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建築業產值哪家強?江浙遙遙領先,中西部增長快

建築業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2017年,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為213954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略有回升。

對各地來說,建築業與當地的區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各省份建築業總產值數據顯示,去年有7個省份的建築業產值突破了1萬億大關,河南、貴州等中西部省份建築業產值快速增長。相比之下,東北、華北等地增速較為緩慢,不少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

江浙遙遙領先

數據顯示,2017年突破產值突破萬億大關的省份達到了7個,比上一年度增加了3個,分別是廣東、河南和四川。

江蘇和浙江兩省領跑全國建築業,兩省均超過了2.7萬億大關,分別為27956億元和27236億元。兩省之和占據全國的25.8%,連續多年來占比超過25%,江浙一帶產生了南通建工集團、江蘇建工、中天建設集團、浙江建工集團、廣廈建設集團、昆侖建設集團等一大批建築龍頭企業。

江蘇、浙江兩省是全國建築業發展的大省強省,其突出特點是經濟總量大、發展速度快和行業實力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一批江浙建企從幾千萬元的地方建築工程隊,快速成長為產值上百億的建築企業集團,增速遠超國有大型建企。從以前國有大型建企的勞務分包商成為平起平坐的競爭者,江浙民營建企在中國建築業的發展中已占據重要地位。

其中,南通、紹興則是江浙二省建築業傑出代表,兩地在建築業方面的產值占所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例如,在浙江,從“全國建築業產值第一縣”的東陽,到“特級企業數量最多的縣級市”上虞市,以塊狀模式為主要特征的浙江建築經濟,通過區域集聚、產業集聚和企業集聚,不斷發展壯大。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江浙地區素有經商傳統,商品經濟意識濃厚。改革開放之後,當地集體經濟、社隊經濟快速發展,很多社隊集體經濟從事建築工程。到後期,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引導企業不斷轉型升級和產權制度改革,培育龍頭骨幹企業,實現了所有制結構由國有、集體經濟向民營經濟的轉變。

在江浙之後,第三名的是來自中部地區的湖北,總量不到江浙的一半。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2000年,湖北建築業總產值454億元,居全國中下遊。2012年總產值躍升至6865億元。自2014年以來,湖北建築業連續3年總產值破萬億,穩居全國第三。目前,建築業為湖北貢獻了220多萬個就業崗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6.9%。

近年來,湖北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扶持了一批傳統特色產業,培育和打造了中建三局、武漢橋建、大冶古建、黃岡窯爐等具有湖北特色的建築業“10大特色品牌”;統籌協調全省建築業企業“走出去”,共有110多家企業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接業務,承攬了“中巴經濟走廊”等一批重大標誌性項目。

表1:2017年各省份建築業總產值(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廣東僅位列第六

相比之下,廣東建築業產值雖然突破1萬億大關,但僅位列第六,僅為江浙的40%左右。

丁長發說,廣東毗鄰香港,改革開放之後三來一補的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珠三角不少地方通過租金經濟、土地升值等獲益,或者以小個經濟為主,與江浙地區的集體經濟差別很大。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說,廣東的建築企業也不少,尤其像揭陽、吳川等地從事建築行業的也很多。不過相比江浙地區較高的管理水平,廣東的建築業發展相對滯後,很多還是停留在包工頭、工程隊階段,實力有限。“江浙地區的建築行業發展水平較高,管理水平高,實力雄厚,溢出效應很強,他們很多都走出到外省去,而廣東的建築隊伍都是在本地消化,走出外省的相對較少。很多央企和外地大型企業都進入到廣東市場。”

數據顯示,去年廣東建築業在外完成的產值僅為2196.9億元,僅位列全國第11位,占總產值的比重不到五分之一。

從各省份建築業在省外完成的產值來看,共有13個省份的省外產值超過了2000億元。

其中,浙江和江蘇在全國遙遙領先。浙江以14011.3億的省外產值高居榜首,江蘇省外完成產值達13093.96億元,位居第二。北京、湖北和福建分列3到5位。

從省外占比來看,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占比最高,其中北京高達69.7%,天津和上海也都超過了50%。三大直轄市的一大共同特點是土地面積較小,經濟發達,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因此本地的建築發展空間較小,企業必須外拓才有更大市場。

三大直轄市之外,浙江的這一比例也達到了51.41%,是除直轄市以外唯一一個占比超過50%的省份。江蘇和福建的占比也都超過40%,外溢能力位居前列。

在榜尾端,13個省份的這一比例低於20%,除了廣東和山東這樣的經濟大省以及海南這樣以旅遊經濟為主的省份外,大部分都來自西部地區和東北。其中西藏、海南、新疆、雲南、寧夏、內蒙古的這一比例都低於10%。

表2:2017年各省份建築業省外完成產值(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表3:2017年各省份建築業省外產值占比情況(產值單位:億元)

增速:中西部增長快 東北等地負增長

從建築業產值增速來看,去年有14個省份的增速超過了10.5%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西藏以32.9%的增速位居第一。貴州、雲南和廣西三個西南省份的增速也都超過了20%,分列2至4位。江西、廣東、福建、陜西、湖南和河南分列4到6位。

從前10名的省份來看,除了廣東和福建這兩個東南沿海發達省份外,其余省份都來自中西部地區。而四川、安徽和湖北的增速也都明顯高於全國水平。大體上看,長江中上遊、西南地區,是去年我國建築業增長最快的地方。

而這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緊密相關。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顯示,2017年,西南地區省份的增速繼續領跑全國。統計數據顯示,增速前4名的省份均來自西南地區。其中,貴州去年GDP增速10.2%,增速高於全國3.3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1位。自2011年以來,貴州GDP增速已連續7年、28個季度位居全國前3位。此外,位於長江中遊地區的幾個省份表現也很不錯,江西增速達到8.9%,位居全國第5,安徽達8.5%位居第6,湖南也達到了8%。

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全世界發展最好的地區主要都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區,因為江海的水運十分便利,而水運在整體的交通運輸成本中比較便宜。長江經濟帶的水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是近幾年沿海產業轉移的重要落腳地。

在沿海產業落地的同時,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快速增長。丁長發說,隨著沿海土地、房價等各種要素成本的上升和沿海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中西部不少地方的人口明顯回流,就近就業趨勢不斷增強,河南、四川、安徽等人口眾多、城鎮化率較低的地區將本地的人口紅利、人才紅利充分發揮出來,通過產業留人、戶籍留人等舉措,這些地方的城鎮化也快速發展,帶動了建築產業的增長。

例如,湖北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隨著該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質效提升,對就業人員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外出人員持續回流。2017年,全省流動人口為660萬人,其中流入人口為157萬人,比上年增加8萬人;流出人口為491萬人,比上年減少6萬人。安徽省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2017年全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顯示,安徽省外出人口1057.5萬人,外出人口回流8.5萬人。

相比之下,建築業增速較低的省份,主要來自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數據顯示,去年共有7個省份的建築業出現負增長,分別是天津、黑龍江、黑蒙古、甘肅、遼寧、吉林和青海。此外像河北增速也只有2.5%。

總體上看,建築業的增速和區域經濟的走勢頗為一致,大體呈現出南快北慢的特征。在本月初舉行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8年會”上,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介紹,2013年以來,我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6個百分點擴大到2017年的1.4個百分點,2017年南方GDP占全國總量的61%,是1980年以來占比最高的時期,南北經濟發展呈現出全國經濟增長南快北慢和經濟增長占比南升北降的格局。

丁長發說,建築業的發展與區域的固定資產投資緊密相關,東北、華北等地近幾年區域經濟下行比較明顯,經濟增速明顯低於南方省份,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也比較小。另一方面,東北地區如遼寧等地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比較早,城鎮化率比較高,再加上人口增長緩慢,對住房的需求比較少,建築業自然也受到影響。

表4:2017年各省份建築業產值同比增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