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技術自主發展方面,當前中國面臨重大挑戰,也面臨著重大機遇。
之所以說面臨著重大挑戰,一定程度上源於美國、歐盟對中國采取的禁售措施。此外,不管美國方面對中興公司此次的禁售是否屬於個案,其中都有美國自認為的一個核心砝碼:芯片,而短期內中國的芯片產品尚難追趕上美國。
之所以說是重大機遇,是因為我們的許多高科技產業正處在“破繭而出”的重要時刻。外部的封鎖,帶來的將是我們內生動力的迸發。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們就會被卡脖子、牽鼻子,不得不看別人臉色行事。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市場換不到的。我們必須爭這口氣,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增強抓核心技術突破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並不是要關起門來研發、一切從頭開始,而是要分清哪些技術可以搞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哪些必須靠自主研發、自主發展。
事實上,我國芯片產業整體上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越來越接近世界第一梯隊。特別是在芯片設計方面,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從民眾生活到工業領域到未來人工智能、智能汽車,國產芯片已獲得越來越大的采用。
另一方面,我國正在進一步加大對包括芯片在內的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早在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就已經註冊成立,並開始對國內芯片企業進行投資。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陳因本月26日說,當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正在進行第二期募集資金,歡迎各方企業參與基金的募集。這包括外國企業和資本的參與。
預計這筆基金第二期的籌資總規模為1500億~2000億元。國家層面出資不低於1200億元。按照1:3的撬動比,能撬動的社會資金規模在4500億~6000億元左右。加上這筆基金第一期1387億元及所撬動的5145億元社會資金,資金總額將過萬億元。這正是我們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底氣。
但同時也應該充分認識到,發展芯片等高科技產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這個重大工程要想取得成功,最終獲得效益,在自己主導的同時,還要走國際合作的道路。而自我主導與國際合作並不存在矛盾。
其實,在芯片產業的研發方面,中國早已經開展與包括美國大公司在內的國際大公司的合作,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果。
早在2015年,中芯國際、華為、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就與高通公司宣布共同投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這改變了我國在芯片制造和集成電路領域的落後局面,大幅提升了產業制造能力,並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整體芯片加工產業鏈。
陳因說:“中國的電子產業信息市場廣闊,我們將堅持走創新發展和開放合作的道路,加快推動核心技術的突破,加強國際間產業的合作,我們有信心與世界各國一道,為人類發展謀福祉、共進步。”這其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是,中國發展包括芯片在內的高科技產品將不會是閉門造車,而是敞開懷抱,加強國際間產業的合作。這不但造福於中國,也將造福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