最終發現這件弊案。

該作者稱,「垃圾股的名稱之在本港創製,正是日本上述情況的述情況的印刷品,所不同者是日本法律當局經常有所行動,為保障投資人士而努力,而香港似乎仍是視而不見,醜劇還是不斷上演下去。這是天大的黑幕,而無數盲俠在燈撲火呢?」

筆者認為,雖然股票市場的監管已經進步了不少,但是這種遊戲每天還在不斷地上演,可見人心的貪心確實未變也。

關於這文章,筆者亦有幾項對於炒股的流程的概念給大家知道,其實來來去去都是講這些東西,筆者繼續不厭其煩再多談一次:

(1) 隻股炒股通常都要資金和管理層的配合,才能得出最佳效果

(2) 股票最初炒起時,一般都是沒有太多人知道的,只是策劃者和一堆信得過的炒手知道

(3) 到需要炒起的時候,自然會傳達給證券行的相關人士

(4) 經紀聽到後,也會跟著照買,並會傳達給他的客戶,這就是股評及是股友向經紀探聽到的「內幕消息」

(5) 吸引到足夠多的股民後,公司自然會有所行動,或配股,或出售舊股,以吸收公眾的資金

(6) 其後公司就會發放很多好消息,使知名度繼續保持,成交保持高位,總體來說會持續緩慢下跌。但股價期間會有一至兩日的刺激,部分股民會因而降低了戒心,以為轉勢,但實際上卻是希望你多坐一會。

(7) 最終壞消息首次出現,股價暴跌,然後部分股民售出股票,其餘就會等待。

(8) 若第二次公司股權重新集中,加上情況轉好,股價就會重回高位。

近年,使股權集中的手段除了慢慢收集外,亦多了賤價批股,或者大比例的供股。

這種手法的好處,就是不用再等時間收集小股東的股票,就可以作成一次炒作,如果沒有資金的話,或者可以先利用融資,或直接拋售手上股票應付,其後以供股補回貨源,然後花出接近供股集資的資金收購不值錢的物體或借貸予他人,套回大部分資金,使他們股份變成沒有成本,方便他們從中取利。由於這種手法所費時間及金錢大大降低,所以極受部分小型股票莊家的喜愛。

但這樣的手法,卻使小股東的應份大大地減少,但可能因為這些財技高手的手法已經可以避免到所有在法律的麻煩,估計證監會對他們的行為已不能作出任何行動。

按筆者近期所見,仍有不少的股民沉迷在這種騙局之中,雖然有小部分賺到一些金錢,但輸的股民仍然非常多,而股票市場在金錢的層面上只是一種零和遊戲,只要你沒了金錢,另一個人多了接近相同的金額,由此可推論可見那班操控股價的財技分子應該把這些不值錢的股票換得了不少金錢,未來如果股友繼續上當的話,他們金錢只會更多,故特此再次呼籲這些股友放棄這些股票的炒作吧,不然你的金錢也會漸漸被吃光了。

筆者亦在此建議港交所增加條例,無論如何每年的包括配股、供股、發紅利輪及可換股債券合起來發行新股的比例,不可多於現有股本的50%,這樣就避免部分公司因瘋狂收購一些不值錢的資產,發行大量新股,大大減少小股東的應份,導致廣大股民遭受到巨大的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