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汙水處理困局:“綠色家族”為何與可持續發展漸行漸遠

當汙水處理行業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漸行漸遠時,如何進行技術上的改造升級,成為了它目前所面臨的挑戰。

自1984年我國第一座大型城市汙水處理廠在天津建成並投入運行以來,經過多年發展,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城鎮累計建成運行汙水處理廠4063座,汙水處理能力達1.78億立方米/日,與美國基本相當。

“應該說,通過國家這些年的支持,水汙染治理行業已成為從業人數最多、技術門類最為齊全,各類業態最為發育的環保產業。”科技發展與管理專家、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說。

然而,這一龐大產業的背後,也存在著困局。水質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介紹,多年來,我國的汙水處理行業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一直存在著短視、粗放、混亂甚至劣質的問題。

中央也極力去破解這個困局。4月2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確定,“汙染防治攻堅戰”要打好七場標誌性的重大戰役,包括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等攻堅戰,確保3年時間明顯見效。其中,涉及水汙染防治的戰役占了大頭。

在此背景下,一個以汙水處理概念廠為核心的城市綜合體理念由此而生,4月17日,首個“城市汙水資源概念廠及生態綜合體”將在江蘇宜興奠基。

江西省南昌市一家汙水處理廠。技術人員正在查看汙水處理情況。攝影/章軻

汙水處理之困

我國目前的汙水處理行業,雖然是“綠色家族”的重要成員,卻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漸行漸遠。

4月11日,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對記者說,我國汙水處理廠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包括仍在沿襲國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工藝路線;以高能耗換取高水質;資源回收幾近空白;忽視環境友好,“鄰避”(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現象普遍發生。

這些年,各地汙水處理廠不斷冒出問題。2010年,原環境保護部公布的“2009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及汙水處理廠主要汙染物全年排放超標情況的通報”稱,全國共監測了1587家國控城鎮汙水處理廠,全年監測全部達標的汙水處理廠占監測汙水處理廠總數的53%,部分測次超標的占31%,全部超標的占16%;對城鎮汙水處理廠監測中,化學需氧量全年排放超標有19家,江蘇、內蒙古等省(區)排放超標企業較多。

2011年9月,原環境保護部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國家重點監控汙水處理廠監督性監測結果超標名單”中,超標排放的國家重點監控汙水處理廠多達334家,約占總數的五分之一。

2016年和2017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各地的反饋意見中,同樣有多個城市的汙水處理廠被點名。

從技術上分析,王洪臣說,現有汙水處理技術路線的核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缺失,導致汙水處理變成了一個高能耗、高物耗的行業,並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了能源與資源的循環利用。

水汙染控制及產業發展戰略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介紹,我國絕大部分汙水處理廠取消了初沈池設計,大量采用延時曝氣等高能耗工藝,以高能耗為代價實現汙染物削減與減排,形成了“減排汙染物、增排溫室氣體”的尷尬局面,“現有汙水處理廠設置厭氧消化設施的數量不足3%,在硬件上直接否定了汙水潛能的開發利用。”

在能源利用與回收方面,我國汙水處理行業的具體行動也是幾近空白。王洪臣介紹,汙水處理是能源密集型行業,消耗的能源主要包括電力和燃料,電耗成本約占運行成本的60%~70%。高能耗一方面導致汙水處理成本較高,使一些中小型汙水處理廠運行困難,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當前的能源危機。

此外,汙水處理缺乏面向水環境多樣化需求的科學水質標準。王洪臣介紹,目前的出水水質標準采用“一刀切”方式,沒有顧及地域不同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等重大差異性問題,不利於生態敏感地區的水質保護以及缺水地區的水資源問題的根本解決。

同時,城市汙水處理產生的大量汙泥沒有安全、妥善地融入自然循環,對環境造成嚴重隱患,汙泥中營養物也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汙水處理廠周邊公眾對汙水處理過程所產生的惡臭和噪聲積怨頗深,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

在今年2月召開的2018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表示,未來三年要著力開展清水行動,會同有關部門堅決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紮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實施,確保汙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

“大氣的問題解決難,水的問題要解決起來更難。”李幹傑表示,下一步要“兩手發力”,一手抓汙染減排,把汙染物的總量減下來。另一手是抓擴容,開展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複,增強水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使其有更大的接納能力和凈化能力。

浙江省臨安汙水處理一廠尾水排放執行《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要求,出水水質已優於A標。攝影/章軻

從汙水處理概念廠到生態綜合體

不得不提的是,城市汙水其實蘊含著巨大潛能。

據專家估計,汙水所含潛在能量是處理汙水能耗的10倍,全球每日產生的汙水潛在能量約相當於一億噸標準燃油,汙水潛在能量開發可解決社會總電耗的10%。僅以高效厭氧消化等成熟技術進行能量回收,汙水處理能源自給率就可達到60%以上,有的處理廠甚至實現了完全能源自給。

王洪臣介紹,國際汙水處理行業近年來出現了三個明顯趨勢,即汙染物削減功能被進一步強化,以提高能源自給率為目標的提效改造進展迅速和汙水處理過程的資源回收引起重視。日本相關機構曾測算,如將汙水中的磷(每年5萬噸)加以回收,可解決本國磷礦石進口量的20%。

“從世界範圍看,汙水處理行業正處於重大變革的前夜,城市汙水處理廠的功能將由單純汙染物削減,轉變為集汙染控制、能源生產和資源。現有汙水處理政策、技術、標準、規範以及行業標桿都將面臨新考驗。”王洪臣說,中國汙水處理事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急需註入新活力。

“汙水處理概念廠”由此而生。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14年1月,由包括曲久輝、王洪臣、王凱軍、柯兵在內的6位環境領域專家第一次向社會進行闡述,他們將推出面向2030~2040年的城市汙水處理工藝、技術與裝備,促進產業升級,在5年內建成中國第一座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並投入運營,帶動中國水處理事業由跟蹤到引領的跨越式發展。

其他2位專家分別為新興汙染物控制及環境安全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余剛和汙水生物處理理論與技術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漢青。

4年後的2018年,這6位專家又意識到,與農業相關的環保問題不解決,環境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改善,“我們要做的,是讓汙水處理、生態景觀與現代農業融合,讓城市與鄉村互通。”

他們為此提出了一個新目標,打造全國領先、具有示範意義的以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為核心的城鄉生態綜合體。

在這個城鄉生態綜合體中,汙水處理廠變成了一個集養老、休閑、健身、體驗於一體的生態公園,汙水廠、垃圾場等城市“負資產”變為了與城市生活融為一體的“正資產”,成為中小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動機”。

六位水處理專家的合影。資料圖

6位專家提出的汙水處理概念廠新在哪?“城鄉生態綜合體”又有哪些特色?

“我想,這個概念廠應該是綠色的、低碳的,能夠真正體現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普世理念。”王洪臣說,同時,這一概念廠還應集中展示已經和即將工程化的全球先進技術,引領我國汙水處理事業走向世界前列。

中國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專家委員會秘書處負責人許國棟則用16個字來形容概念廠:水質永續、能量自給、資源回收、環境友好。

許國棟說,出水水質標準無疑是汙水處理廠建設者的首要考慮,概念廠應包含面向水環境保護需求和面向水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的兩類標準。

其中,第一類是指根據當地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而需達到的出水水質標準,應在頂層設計、長遠規劃的基礎上提出;第二類是完全滿足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標準,使汙水從根本上實現再生。這類標準應考慮對包括新興汙染物在內的有毒有害汙染物的深度去除,對缺水地區的水生態安全發揮保障作用。

“概念廠還應大幅提高汙水處理廠能源自給率,在有適度外源有機廢物協同處理的情況下,做到零能耗。”許國棟說,概念廠將實現在目前汙水處理耗能基礎上普遍節能50%以上,在具備有機物外源時做到能源自給。沿著概念廠的方向,有望為整個社會減少1%的能耗。

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工藝路線圖。資料來源:中國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專家委員會

從高能耗向低能耗

許國棟還介紹,概念廠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城市長遠發展視角下選擇合理處置方式,使汙泥最終達到無害化、資源化,並降低化學品的引入對汙水處理廠出水、出泥帶來的環境風險。

說到“環境友好”,許國棟解釋說,概念廠還應追求感官舒適、建築和諧、環境互通、社區友好。第一財經記者在一幅概念廠設計圖上看到,這里不僅有汙水處理,也有水景花園、土壤體驗中心、農田、休閑公園,甚至還有美食廣場。

許國棟表示,概念廠還將集中應用、展示已經和即將工程化的全球先進汙水處理技術,並成為國際水處理工程技術考察、觀摩學習的重要基地。

專家們設計的、以概念廠為核心的城鄉生態綜合體具備了四類功能,包括構建良性城鄉物質循環,推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形成集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教育科普、園藝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公園,服務中小城市民生;成為一個系統管理的精品現代農業區,引導農業升級,推動農民職業化;綜合體本身可作為城鄉過渡、城市發展新背景或新的低密度發展區。

汙水處理新概念廠鳥瞰圖。資料來源:中國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專家委員會

4年來,6位專家的倡議已經得到了海內外同行的熱切關註和積極評價。

“中國的概念廠項目或許會給汙水廠從高能耗向低能耗,甚至能量正產出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國際水協會執行主席博格坎普(Ger Bergkamp)表示,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如果得以實現,將使得中國在汙水廠碳中和方面成為世界的領先者。

歐洲藝術科學院院士馬克·梵·洛斯德萊特(Mark van Loosdrecht)也表示,中國有希望成為實踐可持續汙水處理的全球領導者,“當然,這是一個好消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表示,概念廠既符合中國需要又適應了世界發展潮流,方向非常好,是中國目前絕對需要的。“針對要用5年的時間建設一座概念性具有一定規模城市汙水處理廠的提法,我建議把一座改為一批。”

去年,在確定了工藝技術路線之後,首座概念廠及生態綜合體建設落戶江蘇宜興。

“宜興市與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專家委員會的共同追求和高度共識,促成了首座概念廠落戶宜興,並委托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該項目建設的實施主體。”許國棟說。事實上,畢業於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的許國棟,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國棟告訴記者,去年已聘請國內外知名行業專家針對宜興概念廠項目進行了多項專題研究,並組織頂級團隊進行項目規劃設計。項目設計和規劃的總體方案去年已成型,項目前期建設手續也已完成。

在宜興概念廠的設計圖示中,汙水通過管道從宜興市流入,在概念廠里得到凈化並達到排放標準後,回歸到環繞城市的河流湖泊中。水分蒸發後通過雨水落入山坡上的蓄水庫,水庫出水再被用作自來水流進居住區和工業區,經過使用後又成為汙水流入概念廠,以此形成完整的循環圈。生態綜合體不產生廢物垃圾,汙水可以轉變成潔凈水、生物和礦物肥料、沼氣等資源。

許國棟對記者表示,通過概念廠及生態綜合體的建設,形成完整的創新鏈條,產業間充分互動,有利於將宜興建設成為中國的水務“創新引擎”。

“概念廠在未來肯定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希望大家攜起手一起推進這項事業。在產業技術政策、行業標準、技術準入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在規範行業自我發展和競爭方面能夠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柯兵說。

浙江省臨安汙水處理一廠1.8萬平方米的溫室里種植了水生美人蕉、再力花等多種植物,以吸收氮、磷等營養物質,轉化合成植物體。攝影/章軻

汙水處理工藝能耗與產能對比。資料來源:中國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專家委員會

2011-2015年全國汙水處理廠單位電耗。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