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救災扶貧如何實現可持續,專家建言要挖掘企業資源

過去十年,我國參與自然災害救援的公益組織數量、投入救災款物規模不斷遞增,涉足的救援領域以及救援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

5月7日,在“災害風險管理助力脫貧攻堅——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研討會上,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王鵬表示,中國是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因災致貧占貧困人口的20%,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最易反複的因素之一。

王鵬稱,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來,社會力量參與災害風險管理的創新不斷推動鄉村災後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等全面發展,讓人們更加認識到救災扶貧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國註重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專門對“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作出了重要部署。2015年10月,民政部印發的《關於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制定相關工作預案和操作規程,支持引導社會力量依法依規有序參與救災工作。

公益組織通過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創新災害救援模式,在應對自然災害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組織靈活、服務多樣的優勢。自2008年以來,公益組織救災模式也從屬地救災逐漸轉向聯合救災,從單純的緊急救援轉向防災減災、備災、救災以及災後重建全領域災害風險管理,救援項目從“贈予”式向受益人“參與式”、“合作式”多重模式發展。

中國扶貧基金會災害救援部助理主任劉誌華稱,汶川地震災後十年間,中國扶貧基金會總結有關救災項目中群眾發動不夠、參與度不高、組織基礎薄弱、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不合理等問題,推出了一系列創新型救災扶貧項目。具體來說,有四種模式:一是通過鄉建模式打造美麗鄉村、善品公社等生計扶貧項目;二是通過全民公益模式打造愛加餐、愛心包裹等教育扶貧項目;三是通過回應災區深層需求打造“童伴媽媽”、公益養老等健康扶貧項目;四是通過NGO(非政府組織)合作打造公益同行等基層社會組織扶貧項目。

據統計,十年來,中國扶貧基金會累計開展149次災害救援行動,支出救災款物14.1億元,對受災害影響的貧困地區群眾提供針對性幫扶,直接受益人數累計達541.19萬人(次)。

劉誌華認為,救災扶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首先要以災區需求為本質,除了人的需求以外,還要考慮研究災區的民眾、家庭、社區包括市場的需求;第二是加強自身專業能力,規範運用社會資源,要把企業的資源挖掘出來,真正幫助災區的民眾,讓資源效益最大化;第三是不斷進行項目改革創新,尋找災區貧困民眾的脫貧之道;第四是社會力量參與救災扶貧有待進一步規範化、專業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